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周朝的歷史與周姓有關係嗎?

周朝最重要諸侯國

比晉魯齊衛顯貴

拱衛周天子四百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天下,代分封諸侯五等爵,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周武王分封了8個公爵諸侯,6個是上古朝代的後裔,還有兩個王室成員。這兩個姬姓公爵國,是周朝最重要的諸侯。

周朝的歷史與周姓有關係嗎?

周武王十三年,封虢仲東虢國(今河南滎陽市廣武),虢叔西虢國(陝西寶雞陳倉區虢鎮)。虢仲和虢叔是周武王的叔叔,因而和先朝後裔一樣,封為公爵。

其他周武王的嫡親弟弟包括周公旦等王室成員只是二等侯爵;姜子牙立大功,兩個兒子都封為侯爵;周武王的庶出弟弟,還有其他功臣封為三等伯爵。後期周成王的弟弟封在晉國,也只是二等侯爵。

周朝的歷史與周姓有關係嗎?

周朝分封制度建立一個以姬姓血緣親族為核心的宗法統治集團,讓這些姬姓貴族結成捍衛周室安全的堅強屏障,虢仲、虢叔建立的封國是天子的最後一道屏障。

東虢國、西虢國緊依天子的首都,皆屬軍事戰略要塞。東虢國建都成皋,亦名虎牢,地勢險要,是成周的東大門。西虢國位於今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後世所築的散關、陳倉故城皆鄰近其境。東周時期西虢國東遷到河南陝縣,負責守衛要塞函谷關,北邊是晉國渡河南下的必經黃河“茅津渡”之所在。

虢仲、虢叔為文王卿士,周室權臣。後世的虢君亦多任王室大師(卿士)或師之要職,常統領天子軍隊南征北討。例如,周夷王時虢公“伐太原之戎”,《後漢書·東夷傳》載厲王時虢仲征伐淮夷事。

歷代虢國諸侯通常擔任“師氏”,統帥天子的近衛部隊虎賁軍。

虢字的原意雙手搏虎之義,虎賁是老虎奔跑的意思,虎牢也是像老虎守衛意思。這些都說明虢國是保衛天子的最重要封國,虢同郭,意思外城,屏衛保衛天子的都城。

周朝的歷史與周姓有關係嗎?

西周初期,商朝後裔夥同三監作亂,虢仲依靠地利阻擋了商族的反攻,立了大功。此後歷代西周天子,都有虢國公輔政的記載。 周幽王時期虢石父為卿士,前771年,申侯勾引犬戎入侵,虢石父與周幽王同時殉難。周平王遷都洛陽,西虢國也跟隨遷移到河南三門峽附近,繼續屏衛天子。

東周時期,虢國國君繼續擔任周天子的卿士。前673年,鄭厲公聯合虢公醜,幫助周惠王平定了王子頹之亂。前664年,虢公醜奉周惠王之命討伐樊國,將前年背叛周惠王的樊仲皮押解至京師。前660年,虢公醜在渭汭(今陝西省華縣渭河入河口地帶)擊敗犬戎。前658年,虢公醜又在桑田(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擊敗犬戎。

晉國崛起之後,把周天子的近衛西虢國視為擴張的障礙。前655年,晉獻公使用假道伐虢之計,向虞國借道,攻滅虢國,虢公醜出奔至東周京師,歷經四百多年的虢國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在東周初期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靠著西虢國的護衛,周天子還對諸侯具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虢國被晉國所滅後,周王室驟然失去了強有力的臂膀支持,晉國扼制了函谷關至潼關的桃林之塞,周王室在虢國被滅後防御屏障大失,只能依附於晉國。從此,東周才全面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霸權時代。

周朝的歷史與周姓有關係嗎?

