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什麼要燒紙錢?這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每逢我們的清明節和中元節,我們都會進行拜祭,以緬懷先人,盡我們的孝心。

拜祭就離不開要燒紙錢了,那麼燒紙錢這個習俗,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是誰發明的呢?

清明為什麼要燒紙錢?這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燒紙錢的由來,在民間就有兩種說法:

在古時候,有位叫做辛孝堂的秀才。是鄉里是出了名的孝子。但是他家裡非常窮,母親去世後連副棺材都買不起,只好把屍體停放在家中。有一次,一位好友問他,為什麼不把母親的屍體埋葬,他實在不好意思說沒錢葬母,只好說:“母親是我唯一的親人,我們相依為命幾十年了,現在母親去世,可我實在捨不得她離開,我想留她在家裡,多陪她幾天,儘儘孝心。”好友覺得他說的有理,是個孝子。這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親人過世後,都儘量把屍體停在家中,時間越長,越以表示孝心。

有一天,縣令的母親去世了,正值天氣炎熱,放在家裡是不妥的,不放一段時間,又怕手下人說他不孝,想來思去,便想把老母的屍體放到嗽嘛廟裡去讓和尚守著,經常去看看,同樣也盡了孝。於是將屍體抬進寺廟裡,對主持說“老夫人一生信佛,抬到廟裡更好超度。”老和尚終日佛事纏身,沒時間看管屍體,便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小和尚。小和尚陪著死人實在害怕,兩天過後,死人身上發出臭味燻得他實在受不了,就拉來幾把稻草在房內燒燒,以沖淡些臭氣。稻草燒完了,天還沒有亮,小和尚又找了些黃紙接著燒。燒到天亮時,師父陪著縣令來了,問他燒紙幹什麼 。嚇得小和尚說不出話 ,老和尚忙說,“老爺 ,這不是燒紙,是給老太太往陰間送錢,因為陰間用的錢,全是陽間的紙”。

畢竟大家都知道,出家人不打妄語。都以為,老和尚真有慧眼,能知地府的事,大家都一傳十,十傳百,都把死後需要用紙錢的事傳開了,並且都信以為真,久而久之,就變成我們今天的習俗了。

清明為什麼要燒紙錢?這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

東漢蔡倫成功造紙後,每天日進斗金,讓他的哥哥嫂嫂看了分外羨慕,可這兩人又沒有造紙的本事。

沒幾天嫂嫂就想了個法子,既然小叔子會這門手藝,就讓哥哥的也學會了,不就從此脫貧致富奔小康了嗎!

可沒想到,蔡倫的哥哥蔡莫也是個急功近利的人,跑到蔡倫那裡學了三五天就覺得OK了。趕緊回家開店,結果做出來的紙質量極差,擦屁股都嫌它粗糙,眼見著賣不了,小兩口又想出一條妙計。

就這一條妙計,竟然讓我們國人燒了幾千年的紙錢!

這女人只是假裝暴斃,讓他老公將自己放在了棺材裡,然後一個人在外邊又哭又喊又燒紙。燒了兩麻袋後,引來眾人參觀,眾人還以為是這紙張太糙賣不了錢,氣死了這婆娘。熱鬧看的正上癮的時候,棺材裡邊的蔡夫人來勁了,一拍棺材板,竟從棺材裡坐了起來!

這可嚇傻了一幫圍觀的吃瓜群眾,可是古代那時候大家都不懂科學,眼看死人復生,都嚇的雞飛狗跳!等到七手八腳將這女人從棺材裡拉出來後,人們都問你不是死了嗎,怎地還能回來?蔡夫人便繼續忽悠眾人,說這紙到了陰間就是那裡的錢,我男人給我燒了這麼多,我不就被閻王送回來了嘛。

其實燒紙錢的習俗,到了唐朝就非常流行了。

從唐人王建《寒食行》 詩中“三日無火燒紙錢 , 紙錢那得到黃泉” 之句可見一斑 。

更有相關歷史書籍記載,在魏晉六朝之前都是是埋葬金錢實物的,而從那之後就開始逐漸開始燒紙錢。

到了宋代,基本全國普及。

清明為什麼要燒紙錢?這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