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的国家,往后却越混越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分割这两个时代的最典型的事件就是三家分晋。公元前45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一起被周天子封为诸侯。首任国君魏文侯是魏国宏图伟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的国家,往后却越混越惨

三家分晋

因为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得魏文侯成为了战国时代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文用李悝、翟璜,武用吴起、乐羊。改革弊政,攻略秦、中山,一时之间,魏国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国富民强之象。魏国也成为了战国最先强盛起来而称雄的国家。其后继任者魏武侯、魏惠王虽屡有挫折,但魏国仍然是军事、政治强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以此为转折点,魏国此后“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走了下坡路,成了人人可以争食的肥肉。传至魏王假,在公元前225年为秦始皇所灭。

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的国家,往后却越混越惨

鼎盛时期的魏国

为何魏国明明是战国中第一强大起来的,却没有能够延续辉煌完成一统六国的宏图伟业,反而越混越惨,最后被秦国灭国了呢?这其中有四个最关键的原因:

第一,魏国的变法改革不够全面彻底,而且没有能够持续推进下去。魏文侯在位时,虽任用李悝、吴起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使魏国国势鼎盛。但是,魏国的变法并不深入,许多旧贵族仍然拥有很多特权,军政不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制度和政策已经偏离了变法者的初衷,也已经不再适应魏国的国情。但是魏文侯的继任者没有能够进一步深入地推进改革。随着各个诸侯国争相变法,魏国早已不再是一国独大。魏国的固步自封也就让其一步步沦落,最后以被灭亡的结局告终。

第二,人才流失。这也是魏国变法没有能够持续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魏武侯时期驸马公孙痤看不得吴起受到重用,用计逼走吴起。李悝也因变法得罪了大量旧贵族而被逼自杀身亡。商鞅、张仪、范雎和信陵君魏无忌等都是魏国的人才,然而却没有能得到重用。魏国空有济济人才,但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流失到他国,甚至为魏国的敌人效力。吴起逃亡到楚国,后来辅佐楚悼王变法,一举击败了他亲手训练的魏武卒。商鞅到秦国推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势日隆。张仪到秦国献“连横”之策,瓦解了东方六国联合攻秦之势。范雎也到秦国,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奠定了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战略基础。信陵君魏无忌被魏王猜忌,最后被赐毒酒身亡。内部复杂的人事斗争使得魏国的内耗严重,也就失去了能够强者恒强的机会。

第三,魏国的地缘劣势,缺乏战略纵深加上战略失败。三家分晋,魏国的地理位置最为险要,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魏国却未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略方针。而是迷信武力,四处出击,到处树敌。没有战略缓冲地带的魏国,一没有能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作为自己的战略纵深;二没有团结本可以团结的盟友,对着本是盟友的赵、韩相继用兵,把周边的国家都得罪光了。经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两次惨败后,魏国已然沦为二流国家。此后的魏国不思进取,还在“合纵”和“连横”两种战略之间举棋不定。这就更加加速了魏国的灭亡。

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的国家,往后却越混越惨

第四,过分迷信武力。魏国立国之初,魏文侯任用吴起训练魏武卒,曾创造了5万魏武卒打得50万秦军毫无还手之力的神话。尽收西河之地,把秦军压到龟缩在关中不敢东出。乐羊更是一度攻灭中山国。然而这样辉煌的军事战绩也使得此后的魏国过分迷信武力,而轻视了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虽然魏惠王时期还有鬼谷子的高徒庞涓撑场面,然而各国在面对强大的魏国武力时,不得不联合起来一起对付魏国。魏国攻赵,齐国就围魏救赵,桂陵一战,魏国大败。解了邯郸之围。魏国攻韩,孙膑用减灶法让庞涓上当,马陵一战,庞涓兵败自杀,魏太子也在此战中身亡。自此,魏国元气大伤。看准了魏国经历两次惨败的秦国,更是在背后捅了魏国一刀,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西河之地。楚国也趁机在南边蚕食魏国。自此魏国一蹶不振。

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的国家,往后却越混越惨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魏国本来是战国七雄中最有机会能够完成一统天下重任的国家,但是却没有抓住机会。而是在一次次的战略失误中迷失了方向。在不断的对外战争中一步步走进深渊,最终被秦所灭,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