周朝歷史上有過4個虢國,西虢國原位於陝西寶雞虢鎮;東虢國位於河南滎陽;東周時西虢國遷移到河南三門峽;東虢國被鄭國滅亡後周天子又封在山西平陸大陽,於三門峽隔黃河相望,稱為北虢。

虢國滅亡後,後世以國名為姓,虢與郭同音,也都有外城的含義。因而後世主要是郭姓,還有少數虢姓。來源網絡

【周朝】東周時期那些人和事兒(2)

東周——戰國部分

(中華良子)

周朝(約前11世紀—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洛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因為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下的平原定居下來。生活於渭河流域(陝西關中地區),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一說是陝西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於陝西關中北部黃陵縣附近的沮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上仍採用古漢字,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兩者相差一百多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

東周時期

(前770年——前256年,計515年)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東遷,東周開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前770年-前256年)。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注意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裡面)。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

戰國時期

(前475年——前221年,計255年)

戰國時期(前475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其中,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並至此結束。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之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韓、趙、魏躋身強國之列,戰國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燕、趙、魏、韓、楚、秦、齊。除最為強大七雄外,周王朝境內還存在著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國”,小國尚有鄭、衛、東周公國、魯、滕、鄒、費等,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它們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為七雄所滅。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戰國時期,七個諸侯強國,互相攻伐,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後啟大秦帝國,中續“百家爭鳴”,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而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戰國時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社會的雛形。

一、周元王姬仁時期(前475年——前469年,在位7年)

(一)重要人物

1.周元王姬仁。周元王(不詳―前469年),東周天子。漢族,姬姓,名仁,周敬王之子,敬王死後繼位。前475年至前469年在位,在位7年,病死。葬處不明。姬元在位的時候,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於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後的諡號為元王。

2.周元王姬仁時期主要諸侯。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略)

(二)歷史事件

1.戰國開始。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有關戰國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共有7種說法,這是其中之一。通常有三種計法被大多數認可。即,《史記》說,前475年。《史記》作周元王元年,實際當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5年;學者說,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 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晉國三分已定,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資治通鑑》說,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馬光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鑑》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

2.姑蘇圍困。姑蘇圍困——越滅吳之戰的最後一戰。周元王元年,越國圍攻吳國姑蘇。周元王二年,越國軍隊繼續圍困姑蘇。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冬),越軍第三次攻入姑蘇。范蠡率領越軍對姑蘇發起猛攻。吳國由於主力軍已在中原戰場基本損失,以至全面潰敗。吳王夫差率領殘部逃往姑蘇臺,遣使臣向越王求和。勾踐不忍心,打算答應;范蠡堅決反對,斷然拒絕和談。十一月初四日丁卯,越軍攻入姑蘇,夫差被擒。勾踐憐之,欲使夫差居甬東,夫差拒絕,自縊,在位23年。長達660年的吳國宣告滅亡,凡25君。隨後,西施被越王沉於江中。

3.徐州會盟。徐州會盟——確定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徐州會盟指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北上在徐州地區會盟諸侯,確定霸主地位的歷史事件。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晉荀瑤(也就是智瑤)攻打齊國。這一年,吳國滅亡,越王勾踐隨後北上遷都琅琊,與齊國、晉國等諸侯會盟于徐州,周元王正式承認勾踐為霸主。越王勾踐號令齊、楚、秦、晉,共同輔佐周天子,眾諸侯與他歃血結盟,服從號令。勾踐經長期奮鬥,終於以弱勝強,興越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4.盜蹠起義。盜蹠起義——農民起義的先驅。約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魯國西北部柳下屯(今曲阜柳莊一帶)人展雄,領導了九千人的奴隸大起義,史稱柳下蹠(柳下,地名;蹠,赤腳奴隸)起義。起義軍轉戰黃河流域,各諸侯國望風披靡。沉重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推動了我國曆史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起義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深,是空前的。(盜蹠實乃農民起義的先驅。也有欣賞盜蹠的人,比如荀況,就曾稱頌盜蹠“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

5.元王去世。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後的諡號為元王。

二、周貞定王姬介時期(前468年——前441年,在位28年)

(一)重要人物

1.周貞定王姬介。周貞定王(?-前441年),姬姓,名介,中國東周君主,周元王子,在位28年,諡號貞定王。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三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三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晉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諡號為貞定王。

2.周貞定王前輩。父親周元王姬仁。(略)

3.周貞定王兒子。長子姬去疾(周哀王)、次子姬叔(周思王)、三子姬嵬(週考王)、四子王子揭。

(1)長子姬去疾。姬去疾,周哀王。(略)

(2)次子姬叔。姬叔,周思王(略)

(3)三子姬嵬。姬嵬,週考王(略)

(4)四子王子揭。王子揭,貞定王之子,疑似是週考王的同母弟,受週考王冊封,是為西周桓公,是中國戰國時期小國西周的首任國君(這是東周再一次分裂,國土縮小)。週考王將他封於河南(王城),以續周公之官職。

