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社会性质的过渡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突破,虽说战国时代是一个利益纷争不断的年代,战争频繁的爆发对于社会的结构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同时也损失了一部分的人口和财富;可是战国时代却是一个去旧换新的时代,在这个年代里,所订立下来的基础,是之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共同受益的。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在行政方面,基础政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得以确立,秦王朝统一之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成为了主流的政治制度,这也是封建社会进行发展和传承的根本;在军事方面,各诸侯国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军事层面的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斗争形式上,由原本的以步兵为主渐渐地转向了以骑兵为主,又因为部分少数民族的融入,让粮草和战马资源源源不断,同时,重型武装装备的出现也让战争有了不同的风格。

而本篇文章要重点分析的农业发展方面也是如此,战国时代是确立古代历史农业发展基础的年代,在此之后数千年里,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一直保留着原先的面貌,我们来来重点的分析一下,为什么在战国时代,农业发展会格外的突出?为什么各大国家的君主都不约而同的去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魏国和秦国通过变法成为霸主

提起战国时代历史上对于农业发展做出过诸多贡献的人,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魏国的李悝,一个是秦国的商鞅;魏国的李悝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第一个提出者,我们知道在战国时代的时候,魏国是第一个进行变法的国家,就是我们熟知的李悝变法。

  • 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

李悝在进行他的法治变法的时候,将变法革新的重点就是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甚至李悝不仅是主张发展农业经济的生产,更是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允许平民百姓开垦荒地,在土地制度上也多有更新,更是将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当成整个国家的生产基础,将绝大部分的国家精力都分散到了农业的发展上面。

商鞅更是如此,在商鞅的变法当中,重农抑商也是一个主要的成分,与李悝变法不同的是,商鞅在其经济改革的基础之上,对于从事农耕事业的人采取奖励机制,按照拥有的土地数量以及创造的生产力,给予金钱的奖励甚至是爵位上的封赏,这就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民族的积极性,同样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 魏国、秦国都因以重视农业为主的变法而强大起来

我们从后世的发展中来看,魏国和秦国是战国时代发展最好的两个国家,魏国是战国前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其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起来,极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李悝的变法,而战国中后期魏国的衰弱,也是因为没有彻底地贯彻落实李悝所提出来的政策,让本身比较先进的变法改革,成为了一个阶段性质的改善,没有将效率一直延续下去。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变法前期的鲜明对比,积极进行变法改善的时候,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不断提升的,而变法停止之后则进入了衰退的阶段,这充分的说明李悝的变法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而秦国是战国中后期最为强盛的国家,更是战国末年一统中原的国家,它的强盛和国内的发展转折都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在变法前后同样在国内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国内的发展生产也更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魏国、秦国两次最成功变法,为何注重农业生产?

那么,为什么最成功的两次变法,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有重大的变革呢?这就需要从时代方面来进行分析了,自从文明形成以来,文明的发展需要社会条件来给予保障和支持,但在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只能够通过对于自然条件的利用,来给自己的生存条件;因此,也就出现了影响农业经济生产的诸多方面的原因。

  • 农耕文明决定古代中国必须以农业生产为主

第一个原因,是我国社会的社会现状所决定的;无论是我们上面说的无论李悝也好,还是商鞅也好,都在国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提出是取决于国情的。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整个世界上是盛行在两种文明的,一种就是以大面积的领土疆域范围和众多的人口所组成的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的华夏文明,又被称之为是黄色文明或农耕文明

。另一种则是西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文明形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古代希腊的城邦,又被称之为是蓝色文明或者是海洋文明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这两种文明的发展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我们华夏人来讲,因为它的领土疆域范围特别广泛、人口众多,所以在国家刚刚成型的基础阶段,最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来进行发展的,在这种发展的状态之下,农业生产就是组成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也是提供社会生产力的主要阶级。

所以说,如果想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实力,增加整个国家的收入,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财富的话,那么就必须要从农业方面来进行发展,要给予农业民族更多的利益,并且让他们的发展更具有保障。

而提供保证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制度方面来进行改善,通过制度方面来给他们提供利益保证,由此,农业民族才能够安稳地发展生产,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就有了李悝或者是商鞅的重农抑商。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 西方海洋文明,更多通过商贸来拉动经济发展

但西方的蓝色文明却不一样,他们是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像希腊原始的城邦可能只有几千人组成,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个人,以规模来看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国家,所以才有了城邦这个词;因为地理条件的约束,没有特别大的领土疆域供所有人共同发展,所以只能够占据不同的岛屿来进行小范围内的生产。

对于这样的文明来讲,它们的财政收入绝对是不能够通过土地来进行实现的,因为本身的土地规模就小,自然条件也比较差,也没有足够能够稳定农业经济生产的人口数量,如果要通过农业经济来发展的话,那么时代的进步就会变得特别缓慢。

