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戰爭四起,縱觀整個戰國時代,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無論從規模上,時間上,還是烈度上,都算是規模比較宏大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對於整個戰國時代和中原格局來講是影響深遠的。

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中後期的強強對話,西方霸主秦國對戰軍事強國趙國,這也是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終極對決,很多人將長平之戰,看成是秦國提前的滅國之戰,在這場戰爭之後,趙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徹底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在軍事上再無對手,從此開啟統一戰爭之路。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事實上,長平之戰並不是單純的一場戰爭,它的延伸性是非常廣的,在真正的戰場較量發生之前,兩個國家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在長平之戰爆發後,不僅爆發了白起長平殺降事件,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舉世皆驚,而且還因為長平之戰而後續,延伸了邯鄲之戰,可以說,這場戰爭的戰線拉得非常長。

同時,它延續的時間也非常之久,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難尋其二的,在這場戰爭之中,秦國和趙國的國家消耗也都非常的巨大,可以說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戰爭結束之後,兩個國家也是同時跌入了低谷。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損失如此之大,影響如此深遠

那麼這場戰爭中,秦趙兩國為何都損失如此之大呢?為什麼就連戰勝方都難以獲得太多的實際利益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並且來分析一下,戰後兩個國家的生存環境出現了哪些變化?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長平之戰是偶然爆發,秦國並未想先對趙國下手

首先我們來看長平之戰的起因,如果單純分析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比較具有偶然性的,畢竟在戰國中後期,趙國是山東六國之中軍事實力最為鼎盛的國家,進行了胡服騎射變法之後,其能夠在戰場上與秦國進行較量,同時趙國的人口數量與佔地面積與秦國不相上下,因此,秦國並沒有將趙國當成是首要攻擊的目標,也並沒有想過與趙國進行一場曠世持久的戰爭。

但天不遂人願,趙國卻以局外人的身份橫插進了秦國與韓國之間的爭鬥,私自接受了秦國的戰利品,這讓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畢竟秦軍以鮮血和生命才贏得的勝利和領土,就被趙國不費一兵一卒搶走了,放在哪個君主身上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才有了長平之戰的爆發。

我們單從長平之戰的後勤方面看,趙國在這場戰爭當中是處在不利地位的,它其實是被動接受戰爭的,因此應對起來就會有些棘手,因為它並沒有為這場戰爭而準備大量的人員和物資,再加上趙國因為崇尚武力,國內本身的基礎經濟發展就比較薄弱,一旦戰爭爆發,它所能支援前線的物資能夠支撐的時間很短,廉頗又採取固城不出的方式,這讓趙國內部的消耗陡然加劇,為它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長平之戰爆發前,秦趙兩國進行三年對峙

其次,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對於兩個國家資源的消耗;我們上面說到過,長平之戰真正的對決到來之前,兩個國家是進行了三年的對峙的,在這三年之中,兩個國家都需要徵收大量的士兵支援前線,而軍隊一旦形成對峙,大量人員就無法再參與國內的生產和發展,同時還需要消耗大部分的財力物力,這就導致兩個國家都是入不敷出的,對於發展底蘊和積累的財富資源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趙國雖然進行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但這場變法是一個單純的軍事方面的變法,變法本身作用於軍隊,並且因為變法加劇了軍隊內部的資源消耗,畢竟軍隊作戰能力的提升與軍事上面的支出也是成正比的。

  • 秦趙兩國,長期對峙都力不從心

在變法之後,趙國國內整體的財政收入,又要分出大部分用於軍事實力的提升上,趙國可支配的其它資源變得越來越少;而趙國地處西北部,所佔土地不是特別的肥沃,自然條件不是特別的優越,而且還要受到匈奴人的騷擾。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因此,趙國在長期的對峙當中越來越力不從心,國家深深地陷入了一種得不償失的環境當中,對於勝利的渴求越來越大,急於結束這場戰爭以穩定國內的正常發展,所以,為趙國統治者聽信秦國的流言而更換將領埋下了禍根。而秦國的處境也不比趙國好多少,它之所以能夠接二連三的發動戰爭,是因為商鞅變法為秦國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和資源,可是在經常性爆發戰爭的情況之下,國內的資源也是消耗的越來越緊張。