4.周貞定王姬介時期主要諸侯。晉出公、晉哀公。

(1)晉出公。晉出公(?—前452年),姬姓,名鑿,晉定公之子。是晉國的一位傀儡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內韓、趙、魏三卿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國君之位完全被韓趙魏架空。最後因不滿三卿過度僭越,被迫流亡於齊國,客死他鄉。

(2)晉哀公。晉哀公(?─前434年),《世本》、《趙世家》作晉懿公,《竹書紀年》作晉敬公,名姬驕,晉昭公的曾孫。晉昭公生姬雍,姬雍生姬忌,姬忌生晉哀公。前453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同殺死了執政大臣智伯瑤,三家共滅智氏,三分其地。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韓、趙、魏聯手趕走晉出公,立晉哀公,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 前434年,晉哀公死。

5.周貞定王姬介時期主要大臣。晉國大夫智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略)

6.周貞定王姬介時期歷史名人。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讓。(略)

(二)歷史事件

1.姬介執政。姬介是周元王之子,元王死後繼位,前468年―前441年在位,在位共28年,病死,葬處不明。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諡號為貞定王。

2.晉國:晉無公族、晉國六卿,豫讓刺趙襄子。

(1)晉無公族。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2)晉國六卿。晉國六卿,是春秋時期晉文公回國後建立的軍事政治制度。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晉定公時,範氏、中行氏衰落後,取消中軍,六卿改為四卿。晉出公時,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最終實現“三家分晉”。

(3)豫讓刺趙襄子。(略)

3.反向朝貢。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三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三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晉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

三、周哀王姬去疾時期(前441年,在位3個月)

周哀王姬去疾。周哀王(?—前441年),漢族,姬姓,名去疾,為周貞定王長子。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死後的諡號為哀王。

四、周思王姬叔時期(前441年,在位5個月)

周思王姬叔。周思王(?—前441年),東周天子。漢族,姬姓,名叔,周貞定王之次子,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叔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又被弟姬嵬所殺。

五、週考王姬嵬時期(前441年——前426年,在位15年)

(一)重要人物

1.週考王姬嵬。週考王(?—前426年),全諡為週考哲王,《帝王世紀》雲“考哲王”,或曰“考悊王”。漢族,姬姓,名嵬。周貞定王之子,周哀王與周思王之弟。公元前441年,姬嵬殺害其兄周思王自立,是為週考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週考王去世,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為周威烈王。諡法雲:“大慮行節曰考”。葬處不明。

2.週考王姬嵬時期主要諸侯。齊國君主齊宣公,晉國君主晉幽公。

(1)齊國君主齊宣公。(略)

(2)晉國君主晉幽公。晉幽公,姬姓,名柳,晉哀公之子。晉哀公十八年(前434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即位。趙烈侯,韓景侯,魏文侯瓜分晉國的一些領地,但三家並不是諸侯國,晉幽公恐懼三家權力,反而要朝見趙,韓,魏之君。晉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晉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被盜所殺。晉幽公死後,魏文侯以兵誅晉亂,立晉幽的兒子公子止(一說晉幽公是的弟弟),為國君,是為晉烈公。

3.週考王姬嵬時期主要大臣。齊宣公大臣田莊子、晉國大臣趙襄子。(略)

(二)歷史事件

1.領地變小。公元前440年,週考王封其弟姬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周朝地盤越來越小,只剩下一座宮殿和幾戶人家以及幾千軍隊那麼小。

2.四分天下。考王姬嵬在位期間,越國日益強大,和齊國、晉國、楚國成為中原霸主,越王滅了滕國,開始向中原發展。

六、周威烈王姬午時期(前426年——前402年,在位24年)

(一)重要人物

1.周威烈王姬午。周威烈王(?—前402年),東周第20代君主。週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病死。葬於今河南洛陽。公元前403年,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此即“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緊接著是戰國時代的來臨,本年也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的起點,司馬光還為三家分晉一事發表長篇的感言(也有人認為前475,或453年是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他死後,其子姬驕即位。

2.周威烈王姬午時期主要諸侯。秦靈公,齊康公,趙獻侯、趙烈侯,魏文侯,韓景侯。(略)

3.周威烈王姬午時期主要大臣。魏國大臣李悝(法家的始祖)、吳起(兵家代表人物)、將領樂羊、國相翟璜。(略)

