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坐山觀虎鬥,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坐山觀虎鬥,出自《史記》。

戰國時期有位縱橫家叫陳軫,有一年韓國與魏國打仗,秦王想摻和下,問大臣的意見,陳軫給秦王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吃食,想舉劍刺它們,旁邊的人對他講:“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卞莊子於是旁觀,果然一舉擒雙虎。


同樣是坐山觀虎鬥,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坐山觀虎鬥就是這樣的計策,很多兵法家喜歡用此計,但真正用得好的可算不上多,有的甚至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成功案例之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用的好的例子,那一年還是韓國和魏國打仗,韓國扛不住了,求救於齊,齊威王問計於大臣,有說救的,又說不救的,威王問孫臏,孫臏答:

“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訴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孫臏的意思是救,但不能早救,兩國還沒打就救,只會損失自己的人馬,有這樣傻的嗎?先偷偷結盟韓國,再磨蹭幾個月去救就可以了。結果韓國仗著有齊國撐腰,士氣大振,與魏國結結實實打了五仗,但魏武卒的實力可不是蓋的,韓國終究是打不過,連連派人催促齊國出戰。孫臏看韓國快撐不住了,才出兵直奔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魏軍回撤,後又使用減灶增兵之計誘使龐涓追入馬陵道而殺之。


同樣是坐山觀虎鬥,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韓國也被魏國折磨的半死,只有齊國得到了好處,這是典型的坐山觀虎鬥。

失敗案例之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戰。秦二世即位不久後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當時天下大亂,除秦本土外,全國各地皆反,叛軍直逼函谷關,秦啟用章邯為大將軍,一戰破陳勝,二戰破項梁,圍趙國於鉅鹿。這時候全國各地造反的諸侯也都帶領本部人馬,在鉅鹿之外安營紮寨,大有與秦軍決戰之勢。


同樣是坐山觀虎鬥,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作為坐山觀虎鬥失敗的案例,本故事的主人公不是項羽,而是一個叫做宋義的人。項梁未死前連打勝仗,頗有驕氣,宋義告誡他說驕兵必敗,但項梁不聽,並派他出使齊國,宋義途中遇見齊國使者,他問:“您是去見武信君(項梁)嗎?”使者答是,宋義說:“我料定武信君必敗,勸您還是慢點走吧,走得慢還能免遭一死,走得快恐怕連命都沒了。”結果項梁果然戰死。

項梁死後,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統領全軍,前往鉅鹿救援趙國,宋義這個時候想到了坐山觀虎鬥的計策,龜速前進,走到安陽之後就不動彈了。項羽問說趙國軍民危在旦夕,為何不火速救援呢?宋義說: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

宋義的如意算盤是先讓秦趙二虎搏殺,然後見機行事。可惜宋義錯估了項羽的火爆脾氣,項羽認為以秦兵之強,拿下新成立的趙國那是易如反掌,真到那個時候,秦兵挾新勝之威,兵鋒愈銳,何敝只有?於是即帳中斬宋義頭,然後破釜沉舟,與秦軍九戰,破秦軍主力。


同樣是坐山觀虎鬥,差別怎麼那麼大呢?


假使項羽沒有殺宋義,與各諸侯軍作壁上觀,歷史的結局會怎樣呢?這個不好猜測,個人來講,我還是挺同情宋義的,楚國敗亡前,他曾任楚國丞相,想必是有些才能的,按理說,他的想法與孫臏如出一轍,但為何結局竟如此不同呢?可見想法人人都有,但真正肯做又有好結果的就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