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山東”習俗

獨特的“山東”習俗

在中國悠久的文化長廊中,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在我們關中地區,同時還存在著獨特的”山東”習俗。

早在清末、民國期間,為了躲避戰亂、饑荒,生活在齊魯大地的許多人被迫北闖關東或西行關中安家定居。他們不僅被當地的文化影響著,也將豐富的齊魯文化傳播在當地,使二者相互交融,並在交流中得到發展。


闖關中 | 獨特的“山東”習俗


我的家鄉位於商鞅變法之地——閻良區武屯鎮的三合村。據史記載,清光緒末年, 三姓人家相繼從山東高密、昌邑一帶逃荒到此,落腳定居。因三姓共居,故名三合村。後來其親朋、族人、左鄰右舍陸續來此安家,村子逐漸擴大。聽村裡老人講,三合村與閻良的譚家村、劉家村是閻良區三大山東自然村落。在這裡生活的村民勤勞持家,寬厚待人,他們身上顯現出山東人特有的勤勞、淳樸、豪爽、寬厚的品質。

山東的獨特風俗,首先從語言說起。山東高密籍作家莫言曾高度評價山東方言,並將獨特的方言用於其文學作品。他說將山東方言寫到書中,是非常典雅古樸,是非常能夠被人理解的。的確,在話語中還能顯現出獨特的風趣。我們山東人將餃子稱作“鼓扎”,這就很形象的道出了餃子的外形鼓鼓的樣子還要捏起來;將早晨叫“清起來”,這樣說出早晨還真是讓人不得不起來去享受大好清晨了。關於吃飯本地人把飯吃完了叫 “吃畢了木”,而山東話是“吃對了嘛”。一樣的意思卻有著不同的表達,相比起來山東話更在意你吃得是否開心是否舒適。本地人將挑水的叫“水擔”,而山東話叫“擔杖”。山東人將昨天叫“夜來”。山東話的平實、樸素更加突出山東人的淳實。話語淳厚有力,語調平實謙和,與陝西方言有著不一樣的韻味。

在飲食方面也很有特色,最典型的莫過於山東大餅。在清明之前,家裡的婦女三三兩兩一起擀餅。“鏊子“是烙餅的特製工具。將“鏊子”架在用泥壘的爐子上,一個人燒火,一個人擀麵,一個人翻餅。製作過程必須幾人合作才能完成,因山東大餅又大又薄,火候,翻餅的速度要拿捏非常好,這樣的餅吃起來才會香。然後將煮好的雞蛋卷到餅裡,撒點食鹽,再夾上幾根小香蔥,吃起來又軟又香,味道爽極了!山東人還愛好蔥蘸醬,用蔥蘸著自家用白豆製成的醬吃,十分常見。


闖關中 | 獨特的“山東”習俗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大街小巷無不洋溢著節日的氛圍。山東人的春節也是非常的熱鬧。在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這天,家裡的婦女就開始籌備新年。蒸饃、掃舍、殺雞、燉肉等,忙裡忙外。祭祀祖先的風俗也很隆重。在除夕,男人們貼對聯,掛燈籠,然後在天黑之前,本家同姓的男丁們齊聚一家,準備上墳請祖先們回家過年。在案桌上供奉祖先的遺像,掛上影軸、擺上供品及六雙筷子。然後男人們拿著鞭炮、紙線,到祖先的墳地祭拜。燒紙錢,放鞭炮,然後再到祖先的遺像前,由最年長的人帶領本家男丁叩首,大喊 一聲,過年了!上完墳後,要在案桌前連續點七根香,俗稱“七路香”,一直燃燒到零點。零點開始放鞭炮,慶祝春節。每家每戶都會將剛下好的餃子盛兩碗,放在先祖像前,祭拜祖先。過了十二點,人們就會到本家同姓長輩那裡去拜年。如今,人們大多將拜年改在大年初一早上。而今,生活條件變好,許多的傳統禮儀也隨之改變,現在的鞠躬取代過去的磕頭。習俗也隨著文明在前進。

清明節是祭奠祖先的節日。而在山東的節日風俗上,更顯獨特,在這個節日裡山東人喜歡打鞦韆,也必做山東大餅,捲上雞蛋、小蔥,便是“山東人”清明節的絕佳美食。

我們的族人到此地定居已有百年,但祖先帶來的齊魯文化從未拋棄。站在三秦大地上,我也為我們擁有這樣別緻而獨特的文化感到驕傲,同時也會將它們傳承下去。

闖關中 | 獨特的“山東”習俗

作者簡介:焦昊東,生於1996年,祖籍山東昌邑,閻良區武屯鎮三合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