  • 秦國擁有秦川和巴蜀作為後勤供應基地

而且在長平之戰爆發之前,秦國的主要作戰目標是在韓國身上,本身就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資源消耗,又陡然將作戰目標轉移到了實力更加強盛的趙國身上,更是加劇了國內財力物力的損失,對於戰爭的支撐也變得越來越薄弱。

但與趙國不同的是,秦國本身擁有著八百里秦川,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基礎上比趙國要雄厚很多,同時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就已經佔領了巴蜀地區,等同於擁有了一個天然的糧倉,所以秦國能走的後路是很多的,其有很多方法能與軍隊後援保障,所以秦國的相對消耗是比較少的。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哪怕如此,長達三年的作戰還是讓秦國國內的各項發展都受到了阻礙,戰爭結束後白起就曾經說過,秦國國內不僅是資源消耗過半,就連軍隊人數也是傷亡了大部分。所以說這場戰爭對於兩個國家內部資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也都同樣的延緩了它們的發展。

長平之戰後又爆發邯鄲之戰,使秦趙兩國雪上加霜

再者,長平之戰之後還後續爆發了邯鄲之戰,對於兩個發展已經受阻的國家來講,更是雪上加霜;邯鄲之戰是秦國乘勝追擊的一場戰爭,因為在長平之戰中,武安君白起為了保證秦國的地位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讓趙國引以為豪的軍事實力。受到了極大程度的打擊。

秦昭襄王想要趁著長平之戰的優勢一鼓作氣消滅趙國,卻不料秦君的後援力量已經得不到支持,趙國又受到了其它國家的支援,所以,秦軍在邯鄲之戰當中承受了巨大的失敗。因此,在兩場戰爭基本結束之後,兩個國家承受的損失是差不多的,無論是軍事方面還是資源的損耗上都非常的巨大,前代的變法成果也基本損失殆盡,所以兩個國家基本上都進入了發展的低谷,只有馬上著手對國內的生產進行了再發展。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 趙國君主臨戰換將,將廉頗換成趙括自有其戰略考量

無論是長平之戰也好,還是邯鄲之戰也好,這兩場戰爭都是兩個國家綜合實力上的一個比拼,後來人將戰爭失敗的原因基本歸結在,趙括身上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當時的趙王之所以同意更換趙括為將,並不單純的是聽信了秦軍散佈的謠言,更重要的是廉頗採取的是一種防禦政策,讓趙國的軍隊固城不出,企圖拖垮秦國內部的發展,以此來換取秦軍的退兵或者趙國的勝利。

可是,廉頗這種做法卻是需要強大的內部發展來進行支持的,趙王非常清楚趙國的內部發展與秦國的差距,如果一直任由廉頗採取這種政策的話,那麼最先拖垮的很有可能是趙國,畢竟秦國經歷了幾代人的發展,不僅是國家的戰時生產能力非常之強,同時,國家也積累了很多的歷史資源可供支配,但是趙國沒有。

  • 白起殺降是偶然因素,給趙國致命一擊

趙國所實施的變法,只是在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上,本身國內擁有的資源太少,而這部分資源又不能完全的投入戰場上,其必須留一部分作為國家發展的保障,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同時也為後續可能爆發的戰爭做準備,因此在那場戰爭當中,趙國是耗不起的,他必須更換一個將領來尋找短期內的勝利,甚至做最壞的打算。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對於趙國來講,哪怕是蒙受戰爭的失敗都比在戰爭當中損耗太多的國家實力要划算,只不過趙王沒想到的是,白起能夠在戰勝之後坑殺趙國的降卒,這其實是戰場的一個偶然因素。所以,將長平殺降事件,歸結在趙括身上是完全不正確的,與其說是趙括打不過白起,不如說是在綜合實力的較量上,趙國敵不過秦國。

長平、邯鄲之戰,秦趙兩國都損失多名武將

另外,在那兩場戰爭當中,不僅是趙國損失了很多的名將,秦國也同樣蒙受了人才的損失,白起就是因為長平之戰功高震主,在拒絕邯鄲之戰後身首異處的;當時秦昭襄王身邊的紅人有兩個,一個就是能征善戰的白起,另一個則是提出了遠交近攻的范雎。

但是范雎這個人心思比較狹隘,他擔心白起繼續發展下去會影響他的地位,畢竟長平之戰的勝利已經為白起積累了足夠多的威望,因此,為了保證自己的前途和在秦昭襄王身邊的地位,范雎便向秦昭襄王進言由白起繼續帶領邯鄲之戰。

