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高加林的成長之痛告訴我們,人生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1982年,路遙用時21天,完成了中篇小說《人生》,小說一經發表,轟動全國,反響熱烈。這看似短暫的21天裡,路遙卻是身處人間煉獄一般痛苦萬分,他在寫給弟弟王天樂的信中這麼寫道:“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渾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潰爛,大小便不順暢,深更半夜,在招待所轉圈圈。”可想而知,為了創作這部作品,路遙付出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耐力。

《人生》的發表給路遙帶來了榮譽,同時也給路遙帶來了困擾。信中他還這麼寫著:“除了談論閱讀小說後的感想和種種生活問題、文學問題,許多人還把我當成了掌握人生奧妙的導師,紛紛向我求教:人應該怎樣生活?這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規定我必須趕在幾月幾日之前寫信開導他們,否則,就死給你看。”

人這一生應該如何去生活?小說震撼了無數人的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關於人生的思考。

《人生》:高加林的成長之痛告訴我們,人生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小說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離開農村土地讀書,又回到土地,再次離開土地,又再次回到土地的人生歷程。以及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愛情故事。


馬雲曾經說過: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向上爬,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主人公高加林,是改革時期陝北高原一個農民的兒子,高中畢業被安排當了民辦教師,但是好景不長,他本以為可以藉此機會,轉為正式國家教師的夢想,很快被有權有勢的村書記高明德的兒子頂替了。失去工作的他,只能又回到農村。

他悲憤,抵抗,想要為自己討個公道,母親的淚水,父親一句:“人家通天著哩!”無奈的他,只能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

心中的羞辱與難受,變成了奮力揮灑的鋤頭,直到手因為過分使勁,而磨破了皮,滲出血。他恨,他知道他不能就此接受命運的安排,他要更有出息,除了簡單的勞作,他要創造更高的精神價值,這才是他的人生。

同村姑娘巧珍,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在她眼裡高加林長相英俊,是個讀過書的文化人,心中暗藏著對他的愛慕之情。

《人生》:高加林的成長之痛告訴我們,人生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母親給高加林蒸了一筐白膜,讓他拿去市集上賣,一路塵土飛揚的走到市集的高家林,在城裡碰上了他的高中同學張克南和黃亞萍。 羞愧難當的他,面對著有著體面工作的同學,心中強烈的對比,讓自己愈加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悲哀。

那一筐白饃最終還是在跟隨他進城的巧珍的幫忙下,才“賣”出去了。巧珍的熱烈與直白,讓他不知所措,卻也給陷在生活泥濘中的他帶來了一絲心裡的慰藉。

高加林在拼命刨挖土地的那一刻,他說:“我一開始就想把一切苦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也不怕了。”

他用毀滅性的勞作藉以減輕內心的痛苦,巧珍的愛情溫暖著他的心,讓他在苦悶的勞作中,拾起了對生活的信心。可那一次進城挑糞所遭受的羞辱,像針一樣深深的刺痛著他的心。

他在心裡暗暗想著:他讀過書,他有知識,有文化,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命運對他的不公,反激起了他反抗的心。進城離開土地的心,更堅決了。

人總是這樣,只有愈挫愈勇,只有不向命運低頭,才有可能擺脫命運的安排。

《人生》:高加林的成長之痛告訴我們,人生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愛情是墊腳石,也是絆腳石

愛情讓高加林感受到了溫暖,重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情,生長於這一片黃土地,他是熱愛這片土地的。巧珍的美麗、善良、淳樸讓他如沐春風。

同時他的生活又迎來了另一個轉折點。在部隊當了幾十年兵的叔父,轉到他們當地當了勞動局局長。

生活有時就是這樣,在你感到絕望的時候,突然又伸出手拉了你一把。在兩個溜鬚拍馬的人的助力下,高加林得以再次進城。

這一次不一樣了,他當上了縣裡的“記者”。他迎來了全新的開始,他所向往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向他走來。

他手裡揮舞的鋤頭,換成了瀟灑馳騁於球場的籃球和握在手裡的筆桿。他滿腔熱血,他要站穩在這片城市的土地上,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生》:高加林的成長之痛告訴我們,人生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生活的改變,同時帶來的是愛情的抉擇。顯然再次出現在他人生裡的黃亞萍,更符合他對未來的憧憬。

他們從波蘭“團結工會”說到霍梅尼,從國際能源談到文學理想。此刻的高加林,正如黃亞萍寫給他的詩:“我願你是生著翅膀的大雁,自由地去愛每一片藍天......”

巧珍儘管善良,但卻是那個會和他討論母豬下了幾個仔,天冷要給他狗皮褥子的農村女子。而黃亞萍才是那個可以和他產生精神共鳴,走出更遠更廣闊天地的人生伴侶。

看到這裡,不禁為巧珍感到憤憤不平。然而,人生好像就是如此,無論是工作還是愛情,想要由自己做出選擇,還得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就在高加林給巧珍買下紅頭巾的那一刻,他在心中對於另一半的選擇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巧珍對於此刻的他,只是曾經自己對命運迫於無奈的妥協,而黃亞萍則更像是他自主的選擇。

只是,他怎麼會想到,有一天,這一切又會突然離他而去呢?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在農村的父親眼裡,高加林拋棄了巧珍,是忘本,是昧了良心。更是德順老漢說的:“人常說,浮得高,跌得重!”

可是還有那麼廣闊的天地在等著他,穿著黃亞萍給他的那一雙三接頭皮鞋,那一刻的高加林事業順遂,春風得意。

他一心只想著開拓自己更遠大的人生前程,離開了黃土地,去到那飛紅流綠的大城市,是他夢寐以求的。

只是,一切來得快,去的也快。被舉報走後面,失去工作的他,面臨的是再次回到那片,貧瘠的黃土高原。

《人生》:高加林的成長之痛告訴我們,人生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


如果說,世間有因果,正驗證了父親對他說的話。這一次他摔的很重,因為他才終於明白,他最愛的是巧珍。可巧珍已為人婦。

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就連黃亞萍,都在抓耳撓腮,她真誠的愛高加林,但也真誠的怕他是個農民。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又是那麼鮮血淋淋的現實。

人生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他總是會在某個時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讓你印象深刻,讓你痛改前非。只是,人生沒有如果,人生也不是演習,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就像書中開篇所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多年之後,在電影《人生》裡飾演高加林的演員周裡京,在一次訪談中稱:“當時路遙寫下巧珍被高加林拋棄的那一刻,他將手中的筆,從窗戶中憤憤丟了出去。”

完美的結局固然是美好的,然而這才是現實,現實存在著太多的殘缺。

每個人的一生都存在著無數次的抉擇,大多數時候不正是在試錯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因為,這就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