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第一個稱雄的國家,往後卻越混越慘

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代。分割這兩個時代的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晉。公元前45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一起被周天子封為諸侯。首任國君魏文侯是魏國宏圖偉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戰國時代第一個稱雄的國家,往後卻越混越慘

三家分晉

因為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得魏文侯成為了戰國時代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文用李悝、翟璜,武用吳起、樂羊。改革弊政,攻略秦、中山,一時之間,魏國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國富民強之象。魏國也成為了戰國最先強盛起來而稱雄的國家。其後繼任者魏武侯、魏惠王雖屢有挫折,但魏國仍然是軍事、政治強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以此為轉折點,魏國此後“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走了下坡路,成了人人可以爭食的肥肉。傳至魏王假,在公元前225年為秦始皇所滅。

戰國時代第一個稱雄的國家,往後卻越混越慘

鼎盛時期的魏國

為何魏國明明是戰國中第一強大起來的,卻沒有能夠延續輝煌完成一統六國的宏圖偉業,反而越混越慘,最後被秦國滅國了呢?這其中有四個最關鍵的原因:

第一,魏國的變法改革不夠全面徹底,而且沒有能夠持續推進下去。魏文侯在位時,雖任用李悝、吳起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使魏國國勢鼎盛。但是,魏國的變法並不深入,許多舊貴族仍然擁有很多特權,軍政不統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制度和政策已經偏離了變法者的初衷,也已經不再適應魏國的國情。但是魏文侯的繼任者沒有能夠進一步深入地推進改革。隨著各個諸侯國爭相變法,魏國早已不再是一國獨大。魏國的固步自封也就讓其一步步淪落,最後以被滅亡的結局告終。

第二,人才流失。這也是魏國變法沒有能夠持續深入推進的重要原因。魏武侯時期駙馬公孫痤看不得吳起受到重用,用計逼走吳起。李悝也因變法得罪了大量舊貴族而被逼自殺身亡。商鞅、張儀、范雎和信陵君魏無忌等都是魏國的人才,然而卻沒有能得到重用。魏國空有濟濟人才,但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流失到他國,甚至為魏國的敵人效力。吳起逃亡到楚國,後來輔佐楚悼王變法,一舉擊敗了他親手訓練的魏武卒。商鞅到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勢日隆。張儀到秦國獻“連橫”之策,瓦解了東方六國聯合攻秦之勢。范雎也到秦國,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奠定了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戰略基礎。信陵君魏無忌被魏王猜忌,最後被賜毒酒身亡。內部複雜的人事鬥爭使得魏國的內耗嚴重,也就失去了能夠強者恆強的機會。

第三,魏國的地緣劣勢,缺乏戰略縱深加上戰略失敗。三家分晉,魏國的地理位置最為險要,地處兵家必爭之地。然而魏國卻未能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戰略方針。而是迷信武力,四處出擊,到處樹敵。沒有戰略緩衝地帶的魏國,一沒有能夠集中力量攻滅一國,作為自己的戰略縱深;二沒有團結本可以團結的盟友,對著本是盟友的趙、韓相繼用兵,把周邊的國家都得罪光了。經歷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兩次慘敗後,魏國已然淪為二流國家。此後的魏國不思進取,還在“合縱”和“連橫”兩種戰略之間舉棋不定。這就更加加速了魏國的滅亡。

戰國時代第一個稱雄的國家,往後卻越混越慘

第四,過分迷信武力。魏國立國之初,魏文侯任用吳起訓練魏武卒,曾創造了5萬魏武卒打得50萬秦軍毫無還手之力的神話。盡收西河之地,把秦軍壓到龜縮在關中不敢東出。樂羊更是一度攻滅中山國。然而這樣輝煌的軍事戰績也使得此後的魏國過分迷信武力,而輕視了政治和經濟的作用。雖然魏惠王時期還有鬼谷子的高徒龐涓撐場面,然而各國在面對強大的魏國武力時,不得不聯合起來一起對付魏國。魏國攻趙,齊國就圍魏救趙,桂陵一戰,魏國大敗。解了邯鄲之圍。魏國攻韓,孫臏用減灶法讓龐涓上當,馬陵一戰,龐涓兵敗自殺,魏太子也在此戰中身亡。自此,魏國元氣大傷。看準了魏國經歷兩次慘敗的秦國,更是在背後捅了魏國一刀,收復了被魏國佔領的西河之地。楚國也趁機在南邊蠶食魏國。自此魏國一蹶不振。

戰國時代第一個稱雄的國家,往後卻越混越慘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魏國本來是戰國七雄中最有機會能夠完成一統天下重任的國家,但是卻沒有抓住機會。而是在一次次的戰略失誤中迷失了方向。在不斷的對外戰爭中一步步走進深淵,最終被秦所滅,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