歷史小白福音,一部劇帶你看懂“戰國七雄”的興衰原因

2019年12月,由金鐵木導演的國內首檔情景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在騰訊視頻播出。


該劇有七集,分別對應“戰國七雄”中的7個國家,參考了《史記》《呂氏春秋》《戰國策》《戰國縱橫家書》。


歷史小白福音,一部劇帶你看懂“戰國七雄”的興衰原因

01/

目前,《列國》在豆瓣已經收到近2千條短評,觀眾對該劇的褒貶也呈現出兩級分化。


“崇史派”認為這種淺嘗輒止的串講算不得紀錄片,支持者則覺得《列國》的科普效果極佳。


事實上,早在2018年金鐵木擔任《歷史那些事》的監製時,這兩派人就已經陷入了水火不容的狀態:


“以輕鬆詼諧的口吻講述正史”——《歷史那些事》在b站推出後,同樣引發了激烈討論。


但任何外界的質疑似乎都不能動搖金鐵木創作的理念——“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講故事”。


02/

作為一部小巧精緻的情景式歷史紀錄片,《列國》的演員陣容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於榮光飾演的趙武靈王,王勁松扮演的燕昭王,李立群塑造的齊緡王······每一個都深入人心。


這些老戲骨長期在電視作品中摸爬,相比小鮮肉,舞臺張力更強,對角色也有更好的把控。


歷史小白福音,一部劇帶你看懂“戰國七雄”的興衰原因

比如在第6集《齊國篇:靖綏之謎》中,蘇秦作為燕國的間諜,一步步將齊國引向滅亡。


而對蘇秦委以重任的齊緡王在明白亡國真相的那一刻,內心的不甘與憤怒可想而知。


這種五味雜陳的感覺並不是誰都能表現出來的,不過齊緡王的扮演者李立群卻做得很好。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李立群等主演們的炸裂演技撐起了《列國》這部劇的良好口碑。


03/

此外,《列國》採用了一種歷史紀錄片的全新敘述方式——綜合了《左傳》的編年體與《史記》的紀傳體形式。


拿第1集《燕國篇:燕過無痕》來看,影片在引子中給燕國下的定義是“‘戰國七雄’中血統最為純正的國家”。


起首便從燕國第38代君王姬噲將王位禪讓給相邦子之的故事說起,並提出疑問“這種打破傳統的做法對燕國是福是禍?”


歷史給出的答案顯然是——禍——燕噲的兒子因反叛被子之殺死,而後齊國入侵,處死了子之,也一併毀壞了燕國宗廟。


歷史小白福音,一部劇帶你看懂“戰國七雄”的興衰原因

動盪平息後,燕噲庶出的兒子繼位,啟用蘇秦瓦解齊國,並由將軍樂毅領五國之兵破齊,一雪前恥。


可是,燕昭王沒有一鼓作氣滅亡齊國,反而對齊國實施了王道,錯失唯一使自己強大的機會。


燕昭王的後人也一直在王道和霸道之間搖擺,《列國》評價:“燕國之亡,亡於傳統”。


《列國》的這種敘述模式,承接有序,且事件多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讓人看著不會感覺太費勁。


04/

然而,歷史是客觀的,《列國》在講述各國的興衰史時,為了邏輯通暢,過多的加入了主觀評價。


這多少有些事後諸葛亮的意思,就像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評價: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有了這樣先入為主的限定以後,影片中敘述的故事便不能展現全貌,多少有些曲解意味了。


歷史小白福音,一部劇帶你看懂“戰國七雄”的興衰原因

加之時限,每一篇都只是選取了少數幾個婦孺皆知的典故,也難怪“崇史派”要對《列國》大肆詬病。


此外,有的觀眾不喜歡旁白風格,還有的觀眾指出李立群在《大秦崛起》中魏王的角色太深入人心——


對於這樣的批評聲音,《列國》官方應該也很無奈,大概只能用“眾口難調”一詞帶過了。


歷史小白福音,一部劇帶你看懂“戰國七雄”的興衰原因

【結語】

《列國》的目標受眾應該是歷史小白——對戰國的歷史瞭解,大多來源於中學課本或者類似《羋月傳》等熱播劇


作為小白,我們都知道屈原,甚至知道他最難過的是楚懷王聽信讒言,但不清楚中間具體的故事。


我們也曾用過“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卻忘記他是哪國人,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自薦,又是要幹什麼。


而通過刷《列國》這部劇,以前腦子裡一團漿糊的戰國故事瞬間就清晰起來,有了基本的脈絡。


更何況有那麼一群賣力表演的老戲骨,以及精緻考究的環境佈局,體驗堪比花錢去國家大劇院。


趁疫情期間結束的最後階段,宅家回顧歷史,它不香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