  • 白起為秦國通盤考慮,拒絕邯鄲之戰

但在白起看來,長平之戰已經損耗了太多的國家實力,而在此時,再進行一場大戰是完全沒有勝算率的;而且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如果都城破滅將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滅亡,如果一個大型諸侯國被消滅的話,必定會導致戰國時代格局的變化,到那個時候,其他的各大諸侯國就不可能再袖手旁觀了。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而趙國還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是山東六國抵抗秦國的一道屏障,他們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能夠為他們阻擋進攻的趙國就這樣轟然倒塌,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所以白起拒絕領兵作戰。

  • 白起巨星隕落,秦、趙兩國都進入發展的低谷

這樣的做法正中范雎的下懷,在范雎的引導之下,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有不軌之心,同時,為了證明自身決策的正確,不顧一切地發動了邯鄲之戰,卻不料邯鄲之戰的時候秦國佔據劣勢,趙國又得到了韓國和魏國的幫助,眼看秦軍就要戰敗,昭襄王大怒,勒令白起必須趕往前線領兵。

但白起已經知道這場戰爭無力迴天,於是便拖延了行程,這一拖延就等來了秦昭襄王將其賜死的詔令,一代將星就此隕落,白起的死亡是秦國的一個巨大的損失,在後來秦王嬴政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就說到,如果不是先祖決策錯誤的話,那麼秦國可能早就已經消滅了趙國,秦國的統一也會提前很多。

由此可以看到,秦國不僅是有著硬性的損失,在各方面的實力發展都受到了阻礙,它的軟實力也被削弱了很多;因如果真的深入的分析和對比的話,秦國與趙國在戰爭中的實際損失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說兩個國家同樣進入了發展的低谷。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討論

  • 秦趙兩國資源消耗和國力損失對等

我們在已有資源的損失上,可以看到秦國、趙國兩個國家的消耗基本等同,可是趙國在生產能力上卻遠遠比不上秦國,秦國在失敗之後可以組織,國內的臣民迅速的投入到生產運作當中,將損失的財力物力用最短的時間彌補回來。

且秦昭襄王后期的失誤,也在呂不韋的政策當中得到了挽回,在這種情況影響下,秦國雖然經歷了失敗,但是卻並沒有傷到國內的根基,只不過已有的物資受到了損失而已,根本的生產線和生產能力卻還完好無損。

  • 趙國一蹶不振,秦國卻越戰越勇

可是趙國卻完全不同,趙國沒有秦國那麼強大的生產能力,也沒有秦國完善的行政發展制度,對於整個趙國來講,長平之戰和後續的邯鄲之戰已經傷到了它發展的根基,讓它沒有辦法進行再生產。

所以兩場戰爭結束之後的趙國實力已經跌入了低谷,再加上燕國在其背後的騷擾更讓趙國苦不堪言,所以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趙國已經沒有多餘的軍事實力來抵禦秦國的進攻了,其實也正因如此,嬴政時期發動的消滅趙國的戰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

戰國時代,終極決戰提前上演,趙國失去爭霸資格,秦國卻越挫越勇

因此可以說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雖然沒給秦國帶去巨大的利益,甚至讓秦國蒙受了部分損失,但卻為後來的滅國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秦國在統一的戰爭當中能夠分出更多的國家精力對抗其他的國家,並且越挫越勇,加快了滅國之戰的勝利,也加快了統一的腳步。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當中,秦國和趙國在已有資源上,實際損失程度是對等的,但在國家的根本生產力方面,卻又是完全不同等級的損害,這也就導致了趙國慘勝卻傷到了根基,秦國慘敗卻未傷根本。

戰國時期,兩國交兵拼的是綜合國力,比拼的不僅是已有資源的儲備,更是資源背後的生產力強弱,只有具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擁有強大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夠在戰爭之後迅速地恢復國家的發展動力,才能夠保證國家的發展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注入,才能夠保證國家能夠長久穩定的進行發展和實力提升。

就如同趙國一樣,如果它能夠像秦國那樣擁有強大的後援生產力,那麼相信兩場戰爭結束後,趙國的發展一定比秦國更加強盛,但可惜的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是一個不完善的改革,只是側重於軍事方面的改革,在經濟發展方面卻遠落後於秦國,這也是趙國一敗塗地的原因。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