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家分晉”到“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亂不休,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領土不斷擴大。當時,食采邑的大貴族主要分為兩類(食采邑說白了就是吃俸祿的意思):一類是儲君,也就是國主之子,按照周禮上的規定,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而其餘眾子食采邑做大夫,比如當時魯國的三桓,鄭國的七穆,齊國的高、國、崔和慶等等;另一類則是為國做出貢獻的異性外人,比如戰功赫赫或者政績突出的那些人,這樣的代表有晉國的六卿中的範氏、趙氏,齊國的陳氏等等。

從“三家分晉”到“戰國七雄”

大夫的采邑和名位都是世襲制的,比如大夫已經離世了,那麼國君會在大夫的子孫中選擇一個人,繼承大夫的采邑和名位的同時,輔佐自己管理國家。後來晉國、齊國、魯國、宋國、鄭國和衛國等諸侯國的大貴族也成了世襲制的,這就導致。隨著時間慢慢的推移,這些世襲制的大貴族幾乎把持了整個國家的政權,某些大貴族成了強勢的一方,而諸侯國君一方則成了弱勢的一方。

公元前562年,魯國被季孫、孟孫和叔孫三家瓜分,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將王室瓜分,共分為四,季孫一方得二,孟孫和叔孫都各得一。而這時候的季孫一方實力強橫,只私屬衛隊人數就超過七千。

從“三家分晉”到“戰國七雄”

周超初期的所有諸侯封地中,晉國是面積最大,實力最強的,但是到了後來,晉國的掌控漸漸落到了範、中行、趙、魏、韓和智這六大家族中,六家相互爭權奪利發生大小摩擦不斷。有爭權奪利就會有失敗勝利,到後來,六家只剩下四家,分別是韓、趙、魏和智,範和中行兩家已經被吞併了。剩餘四家中又屬智家的智伯瑤實力最強野心最大。為了將其餘三家吞併掉,智伯瑤把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請到自己家中款待。吃飯的時候,智伯瑤說:“晉文公時期,晉國可以說是中原的霸主,但是後來吳國和越國卻搶走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所以今天,為了奪回晉國的霸主地位,我希望我們每家都獻出100裡的土地給國君。”

從“三家分晉”到“戰國七雄”

韓康子不敢得罪智伯瑤,同意捐出100裡土地以及1萬家戶口給國家;魏桓子雖然不情願,但是又打不過智家,也只能悶頭吃虧,把100裡土地和9000家戶口交給國家;而趙襄子則一聲不吭,智伯瑤便以言語相威脅。趙襄子憤而起身,說道:“土地是我家老祖宗留給我的遺產,是老祖宗的,將土地拿出來送人就是在打老祖宗的主意,我做不到。”智伯瑤一看這是不給面子啊,也就當即翻臉了,和趙襄子吵個不休,而最終趙襄子也是拂袖而去。

果然沒過幾天,智伯瑤就親自帶兵攻打趙襄子,智伯瑤帶中軍,韓家為右軍,魏家為左軍,三家直奔趙家城池所在。趙襄子將寡兵少,只能一路敗退到晉陽,固守城池,只守不出。而智家帶領的三家智家軍卻是說什麼也無法攻破晉陽城,這一仗一打就是兩年。智伯瑤也是十分火大,三家拿不下一家,連城都破不了。智伯瑤再一次去晉陽周邊查看地形時,發現晉陽城的東北方有條大河,當即就有了辦法,那就是水淹晉陽城。

從“三家分晉”到“戰國七雄”

大水衝擊晉陽城,趙襄子和手下謀士張孟談討論應對辦法說道:“現在來說,城中百姓情緒還在可控範圍內,但是水勢再漲的話,全城就被淹了,這可怎麼辦?”張孟談說道:“攻城不如攻心,韓和魏兩家都是被迫出讓土地給智家,或許我們可以派人去爭取下兩家,和我們一起對付智家。”

張孟談當晚就連夜出城說服韓、魏兩家。自從聯合智家攻打趙襄子,韓、魏兩家就一直在擔憂自己的前途,唯恐趙家之後就是自己遭殃,所以張孟談根本沒費力就說服了兩家聯合趙家對付智家。

從“三家分晉”到“戰國七雄”

​第二天深夜的時候,智伯瑤睡的正香,忽然被一片打殺聲吵醒,他趕忙起來一看,發現水都漫延到自己床下了,智伯瑤當即高興壞了,以為晉陽城東北的大河已經徹底淹了晉陽城,水是漫過來自己軍營這邊的。結果出帳一看就傻眼了,大水淹了的是自己的軍營。士兵們也是被忽然的大水嚇壞了,整個軍營亂成了一鍋粥一樣。還不等智伯瑤開始組織士兵做出反應,趙、韓和魏家三家大軍就衝殺而來,智家士兵被殺的丟盔棄甲,死傷無數,而智伯瑤也在亂軍之中被殺死了。

智家大敗,趙、韓和魏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領地,然後三家派使者去見周天子,要周天子封三家為諸侯。周天子見三家大勢已成,也只好同意封三家為諸侯。此後,三家逐漸勢起,成為中原的大國,並與秦、楚、燕和齊合稱為“戰國七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