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下數"?

客家文化習俗傳承千年、自成一家。客家婚俗是客家文化習俗中較有特色的一種習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下面就跟小編一起熟悉一下這些習俗,是不是跟大家差不多。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客家人在婚嫁喜事中,是很注重圓滿和美好的。意象是團圓的,就連用的一系列器具、物品如“米篩”、“摸欄”、燈盞、銅壺、糕點、雞蛋、魚丸、肉丸、蓮子、硬幣、湯圓等等都是圓的。古制婚嫁為六禮:"問名、納采、納徵、納吉、請期、迎親",比較繁複。近幾十年來,民間婚嫁習俗也在變化,至今鄉村間仍然基本遵循的婚嫁習俗,作為客家禮儀文化的傳承。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看妹子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就是相親了,媒人或介紹人先通知女家,屆時,男方母親與其兒子,伴郎一人,或再約一、二位有經驗的叔嬸、媒人必到場,攜上至少五件禮物前往女方看妹子。五件禮物是豬肉一塊切成鴛鴦料,豆腐乾二扎,柑桔五或十隻,雲片糕二塊,酒二支,講究點,加上花生、紅棗、茶、煙,共九件禮物。

這時,男方還要了解女方家庭情況,男女年齡是否相合。按照天干地支生肖五行學說:男比女四歲最宜,謂大婚頭適配。一般男比女大二歲亦可。如男女同庚,應取女比男大,俗謂:同年女,做得起。一般忌男女相差六歲,此為生肖相沖,婚姻不利。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現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時代,互聯網使人與人之間距離越來越近,僅相隔一屏幕之間,但是有沒有發現僅通過互聯網其實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還真難走到一起。我發現周邊的親友,反而越來越多是通過媒人或家人朋友介紹,從看妹子這一條路達成不少良緣,一般客家人中媒人的地位口碑都是比較高的,都是知根知底的進行撮合,再加上男女雙方相見,通常彼此考究彼此的人品、相貌以及家境。雙方互換手機號、微信號,就算是真正認識了,下面通過進一步接觸“交流時間”可長可短,如果雙方有意,並會推動下一步。

查家門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男女雙方經認識瞭解,基本同意。此時,男家會通過媒人或介紹人,邀女家到男方家,姑娘母親約幾位叔嬸有經驗者,與媒人同往查家門。所攜禮物,與男方看妹子差不多,五件或九件,雲片糕一對是必不可少,謂結交,交親之意。同行一色女性,唯待嫁(又叫出嫁)姑娘不能去男家,女家經瞭解男家居住環境、屋場、家庭、經濟方面情況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到這個時候基本上還會談論一些很現實的問題:聘金聘禮、婚房安排、婚宴安排、費用分攤等等了。現在來看客家人針對這些方便還是比較務實的, 一切也會從孩子們婚事考慮,好事就要順順利利,一般溝通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還有就是聘金數先由女方提出,男方還要了解女家親戚情況,屆時安排送禮。

行聘和請期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行聘,即男家向女家送上聘金禮物;請期,男家根據出嫁女的生辰八字,擇定迎娶吉日吉時,提前告知女家,婚姻擇吉以出嫁女為主,總是選取夫財子貴為上,注意男家長輩勿相剋,日子男方去找人算,當時我就花了500大元,一般會算出幾個供選,這時女方家長也都會看黃曆確定最好的日子。經過看妹子,查家門,雙方認識瞭解,按議定聘金數,男方向女家送去聘金及道喜酒儀,同時告知女家迎娶時間,俗稱送日子。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其實關於聘金,各地不一,普遍不低,算是中等。部分農村達到二十餘萬也多有可能。傳統的客家婚禮習俗對聘金的尾數要求是以“九”結尾,圖其諧音“久”的吉利,意為兩人從此天長地久。像我7年前就只用了9999元,加一臺冰箱,最後老婆家將禮金隨嫁妝返回了,還有一點到女方家我記得是女方親屬都會過來,記得每人派紅包,當時我是大人100,小孩50哈。想80年代我老爸只花了99元,九斤豬肉,借個自行車就把我媽娶回家了。。。。

