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談路遙的小說《人生》


這是上個世紀那個特定年代農村青年的悲劇……。當然在現代的農村,青年人不會再上演這樣的悲劇了,高加林式的青年說不定早已是某個單位的在編領導,或者說是某個公司的老闆了。但是,上個世紀,農村有為青年也很難走出農村,高加林就是那個年代農村青年的縮影。本文是我早些年寫的一篇讀後感。

(初 稿)

“我要是高加林,我也會像他那樣,去愛金子般的劉巧珍,和她一同鑽進莊稼地裡享受她那火辣辣的愛......,“加林哥,結了婚後我也讓你過星期天......,加林哥,我見了你比見了我爸我媽都親...... ” 。去和浪漫儒雅的黃亞萍漫步林蔭道,一同吟詠“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我要是劉巧珍、黃亞萍、張克男......都會像他們那樣的去做,去愛,去被愛.....。”這是我初讀路遙的小說《人生》後和我最要好的一位戰友說過的話。時至今日,我又讀了一遍,但還是初衷不改、還這麼認為。

初讀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是在1982年的《作品與爭鳴》雜誌上。當時我正在部隊服役,而且已到了第三個服役年頭,也同樣和書中主人公那樣面臨著回農村的命運。正因為如此,我對這部小說有著特有的共鳴。

八十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不完善的政策限制著農村青年的發展,那時農村青年要想走出農村,有三條路可選:第一是考大學,第二條是參軍,第三條是像小說中主人公高加林那樣當個民辦教師,然後等待機會轉正。這三條路其實各有各的難處。考學:當時走出學校的年輕人都是文化大革命後期從學校出來的,根本就沒有學到知識,所以要想考上大學難於上青天;第二條參軍,七九年剛剛發生過自衛反擊戰,一些人膽怯了、一些家長壓根就不想讓孩子們出去冒險,再加上名額的限制;第三條路就是得像小說《人生》裡的高加林一樣,沒後門也別想能當成個民辦教師。

到不是說在農村不好,當農民不好,但人各有志,每個年輕人都有著想出去闖蕩江湖的衝動。這本身都不為過。不能像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樣非黑即白斷是非。

小說中一號主人公高加林有才學,一身帥氣,氣質非凡。在同批同學中出類拔萃,在代理教師的崗位上也是年年的優秀教師,參加工作到縣城後做宣傳工作也是業績突出,成就非凡。他志存高遠,好學上進,如果社會公平給他搭建平臺,他完全可以成就為最非凡的英才。只可惜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機制不健全,出身的階層限制了發展。在愛情上,學生時城市味兒十足的女同學黃亞萍對他愛慕有加。只是學校畢業了加林回了農村,亞萍在縣廣播站當了播音員,門當戶對的克男時時不忘追慕,所以水到渠成地談起了對象。而被村支書以權謀私解職民辦教師回到農村的高加林,一身落魄時被村裡的美貌女子劉巧珍看上。給了他無微不至的愛。他們戀愛了,而且在村裡是那麼的時尚、大膽,挑戰了世俗、傳統、貧富、地位的藩籬。愛之切、愛之深、愛之甜,令村前莊後的後生羨慕不已。有的人提出了高加林類似司湯達筆下的於連,作為和高加林同樣出身、稍小几年幾乎同時代的人來說,我並不認同。高加林遠比於連高尚。

巧珍是個十分可愛的女子。她有顆金子般的心,聰慧可愛。只是沒有上過學,可憐的女子這竟成了追求愛情道路上的永恆的痛。她慧眼識英雄 ,很早就看出了高加林這位才情不凡的青年,只是苦於自身沒有文化配不上他,所以愛他在心口難開。直到加林被解聘回了農村,在巧珍眼裡他和她地位平等了,終於等在大馬河橋上幫加林賣蒸饃時才大膽地向加林表白了她的愛慕...... 。那個晚上,對巧珍來說是多麼的美好啊......! “男人大多不太會珍惜對自己好的女人”。可憐的巧珍,為了高加林可以去跳崖的善良女子,最終竟被高加林無情拋棄......。