4.周威烈王姬午時期歷史名人。魏國鄴令西門豹、孔門十哲之一子夏。

(1)魏國鄴令西門豹。(略)

(2)孔門十哲之一子夏。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漢族,中國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鉅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門弟子中,子夏並不象顏回、曾參輩那樣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獨創性因而頗具有異端傾向的思想家。他關注的問題已不是“克己復禮”(復興周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因此,子夏發展出一套偏離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二)歷史事件

1.晉國: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氏族將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晉國從開始被三家瓜分到最後徹底滅亡,經歷了七八十年,經歷了晉陽之戰、三家滅智、三家分晉、三家滅晉的歷史過程。①晉陽之戰。晉哀公二年(前455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攻打智氏,開始了晉陽之戰。②晉歸三家。晉哀公四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消滅了智氏,瓜分了智氏領地,從此,晉國政權便由三卿所掌握,晉國國君名存實亡了。③三家分晉。50年後的晉烈公十七年(前403年),魏文侯、韓景侯、趙烈侯迫使當時也早己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也就是正式冊封趙、韓、魏為獨立諸侯國,晉國正式一分為三了,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④三家滅晉。27年後的晉靜公二年(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從此,晉國國君退位,晉國國號被廢,晉國曆史終結,晉國徹底滅亡了。歷史上稱這為“三家滅晉”。以上,從晉哀公二年三家消滅智氏,到晉靜公二年三家滅亡晉國,經歷了77年,這便是三家分晉的歷史過程。⑤歷史意義。“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總起來說,“三家分晉”事件被史家看作是我國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也是我國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如我們熟知的史學大家司馬光,便是以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正式冊封的“三家分晉”事件作為戰國年代的起始年開始編寫他的《資治通鑑》的,表明從這年開始,中國歷史已經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了,也就是由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制社會了。

2.魏國:文侯圖強、李悝變法、吳起奔魏、吳起吸膿、魏滅中山。齊晉:三晉伐齊。趙國:傳位風波。秦國:公祭黃帝(秦靈公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略)

七、周安王姬驕時期(前402年——前376年,在位26年)

(一)重要人物

1.周安王姬驕。周安王(?—前376年),漢族,姬姓,名驕,為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在位26年,病死。葬處不明。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

2.周安王姬驕時期的主要諸侯。秦獻公,齊康公,齊太公和田,楚悼王,魏文侯、魏武侯,韓烈侯。(略)魯國君主魯穆公。

(1)魯國君主魯穆公。魯穆公(前410―前377年在位),本名姬顯,戰國初期魯國國君,《史記索隱》作不衍,是魯國第29任君主。他為魯元公兒子,在位33年。他注重禮賢下士,曾隆重禮拜孔伋(子思),諮以國事;容許墨翟在魯授徒傳道,組織學派,便魯國一度出現安定局面。

3.周安王姬驕時期主要大臣。魏武侯大臣吳起、韓烈侯大臣嚴遂、相國俠累。(略)

4.周安王姬驕時期歷史名人。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孔子之孫子思。

(1)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略)

(2)孔子之孫子思。孔伋(前483-前402),魯國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稱“子思子”、“述聖”。孔子之孫、孔鯉之子。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歷史事件

1.齊國:田氏代齊(和平演變的成功案例)。魯國:吳起在魯。魏秦:陰晉之戰。魏國:吳起奔楚。秦國:廢止殉葬。楚國:天降吳起、吳起變法、棘蒲之戰、吳起被害。韓國:聶政刺俠累。(略)

2.晉國:晉國滅亡。前376年,韓、趙、魏三國廢靜公,徹底瓜分晉地,晉國滅亡。

(三)歷史文化

1.士族制度。士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士族制度又稱門閥制度。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部分享有政治、經濟特權的家族所構成的一個特殊階層,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東晉會稽(紹興)是士族的巔峰。

八、周烈王姬喜時期(前376年——前369年,在位8年)

(一)重要人物

1.周烈王姬喜。周烈王(?—前369年),姓姬,名喜,為周安王之子。前376年到前369年在位,又稱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後的諡號為烈王。

2.周烈王姬喜時期主要諸侯。秦獻公(秦國再度崛起的奠基人),齊桓公田午。(略)