所以,他们只能够通过商品交换来发展自身的经济,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在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商业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文明的形态以及他们的落脚点和社会性质,是决定它们生产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一种客观条件,是文明自形成之日起,开始适应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能够通过时代进步或者历史发展来进行改善,并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时期或者是某一个人可以决定的。隐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李悝和商鞅,都为自己所侍奉的国家带去了巨大的利益。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战国时代战争频繁,需要强大的战略后勤资源支援支撑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国争端非常频繁,军队的作战需要大量的粮草进行支撑,从而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条件并没有后来那么完善,很大程度上来讲是人力方面的比拼,哪怕是战国末年的秦国,虽然号称有着大量的重型武装装备,但那也只是相对程度上来讲,更多的情况下,战争比的是后援的保障以及士兵的作战能力,所以,就需要国家提供大量的粮草资源作为后勤保障的支撑。

在战国时代不仅是在家门口的作战,有很多战争是需要进行长途跋涉的,甚至有很多战争是需要经年累月进行对峙的(例如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历经三年对峙),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援保障,那么战争的胜利率也就得不到确定。

  • 长平之战,赵国后勤供给不足

这一点我们通过长平之战就可以看出一二了,长平之战真正爆发之前,秦国和赵国是进行过三年的对峙的,在这三年期间,两个国家的实力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军队处在对峙的状态之下,就没有办法参与到本国的发展生产当中。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战争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只能够往里卷入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对于国家整体实力的耗费上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如果国内不能够源不断地提供后勤资源,那么整个军队的生存就难以维持下去。

最到了对峙的后期,两个国家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赵国本身是一个比较崇尚武力发展的国家,对于国内的生产和发展不是十分的看重,因此,在对峙时间久了之后,国家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的良性发展循环,对于军队的供应已经日渐下降,造成了整个军队内部的运行障碍。

  • 长平之战,秦国后勤资源供给也很吃力,但国内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有着比赵国更多的资源和财富,但因为秦国本身处于长途奔袭作战,在对峙的过程当中所消耗的资源,也比赵国要多出许多,所以到了对峙的后期,秦国也已经无力对抗了。但如果放弃这场战争的话,那么秦国多年以来所做的努力也就付诸东流了,所以,只能够从巴蜀地区运送粮草以供军队的生存。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由此可以看出,粮草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多么重要,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又是多么重要,所以,各个国家为了保障军事行动的正常进行,保证军队人员的正常生存,自然会在和平阶段大量的储备粮草辎重,这就需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迅速而且稳定,对于农业民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战争对于资源的需求是加快农业生产的一个因素。

阶级社会的特点决定古代中国社会以农业为主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历史政策所导致的,特别是阶级社会的特点,无论是在奴隶制社会也好,还是在封建社会也好,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社会都有明确的阶级划分,像西周在实行分封制度时,就将整个天下的臣民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从天子到士大夫再到平民到奴隶,每一个阶级都有着相应的约束和进攻,基本上不可能通过任何的方式去提升自身的生存阶级,所以,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讲,只能够生存在自身被划分的等级上,只能够在自己身份的基础之上进行努力。

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平民百姓来讲,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着土地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像是天子或者是贵族这些等级比较高的人,他们的生活资源也来自于低阶级人所提供的赋税。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可是对于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平民或者奴隶来讲,他们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发展呢?他们能有多少条道路为天子和贵族提供赋税呢?只能够是利用自己脚下的土地罢了。到了封建社会也是一样,平民百姓依旧有着赋税和徭役,社会等级的划分虽然没有奴隶制社会那么严重,也几乎没有了奴隶这个等级,但是阶层还是依旧存在的。

所以,在这种阶级划分比较明确的时代里,社会地位的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没有其他方面的道路可以走,他们也只能够任劳任怨的在黄土地里劳作;其实社会等级的划分也是农业经济会长久发展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结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农业经济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文明发展的落脚点,对于我们华夏文明来讲,它本身人口众多、领土面积广,依靠农业生产所能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之西方的海洋文明要多出许多,这其实是我们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依仗。

战国时代,国家发展为何以农业为重?魏国、秦国强大历程一目了然

我们不能说,依靠农业经济进行国家财富收入的方式,就比之西方的商品经济要低的,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这其实是由时代的环境所导致的,文明发展的基础不同性质不同,自然会造成发展方式上的差异。

事实上,西方所进行的商品交换,也只是一种发展形式而已,在他们的发展历程当中,形式也是多有改善的,因此,我们还需要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即使在战国时代展露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之后,之后的历史社会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更加的看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基本的表现就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如果真的能够回到那个时代,或许真的可以像桃花源记当中所说的那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种历史发展形式的时候,我没有将其深入的剖析,不能够只是以现代人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古代人的发展,这样是对我们发展历史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我们赖以生存和传承的文明的不尊重。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汉书》、《战国策》、《左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