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時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人生》—有時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路遙

不知不覺把路遙的《人生》讀完了,意外的好看。第一次接觸路遙的作品是在大學,讀他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平凡的人生》。說來慚愧,當時吸引我的並非路遙這個名字,而是矛盾。那是我第一次接觸路遙,已記不太清《平凡的世界》這個故事的細節,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文字所傳到出的感情無比真摯,好幾次眼淚都在眼眶裡打轉。

而《人生》也是同樣的題材,述說一個農村青年渴望走出去的故事。與之前大熱的《大江大河》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本書更具戲劇性,起起伏伏,讓人深切體會到人生的不確定性,但好似冥冥中又早已註定,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自己的選擇。

主人公高加林在因為自己叔叔成為勞動局長後,依靠關係到縣城謀了個公職,搖身一變,成為了人人口中羨慕不已吃“公家飯”的人。身份地位得到如此大的提升後,想起了自己在縣城上學時的女同學,家境殷實的黃亞萍,突然覺得他們才是最般配的那一對。於是他狠下心來,與留在村裡對他死心塌地的巧珍分手,和黃亞萍過上了真正洋氣的城裡人的日子。原本以為自己正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上,可好景不長,最後還是因為開後門的問題被打回了農村。而和黃亞萍的愛情也因為此事嘎然而止。此時,巧珍也已另嫁他人,落得個一無所有的境地。到此時,他才幡然悔悟。

書中最後,當高加林回到縣裡得知自己要被撤職打回農村時,有一段意味深長的描述:

“他甚至覺得眼前這個結局很自然;反正今天不發生,明天就可能發生。他有預感,但思想上又一直有意迴避考慮。前一個時期,他也明知道他眼前升起的是一道虹,但他寧願讓自己把它看做是橋。


他希望的那種‘橋’本來就不存在;虹是出現了,而且色彩斑斕,但也很快消失了。他現在仍然面對的是自己的現實。”

人有時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好運,或是依靠某種資源和關係,或是憑藉著運氣到了一個本達不到的位置。雖一開始略有些不踏實的感覺,可當習慣之後往往會順理成章地認為自己是名副其實。若是沒有認真努力填補上之前的缺失,很可能會迎來一次毀滅性的崩塌。年輕時總把幻想當現實,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可當真正面臨困難,才明白,清楚自己能力的邊界是成長中的必修課。


《人生》—有時它把現實變成了夢想,有時它又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田中耕一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篇寫田中耕一的文章,他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與其它獲獎者不同,他並沒有在知名實驗室任職。在獲獎時,他不過是個普通工人。能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只是陰差陽錯,弄巧成拙。但他沒有因為這個天上砸下來的餡兒餅就喪失理智。自獲獎後他一直感到不安,因為這名不副實的獎項讓他覺得受之有愧。因此,他沒有接受老闆給的“董事”職位。而是利用獲獎後,他所能得到的資源,開辦了一個實驗室專心做研究。由他創設的“田中耕一紀念質譜分析研究所”自2003年創設後已發表論文100餘篇,有不少被刊登在分析化學領域最為著名的美國科學雜誌。他還建立了一種高度靈敏的血液檢測方法,該方法能夠識別出具有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的個體,真正為人類作出了貢獻。

當然,小說本身也有時代的限制,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或是進入大城市,在本書的背景下很難。但在如今已經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但不管時代如何變化,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在現實的基礎上邁向理想是不曾改變的。

最後拿書中勸誡高加林的一句話自勉,

“根上一點土也沒有了,輕飄飄的,不知你是上天呀還是入地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