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 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蔥人聰明,摘了生菜生財靈。”“月光光,照山上。山上青,去偷青。偷青遭人罵,罵了也不怕。不怕罵了頭,頭有皮包肉。不怕罵了肉,肉只跟了腳和手。不怕罵了腳和手,腳手跟著習俗走。”這些朗朗上口、韻味悠長的小兒順口溜真實反映了湘南民間流傳的神秘而浪漫的習俗——“偷青”。

而這一習俗在湘南的郴州即可追溯到漢代。《萬曆郴州志》、《郴縣誌》、《西京雜記》等史書為這一習俗找到了文字出落,偷青習俗為兩天,有“偷在當夜,食在次夜”的說法。所謂的食事,北湖區內稱“打平夥”,平夥席上的食蓬餌、飲桂花酒等手藝就顯示出習俗的源遠。1500年前的《魏書》也有“禁十五日相偷戲”的記載。有民俗專家分析,湘南郴州是神農嘗百草之地,偷青的習俗便摻入了相互分享山間田野收穫的很多成分。在郴北的安仁縣至今仍有“藥王節”的隆重習俗,也是緣出如此。

湘南居民常是按族而居,或依山取勢獨造,在秉承和諧的基調上湘南山野的老祖宗還是想出了折中正反、凡與不凡的贈食活動來,於平常的生活中弄出了逗笑取樂的章節,讓勤勞、善良成為章節中的鎖鏈,由此鬧一鬧或感悟一番,是很有必要的。郴籍作家古華寫的《芙蓉鎮》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書中對湘南地區民間互贈吃食的習氣作了生動傳神的描寫,這個互贈吃食的習氣就是由傳統的“偷青”習俗所引發出來的。

「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四日,不論晴雨霜雪,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便是“出偷”的時機。

這夜被偷的人家,會在當夜或次日清晨站在自己家門口,裝腔作勢地大“罵”起來。有的人家則是以偷青作為定情的前奏,巴望著相互來偷,姑娘來偷小夥家的,小夥去偷姑娘家的,偷完後便有了針對性的相罵。男方家長代表罵:“我家被偷了,哪家的鬼妹懶妹呀,天上有掉莫起得晚,逢春挖眼秋後有三碗,你做人要看個前後打個燈盞。勸你要做好妹子,莫要當個賊婆子;賊婆子賊心配賊眼,老公不與你白頭死。”女方的家長代表也不示弱,罵道:“我家被偷了,哪家搗鬼沒出息的後生崽哎,你偷了要自量,吃了要屙得出肛,貪圖白食自古沒有好下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開得百畝山不怕水不燙;我家有女千家求,男無百鍊不成鋼。”

「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這些罵詞都來源於生活,情感真摯,富於藝術性,在相罵之間傳遞著鄉村自然淳樸的風情。

好運在被偷人家的大聲叱罵中實現,歪心在被罵中扶正,勤勞和善良在被罵聲中歸位。往往是誰家主婦最善於叱罵,這家的菜園就最招惹“小偷”們的光顧——其實主人家並不是真的發怒。沒人偷的人家,才真該擔心三件事:一是人緣不怎麼好;二是菜種的不怎麼好;三是姑娘或小夥沒人看中。所以說,當了賊捱了罵也好,或者發現被偷了,罵了別人也好,都是有為和有臉面的事。這正是所謂“偷青偷青,越罵越精。”湘南偷青習俗,展現出湘南一帶百姓愛憎尺碼和心胸量度的美好情愫。湘南的老祖宗變著戲法讓子孫換個心態看世界,換副心腸促和諧,於潛移默化中將傳統的做人做事法則教會了子孫。

由此,偷青名為偷,實際上大有章法。比如,偷青所得,不準用籮筐用籃用布袋,只能用雙手拿或者雙手抱,除此就是越軌。偷來的“青禮”,若是未出嫁的姑娘便可以拿到市場上賣了存作姑娘的嫁禮。其他的人把偷來的菜蔬存放在家,等待第二天十五日下午的來臨,去交“公青”。交公青的好處有兩大:一是可作為代表參與出席祭神祭祖,二是出席百家菜席。這一天就有主事老者了,活動在村公祠進行。敬神敬的是神農,據老輩人回憶,最早的“青祭”禮儀由兩隊人馬組成,一對是青壯年男人,他們抬著剛宰殺的豬羊;一對由清一色的婦女組成獻青組,她們手捧“公青”,與男人組匯合,在司儀的口號聲中完成敬神的五叩三拜大禮,向神袛獻青,使偷青變得合理合法了。而後,在晚上八點之前完成炒制“百家青”,統一放置在方桌上;推選幾位主公筷者,按上交公青的代表份數分發百家青。這菜吃了好,老輩人說,添福免災。把分得的菜用公碗裝好端回家或邀好三五幾家圍攏小聚,這才是“吃青”的真正開始。

「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當然,年青的偷親客還有他們更感興趣的內容,他們不會留戀桌上的食物,情犢初開的謎底比任何食物更揪心。他們會匆匆趕到公祠前玩“猜偷偷”。男青年會圍作磨心圈,女孩子會手拉手圍著磨走,口中唸唸有詞:“你誰呀,你誰呀,我是青山的滿妹子,偷青摸夜到你家,你娘張嘴開了罵,氣壞妹子賠手帕。”念一次會往男青年後背丟一坨沒寫名字的卷球紙,男的拾了便猜開了,以送手帕為探情,女子收到手帕越多越好,但是最終只回禮一張手帕,這張回過去的手帕就是“定情帕”,上面繡了一對美鴛鴦。

湘南偷青習俗,深深的包容了老祖宗對單調、平凡的生活開掘式設計,給農閒時節的鄉野增添了自娛自樂的歡樂氛圍。區內漢瑤共有“偷青”習俗,也表明民族間的共生共榮,也表達出大民族的向圓、向福、向喜之情。

「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然而,這樣的好習俗在歷史的變革中遭遇了不測,在北湖區內很多村都終止了40多年了,也有的村只截取部分章節在玩偷青。客觀的主觀的原因都有不少,如口頭傳授途徑的遺憾,傳承人老化的遺憾,民間多元化群眾活動的衝擊,以及田土間勤勞的身影大量移向外出工潮,使部分鄉村出現了棄田荒土令人擔憂的景象。

近年來,黨和國家調節和減免了農業稅,並出臺土地流轉等一系列幫扶“三農”的優惠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的發展,尤其是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新凱歌。而作為充溢著精神嚮往和區域文化內涵的偷青習俗也應該儘快迴歸到她應有的位置,向世人展示出她迷人的魅力。

「原創首發」湘南“偷青”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