黃亞萍這位城市味十足的開朗女子,興趣廣泛,有理想,有追求、負載著時代的氣息,煥發著新時期的激情。她家境富裕,見多識廣,又有才學,浪漫多情,是令人羨豔的現代女子。在愛情的觀念上,她敢做敢愛,就如同魯迅小說《傷逝》裡的子君一樣“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因此她敢大膽的去追求她心目中認為最理想的戀人高加林,單從這個層面上說,我認為她也沒錯,而且這對兒婚姻會更好。高中同學,倆人都有才氣,是當時當地最令人羨慕的一對兒。至於有的評論說如果黃亞萍再上一個層次就有可能會把高加林拋棄,我到不這麼認為。我真心認為高加林和黃亞萍是甜蜜的一對兒。當然她不顧自己和家人多年都認可的男朋友張克男的感受,倆家大人的感受,這倒是有點自私,亞萍的做法確實傷了克男,傷了兩家人因此而建立起來的關係,傷了在困苦中給了高加林愛和力量的劉巧珍(她當時並不知道)。當然也因此葬送了高加林的前程和愛情。當她得知加林又要不得不再次被迫回農村時,她也曾表示我也要跟你(高加林)去農村,我不能沒有你,我相信她當時說的這話也是真誠的。只是聽到高加林說,其實我心裡更愛劉巧珍這句話時,愛情的不二法則一下子刺痛了黃亞萍的心,她被迫說出了,要是這樣,我祝你們幸福......

路遙對張克男著墨不多,但我認為張克男的形象也很鮮明。他是普通人,平常人,我們平常所說的大好人,他心地善良,在自己遭到女友黃亞萍拋棄和高加林好上後,並沒有去怨恨高加林,他媽媽說要去告發高加林,他還勸住不能這樣做,不能當小人。足以說明張克男這個人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他沒有遠大追求,滿足於安穩的生活現狀,可惜浪漫的黃亞萍不願意和這樣的平庸人在一起。

張克男的媽,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之人。從高加林上城挑糞這件事來看,她言語刻薄,看不起鄉下人,沒有一點幹部的素養。而當她的準兒媳和高加林好上之後,竟然說出這個鄉巴佬欺負到老孃頭上了,我要以一名幹部的身份告他,還冠冕堂皇以“維護黨的尊嚴”為藉口,真是恬不知恥之流。

德順老漢心地善良,勤勞淳樸、睿智、豁達,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總觀小說全篇,從表面上看毀掉高加林前程和愛情的是黃亞萍對高加林的愛,這一愛,既毀掉了高加林的前程,又毀掉了金子般的劉巧珍的人生,還毀掉了黃亞萍自己,以及克男的愛情。連鎖的造成了一連串人的巨大的人生悲劇。但,黃亞萍本人何罪之有?這一串悲劇真是值得深層次思考...... 讀完這部小說後,我真的良久不能平靜,觀看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時,不忍心看大馬河橋上高加林提出和巧珍分手時的情景......。二次、三次重複看這部小說時,也是隔過高加林提出分手這一章節,目不忍視,心不忍痛,情不忍傷......

日本的一位禪師講學時說過,“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這個敲門磚是幹什麼呢,它是要借用這個經典敲開門,打開門後要喚出其中的人來,哪個人是誰?那個人就是你自己,”。我讀這部書,我覺得我就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張克男........,他們的生活軌跡完全符合常態人生。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讀出什麼樣的小說。臺灣學者歐麗娟說過,“經典的意義,某個意義上來講是拿我們自己和經典做一個激盪,召喚出真實的內在的自我”。

路遙曾說:“作為一個與本書主人公有類似經歷的中國青年,這本書所描寫的生活,都是我自己深切感受過的”。正是如此,路遙先生才寫出瞭如此震感的作品。

分享至


你的喜歡和關注,會讓我開心好幾天

喜歡


感性談路遙的小說《人生》

等1人喜歡

NaN

全部評論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快來搶佔沙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