3.周烈王姬喜時期歷史名人。中華醫祖扁鵲,亞聖孟子。

(1)中華醫祖扁鵲。(略)

(2)亞聖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二)歷史事件

1.秦國:向東發展。韓國:韓滅鄭之戰。魏韓趙:濁澤之戰。(略)

(三)人物評價

亞聖孟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彙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後世有學者提出“性向善”。

(四)歷史文化

1.稷下學宮。扁鵲見蔡桓公。(略)

2.孟母三遷。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3.孟母斷織。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於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憑什麼跟織布為生不一樣?(意思是還不如織布為生)!我半途而廢,難道可以讓你長期有衣服穿有糧食吃?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裡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鬆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麼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大學問之人。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4.殺豚不欺子。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幹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儘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五)成語典故

1.始作俑者。【釋義】: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製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後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成語故事】: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2.五十步笑百步。【釋義】: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成語故事】: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一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一個逃跑了五十步,另一個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譏笑別人。

九、周顯王姬扁時期(前369年——前321年,在位48年)

(一)重要人物

1.周顯王姬扁。周顯王(?—前321年),又稱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漢族,姓姬,名扁,東周君主,在位48年,為周烈王之弟。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

2.周顯王姬扁時期主要諸侯。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夫人惠文後),齊桓公田午、齊威王,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魏惠王,趙成侯、趙肅侯、趙武靈王,韓昭侯、韓宣惠王,燕後文公、燕易王。(略)

3.周顯王姬扁時期主要大臣。秦國大臣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大臣張儀(連橫的代表人物),齊國大臣鄒忌、軍師孫臏、名將田忌,楚國大臣江乙、昭奚恤,魏國大臣公叔痤、公孫衍(合縱的倡導者)、惠施、名將龐涓,趙國相國肥義,韓國丞相申不害,六國之相蘇秦(合縱攻秦)。(略)

4.周顯王姬扁時期歷史名人。縱橫家之鼻祖鬼谷子,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略)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陰陽家創始人鄒衍。

(1)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2)陰陽家創始人鄒衍。鄒衍(前324年—前250年),道家代表人物、陰陽家創始人,戰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不詳,據推斷大約生於公元前324年,死於公元前250年,活了70餘歲。相傳墓地在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莊鎮郝莊村。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著有《鄒子》一書,《永樂大典》等將其列入道家部。《絳雲樓書目》子部道家類《鄒子》不著卷數。

(二)歷史事件

1.秦國:孝公繼位、求賢納才、商鞅投秦、商鞅變法、秦魏河西之戰、秦魏西鄙之戰、秦孝公去世;文王繼位、車裂商鞅、東進攻魏、改公稱王。(略)

2.齊國:威王即位、嚴刑重賞、廣開言路、招賢納士、對外戰爭(齊魏趙桂陵之戰、齊魏韓馬陵之戰)、齊魏徐州相王、楚齊之戰、齊魏滅薛。(略)

3.楚國:虛心納諫、楚滅越之戰、楚齊之戰。(略)

4.魏國:惠王即位、魏國選相、重用龐涓、齊魏趙桂陵之戰、魏韓齊襄陵之戰、齊魏韓馬陵之戰、齊魏徐州相王、逢澤之會、齊魏薛齊魏滅薛、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魏惠王去世。(略)

5.趙國:齊魏趙桂陵之戰、漳水會盟、肅侯一生、五國會葬、胡服騎射。(略)

6.韓國:申不害相韓、魏韓齊襄陵之戰、齊魏韓馬陵之戰、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略)

7.燕國:六國合縱、計收燕地、易王去世。(略)

(三)歷史文化

1.七國爭雄。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

2.泗上十二諸侯。泗上十二諸侯是春秋戰國時期,泗河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稱齊威王時泗上十二諸侯向田齊朝貢。在戰國中後期,中原除了戰國七雄,小國中就剩下泗上十二諸侯。他們是:在現在的河南有當時的宋國、衛國,在現在的江蘇有當時的邳國,在現在的山東有當時的魯國、邾國、薛國、郳國、滕國、莒國、任國、郯國、費國。

十、周慎靚王姬定時期(前321年——前315年,在位6年)

(一)重要人物

1.周慎靚王姬定。周慎靚王(?—前315年),漢族,姓姬,名定,一名順,中國東周君主,在位6年,為周顯王之子。當時戰國七雄為了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不少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一個強國,稱為“合縱”,以蘇秦為首;也有一些強國相互結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以張儀為首。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大量移民巴、蜀,佔有對抗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戰略優勢。前315年,病死,諡號為慎靚王。

