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k,恩菲爾德,莫辛納甘和三八大蓋做狙擊步槍,哪個更優秀?

皇家騎士16


首先,排除李恩菲爾德。

因為李恩菲爾德的槍機是後端閉鎖,理論上會漏氣而影響精度,雖然概率小,400米內沒多少影響,對於一般士兵來說無所謂,但是這個幾率始終存在,這個對於追求高精度一槍斃命的狙擊手來說,很要命的。

而其餘三杆槍中,首推三八大蓋。雖然網上說三八大蓋威力有問題,但是那是有比較苛刻的條件才能達成的,要是隨隨便便一槍都能打出那種進去小孔、出來小孔的傷,日本人也不會選擇這種組合。


三八大蓋的優勢很明顯。

①由於二戰日本人對於精度的追求,三八大蓋的子彈彈道平直穩定,對狙擊十分有利。精度接近甚至達到現代狙擊步槍的水平。普通士兵的三八大蓋不用特意改裝都能滿足狙擊槍的要求。

②子彈裝藥量少,槍管長度較長,所以火藥能在出槍口之前完全燃燒,似的槍口幾乎沒有火冒出來,對隱蔽性十分有利。

而且經過訓練,在四百六十米內可以不使用瞄準鏡、只需要鐵準星就可以保證命中目標的胸口。二戰中日軍叢林狙擊手就是因為這個特點,隱蔽性極高,讓中國遠征軍、美軍十分惱火,發現一個基本都是大炮伺候。

③因為裝藥量少,所以後坐力比其他幾款步槍小,都是十分有利於狙擊的。設計結構上,也比較適合東亞人使用。質量輕,長時間託著能輕鬆點。

④子彈細長,能保持較好的穩定性,一千米開外還有不錯的精度。

⑤防塵蓋,這個射擊是可圈可點的,極大的降低了塵土對槍機的影響,極大的降低了因為塵土而導致卡殼的幾率。三八大蓋的故障率也算比較低的。

【二戰步槍都是用全威力彈的,極限射程四五千米是正常,現代突擊步槍的中間型威力彈都能打出兩千米。順便一提,中間型威力彈的後坐力比二戰步槍低,要不然二戰時期就不會沒有全威力彈的突擊步槍普及出去了。】

——

若是遠距離狙擊,莫辛納甘相對較好。莫辛納甘狙擊槍只是從普通步槍中挑選成色比較好的加裝瞄準鏡,甚至不裝瞄準鏡,並沒有經過其他特殊加工。而且戰績明擺著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和瓦西里·扎伊採夫都是用莫辛納甘拿到好戰績的例子。

槍管長是一個優點,子彈裝藥量比三八大蓋多,導致初速度也比三八大蓋好。和它類似彈道的斯普林菲爾德也都有較好的距離成績。


98k,其實各方面比較平庸,但是綜合實力還是不錯的,多方面數據中規中矩。98k的狙擊版需要換成特殊槍管,一般的98k槍管由於射擊產生的高溫高壓,會產生輕微變形,不滿足狙擊要求。

98k改狙後,配合當時倍數最高的實用瞄準鏡,雖然遠距離不如莫辛納甘好,但是600米以內精度極高。但是由於沒有考慮到瞄準鏡反光問題,相對巨大的瞄準鏡可能會是致命的。


咱來了


問題裡面提到的這四款步槍,最適合作為狙擊步槍的是日軍的三八式,然後應該是莫辛納甘M91/30,之後是李-恩菲爾德,最後是K98k。

既然考慮是改造為狙擊步槍,其實基本就看兩點,第一是槍管長度,第二是槍口初速。而且這兩點是有關係的。四款步槍裡,三八式步槍的槍管最長,達到797毫米。莫辛納甘M91/30的槍管長度是730毫米,李恩菲爾德No.1的槍管長度是640毫米,K98K的槍管長度最短,為600毫米。這個比較其實K98k是吃虧的,因為本來就是卡賓槍。要知道莫辛納甘的卡賓槍版本槍管只有514毫米,李-恩菲爾德“叢林卡賓”的槍管478毫米。所以K98k天生不那麼適合作為狙擊步槍。長槍管的意義,一個是對彈藥穩定飛行有好處,另一個是能夠讓火藥氣體有效冷卻,降低槍口焰等特徵。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碰到日製九七式狙擊步槍(三八式步槍的狙擊版)根本就不敢停下來找射手,因為這槍的噪音和槍口焰都很小,基本沒法找,這就是長身管的好處。

但K98k使用的7.92×57mm毛瑟S彈性能不錯,所以短槍管也能打出760米/秒的初速,與長管的三八式步槍一樣,高於李-恩菲爾德的744米/秒。但莫辛納甘更猛,槍口初速超過850米/秒。動能大,如果彈型好,那麼遠射精度自然要好一些。

綜上所述,肯定還是三八式最合適,莫辛納甘次之,李-恩菲爾德雖然槍口動能低,但槍管長,所以比K98k更合適。事實上也基本是這個情況。


強武堂


個人認為莫辛納甘相對較好。

首先排除恩菲爾德,閉鎖方式決定了其內彈道因膛壓不穩定出現的影響,其遠距離精度會受一定下降。

其次排除三八式,雖然初速高,彈道平直,畢竟口徑小,而且彈丸質量輕,造成中選距離命中率迅速下降,命中後殺傷力存疑。

最後只剩德國98K和莫辛納甘。客觀的說這兩種步槍都有做狙擊槍的潛質,而且98K總體性能更均衡,但是,其遠距離射擊精度因為其戶木與槍管固定且熱脹冷縮率不一致,導致槍管在射擊一段時間之後出現輕微變形,影響遠距離精度(所以現在狙擊步槍基本都採用浮動槍管設計,就是為了規避這個問題),所以個人更傾向於莫辛納甘。歷史上確實出現了使用莫辛納甘的大量狙擊手,比如西蒙海耶,瓦西里扎伊採夫和志願軍張桃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