經行聘、請期後,女家著手籌辦新娘嫁妝,靜待于歸之喜,男家則張羅新房佈置,提早向親戚好友送上喜貼,等待迎親,新娘入門大喜之日。

備嫁妝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備嫁妝”一直以來都是傳統婚禮中的重要環節,一般是女方根據男方送來的聘金、禮物等置辦嫁妝。嫁妝一般是一些生活用品。嫁妝的多少,取決於兩方面,一是男方送的聘禮,二是女方家庭經濟情況,男方聘禮給的多,女方家富裕,這嫁妝自然就多,反之則少些。

"行嫁"日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在婚禮頭天或者出嫁日清晨,打扮新娘是最重要最莊嚴最神聖的事項,就是用艾葉、蘇茅、抹草、香葉、桃葉、葛藤、紅粬等煮水給新娘沐浴洗身,全身洗乾淨後,只穿內衣內褲走出浴室,穿上新紅木屐,然後由德行好、五官端正、有子有孫、富貴雙全、夫妻健在的的女長輩(好命人)為新娘穿上男方送來的新衣服,併為她梳頭、別針、扎頭花、塗口紅、抹雪花膏,如有金銀戒指此時也一塊戴上為其舉行坐"摸欄"儀式。長輩們、眾親戚以及看熱鬧的人都會聚在大廳裡,"好命人"會拿一個大"摸欄"放在廳的中央,在"摸欄"裡放一張椅子,把出嫁新娘的新娘衫、鞋、傘也放進去,並在"摸欄"裡擺上兩束長命草、柏樹枝、面巾、線帶,撒上一些錢幣、早稻穀種、瓜仁、長豆角種、芝麻之後,就叫出嫁新娘坐在"摸欄"裡的椅子上。新娘會挎上一個準備好的紅袋子,長輩和親友們便上前送上"上轎錢"。"好命人"高喊"起身,百事要早"後,伸手牽著出嫁新娘走出"摸欄",同時高聲念道:"長命富貴,百子千孫,主夫發財,主夫貴!"以此祝福出嫁新娘婚姻圓滿,生活幸福。新娘出門前要先到祖公廳裡拜別老祖宗神位,轉身拜別父母雙親,再轉身拜別兄弟姐妹和眾親友。在其父母的引導下,向廳堂祖宗神位燒香辭神,長者在旁高聲祝頌後始出門。父送女出大門後,新娘倚母哭離別,叫哭嫁,母勸之,哭的是無字之聲,表達的是女過新家門,分別親人,悲痛之心情。

新娘出行前,還要準備紅布袋一隻,內裝紅棗(早)、早禾穀(生)、幹龍眼(龍子、貴)、生花生(生子),寓早生貴子之意;棕蓑衣毛一束,避邪用;梨頭生鐵一小塊,意為到男家勤勞生產。此紅布袋,新娘到男家後,先掛於新房帳勾上。

如遇出嫁吉日,正逢女子月事,應盡更是避免帶紅到男家,用烏雞白鳳丸食之可止,還有草藥秘方,閉經立效。因女帶紅對男不利,萬不得已,採取女子隨身準備一塊三尺長紅布或九根紅絲線。花燭之夜,將紅布或紅線絲掛於新郎肩上,新娘輕念:你紅我也紅,你騎馬我騎龍。以此暗示新郎對不起。此似迷信,亦含科學。

最後,一長輩為其開傘,由媒人帶一個小男孩(叫媒人撐傘)先出大門引路,出嫁新娘跟隨男方的迎親隊伍走出大門,孃家人目送出嫁新娘上轎離去,新娘一路行走,要強忍淚水,不得回頭張望,意為全心全意安安心心到新婆家生活,決不走倒頭路。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迎親

男家在前一天,正門張貼大紅喜聯,如“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佳偶天成,良緣夙締”等。並在新娘要經過的門之上方正中貼紅紙條若干,俱寫“麒麟鳳凰同到此”,為地下天上雄雌吉祥動物同來賀喜,亦有避邪之意。