2.周慎靚王姬定時期主要諸侯。秦惠文王,齊宣王,楚懷王,魏襄王,趙武靈王,韓宣惠王,燕王噲。(略)

(二)歷史事件

1.秦國:函谷關之戰、秦滅巴蜀之戰、伐取義渠。(略)

2.燕國:讓位之亂。(略)

十一、周赧王姬延時期(前315年——前256年,在位59年)

(一)重要人物

1.周赧王姬延。周赧(nǎn)王(?-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稱王赧,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周赧王在位時期,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王畿(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於挽救危亡的周朝都沒有什麼作用了。王五十九年,駕崩。是年,秦昭襄王遷九鼎,佔王畿,滅東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國。

2.周赧王姬延時期主要諸侯。秦國君主秦惠文王(惠文後、宣太后)、秦武王(秦武王后)、秦昭襄王,齊國君主齊宣王、齊閔王、齊襄王、齊王建,楚國君主楚懷王、楚頃襄王、楚考烈王(王后李嫣嫣),魏國君主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趙國君主趙武靈王、趙孝成王,韓國君主韓宣惠王、韓襄王、韓釐王、韓桓惠王,燕國君主燕昭襄王、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略)

3.周赧王姬延時期主要大臣。秦國大臣張儀、魏冉、范雎、蔡澤、名將白起(戰國四大名將)、甘茂,齊國將領匡章、名將田單、孟嘗君田文(戰國四公子),楚國大臣莊辛、權臣李園、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黃歇,魏國將領芒卯、信陵君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首),趙國相國肥義、名將趙奢、上卿藺相如、趙國名將廉頗(戰國四大名將)、名將李牧(戰國四大名將)、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公子),燕國將領樂毅(略)

4.周赧王姬延時期歷史名人。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公孫龍、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1)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公孫龍。公孫龍(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東周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為平原君門客。(略)

(2)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漢族,河南鄭州新鄭人,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鄭城(今鄭州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 。韓非子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韓非子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為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子主張君主集權,提出重賞罰,重農戰,反對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對國家的管理),主張變法改革。韓非子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毛主席曾經說過:”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韓非死於秦國,終年47歲,有記載說,韓非屍體運回韓國,葬在故土,即孤墳攤處,另說葬九女山古墓群。

(3)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二)歷史事件

1.秦國:文王去世(武王即位)、驅逐張儀、宜陽之戰、武王之死、昭王即位、太后主政、季君之亂、四貴當政、伊闕之戰、秦齊互帝、濟西之戰、黔中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誘滅義渠、閼與之戰、太后失權、太后去世、陘城之戰、長平之戰、秦滅西周、秦滅周朝。(略)

2.齊國:齊破燕之戰、垂沙之戰、秦齊互帝、齊滅宋之戰、濟西之戰、即墨之戰。(略)

3.楚國:濟西之戰、黔中之戰、莊蹻入滇、鄢郢之戰、屈原之死、邯鄲之戰。(略)

4.魏國:垂沙之戰、伊闕之戰、濟西之戰、華陽之戰、邯鄲之戰。(略)

5.趙國:胡服騎射、趙滅中山之戰、沙丘宮變、濟西之戰、華陽之戰、閼與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略)

6.韓國:宜陽之戰、垂沙之戰、伊闕之戰、濟西之戰、陘城之戰。(略)

7.燕國:濟西之戰、即墨之戰。(略)

(三)人物評價

1.最窮天子周赧王。說起“天子”,人們想到的往往是黃袍加身,萬眾擁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風凜凜。然而卻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風,鎮不了四方,還被人逼得四處躲債,真給後世的皇帝丟盡了面子。這位落魄得一塌糊塗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後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四)歷史文化

1.稷下學宮大發展。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齊威王、宣王之際,隨著齊國國勢的強盛,才得以充分發展達到鼎盛階段。到了齊閔王時期,出現了自建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冷清蕭條。稷下是齊國國都城門,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2.先秦文化。齊宣王見到西方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便開始發展文化事業。齊宣王喜愛文學遊說的士人,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來,聞聲而來的有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都賜給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擔任官職而讓他們自由議論。齊國稷下學者逐漸多起來,將近數百上千人,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其中還有兒說、告子、宋鈃、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師孟軻長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是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充任學宮最高領導。稷下學宮集中儒、墨、道、法、兵、刑、陰陽、農、雜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中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3.諸子百家。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髮展成學派。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餘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

4.百家成果。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②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楊朱。作品:《道德經》、《列子》、《莊子》。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④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商君書》、《管子》,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後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⑤兵家,代表人物:孫武、孫臏。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⑥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作品:《公孫龍子》。⑦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⑧縱橫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鬼谷經》。⑨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作品:《呂氏春秋》。⑩農家,代表人物:許行。⑾小說家,代表人物: 虞初。作品:《虞初周說》。

5.《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6.建都江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略)

(五)成語典故

1.出自《韓非子》成語。華而不實、唇亡齒寒、自相矛盾、深不可測、諱疾忌醫、三人成虎、鄭人買履、智子疑鄰、長袖善舞、吹毛求疵、濫竽充數、欲速則不達、靡靡之音、提綱挈領、危如累卵、唯唯諾諾、一鳴驚人、忠言逆耳、優柔寡斷、赤地千里、國富兵強、千秋萬歲、信賞必罰、遠水不救近火、象箸玉杯、色衰愛弛、輕舉妄動、循名責實、視死如歸、買櫝還珠、守株待兔、如虎添翼、兵不厭詐、蠶食鯨吞、道不拾遺、焚林而獵、負薪救火、蓋世無雙、根深蒂固、孤掌難鳴、故弄玄虛、寡不敵眾、汗馬功勞、見微知著、老馬識途、良藥苦口、論功行賞、眉睫之禍。

2.債臺高築。債臺高築是很有名的一則成語典故,形容負債很多,無法償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朝最後一王周赧王。戰國後期,周赧(nǎn)王聽信楚孝烈王,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

3.遠水不救近火。【釋義】: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出處】:《韓非子·說林上》。【成語故事】:戰國初期,魯國與強大的齊國、晉國、楚國相鄰,魯國的國君魯穆公擔心齊國侵略魯國,便相結交晉國、楚國兩個強國,希望以後魯國遭到齊國侵略的時候,能夠得到晉楚兩國的援助。為了達到睦鄰友好的目的,魯穆公派公子們到晉楚兩國去做官。一大臣認為這種做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就對魯穆公說:“越國是水鄉之國,人們都善於游泳。可是,如果我們這裡有人掉進水裡,去請越國的人來搶救,那麼不等人家趕來,溺水的人早就淹死了。又比如,如果著了火,到千里之外去取海水救,海水雖然很多,但是大火也一定撲不滅。這道理很簡單:遠水不救近火。同樣的道理,晉國與楚國雖很強大,但是畢竟距離魯國較遠,而齊國距離魯國較近。一旦齊國侵略魯國,這種禍患靠晉楚兩國恐怕救不了吧!”

十二、秦吞六國時期(前250年—前221年,計30年)

(一)歷史人物

1.秦吞六國時期主要諸侯。秦國君主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齊國君主齊王建,楚國君主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魏國君主魏安釐王、魏景湣王、魏王假,趙國君主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王遷,韓國君主韓桓惠王、韓廢王,燕國君主燕王喜。(略)

2.秦吞六國時期主要大臣。秦國丞相呂不韋、王綰、李斯、軍師尉繚、名將王翦(戰國四大名將)、著名將領王賁,齊國大臣大臣周子、齊相後勝,楚國權臣李園、春申君黃歇(戰國四公子),魏國將領芒卯、信陵君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首),趙國名將趙括、李牧(戰國四大名將)、將領樂乘、統帥龐煖、寵臣郭開。

3.秦吞六國時期歷史名人。著名方士徐福,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荊軻、助手秦舞陽。

(二)歷史事件

(略)

(三)歷史文化

先秦諸子。“先秦”指秦始皇焚書之前的一段時間,史稱東周之春秋戰國。我國主要的學術思想都起源於這個時期。子,是當時對人的尊稱,後來稱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現在特指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後來約有10家發展成了學派。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為成就、傳奇也最受爭議!兵家代表有孫臏、龐涓,縱橫家的代表有蘇秦、張儀以及祖師鬼谷子。(初稿: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星期二;第二稿: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七日星期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