送嫁隊伍吉日吉時到達,前行一男童,提一對紅紗燈,接著新娘擎把紅傘,伴娘陪同(伴娘要與伴郎數量一致),其母與數位擔竹籮和嫁妝的叔嬸,共九位組成。特別要說的是,所挑籮的扁擔兩頭分別用紅繩系掛有茁壯常青、挺直秀美的杉樹枝和山茶樹枝,意為新娘今後必有後撐(杉),有子孫後代,像山茶樹一樣多子(籽),人丁興旺代代昌。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客家有女出嫁,必得要有傘,紅傘代替紅蓋頭,傘作為陪嫁品還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把傘張開是滿滿的一個圓,寓意有情人終成眷屬,婚姻圓滿,夫妻團圓、家庭和睦。繁體“傘”字,有五個人,一個大人下面四個小人,即是寄予“多子多孫,人丁興旺”之意。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送親隊伍安排一般是第一輛車中坐有媒人婆、新郎、新娘;第二輛坐的是伴郎、伴娘;第三輛車坐的是女方吃酒的親友,其中有小舅子和小姨子。車中還有新娘的嫁妝,嫁妝裡有一個皮箱,箱內裝有新娘的衣服及生活用品,孃家人還要在箱子的四角放上錢幣。擲閣兩隻,裡面放有一面鏡子,長命草、柏樹葉各一束,九尺九寸長的紅帶一條,還有賀禮,賀禮的價值按經濟條件而定。

客家“婚嫁”習俗,十分多

新娘入門時,男家在大門口先燃放喜炮迎親,時大門先關上,由新郎在門背手劃千字,雙手開門,即閃入門左角,勿與新娘當頭對面相沖,新娘應左腳先跨入門檻,並將隨身準備紅棗花生糖果撒於地,同屋圍觀熱鬧小孩,趨之拾起。新娘由好命婆(指夫婦齊眉,家庭和睦,多子多孫者)扶著,新郎伴娘也隨同入屋。新郎與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亦有父母於廳前天井接新媳婦的,時新媳婦端茶下禮,父母則賜予紅包,吉語頌之。意為天地作證,天大地大父親大之意。

中午,男家設喜酒盛宴招待親朋來賓,新親家要安排首席。飯後,倆親家母到新房,家娘開箱,查看嫁妝,口唸:“開開籠,開開箱,看看新娘行嫁妝”。箱中置一紅包是給家孃的。女家母答:“恭喜親家,添丁添財,地久天長”。這天新娘不能坐床沿,須至當晚沐浴後方可。下午,女家除伴娘留下,其他親人均返回。

是夜,鬧洞房戲新娘後,新郎新娘臨睡前要吃一對圓雞臂,一對紅雞蛋,取夫妻團圓,日後春光之意(蛋客家俗稱為春)。這是女家預先準備的,還有二隻如蛋大紅糖塊,以備三朝衝糖茶用。此外,新娘房間內,雙喜紅紗燈要點三天三夜。

婚嫁禮俗告一段落,以下拜井神、轉外家雖是話外音,卻也是新嫁娘必不可少的禮節。

拜井神。客家人多飲用井水,新娘到夫家第三天早上,要進行三朝拜井神,還要將紅糖茶葉開水沖泡,家娘向新娘介紹認識同屋伯叔嬸婆,分別是敬茶,叫端糖茶。如果是飲用山坑泉水,則到水源拜謁,請水神關照,當飲水思源。

轉外家

轉外家,是指新嫁娘第一次回孃家。一般為五朝或九朝,取五福長久之意。男家要為新娘準備好菱形糕板,是大米磨粉加紅糖印製成。今多以粘米發酵代之,每家送予五隻。

伴娘陪同新娘早上出發,午飯後孃家不能久留女兒,太陽下山前一定要回到夫家,早歸早生子。孃家還要為女兒準備一對同母雄雌雞,雄的以剛學啼為宜,稱帶路雞,其意是回去好多養雞,準備來年生孩子,食姜酒補養身子。此外,還有一張靠背椅,一隻竹插箕,一隻大腳盆。糕板送與女家親人後,要回禮以線帶,新娘一起帶回夫家。

五華與紫金、河源以及興寧、梅縣接壤,相鄰鄉村風俗大同小異,或因家境貧富而有所區別。總之,是反映了客家人對於婚嫁的重視,對於傳宗接代,家庭繁衍興旺的樸素心理,對天地祖宗神靈的尊崇,同時也是對中原漢族禮儀的傳承,只是因時因地有所適就改變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