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今天的羅馬全景

通常我們在提到羅馬帝國時,指的都是完整且並未被一分為二的羅馬帝國。在羅馬共和國末期時,凱撒就開始著手進行從共和制向帝制的轉變,但卻因被刺殺而早早離世,未能完成最終目標。隨後,蓋烏斯·屋大維繼承了凱撒的遺志,建立起了後三頭同盟,使羅馬共和國繼續向帝制過渡。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羅馬帝國的首位皇帝屋大維

公元前36年,屋大維消滅了宿敵雷必達和安東尼,在國內形成了獨裁統治。到了公元前28年,羅馬元老院更是授予他奧古斯都的稱號。隨後屋大維便成為了羅馬的皇帝,而羅馬也正式進入了帝國時代。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完整的羅馬帝國分為兩大帝國,也就是後來的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然而這兩大帝國在分裂之後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前者很快就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後者則以羅馬帝國繼承者的身份繼續停留在世界舞臺之上,直到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才徹底終結了羅馬的歷史。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將帝國一分為二的狄奧多西一世


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公元14年屋大維去世,瀕死之際他指認養子提比略為下一任奧古斯都,也就是第二任羅馬皇帝,同時也是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略在屋大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再次加速了羅馬帝國的發展進程,使整個羅馬以十分驚人的速度走向繁榮。可惜的是,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皇位傳至第五代時就出現了重大變故,一位殘暴不仁的羅馬人走上了羅馬帝國的皇位,那就是尼祿·克勞狄烏斯·愷撒·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羅馬帝國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略

想必很多人都對尼祿此人有所耳聞,尼祿在未繼承皇位之前就一直受到提比略的厭惡,還曾經將他驅逐出羅馬帝國。在第三任皇帝卡利古拉執政期間,也曾經對他下達過流放指令,到了第四任皇帝克勞狄一世執政時才將他召回至國內。

不過克勞狄一世並不想指認尼祿為下一任的羅馬皇帝,雖然尼祿為自己的養子,但克勞狄一世卻有親子不列塔尼庫斯。然而尼祿的母親阿格里皮娜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尼祿繼承皇位無望後,便選擇以謀殺的方式除去克勞狄一世,並將皇位賦予尼祿。

尼祿不僅生活十分奢侈,還十分殘暴。不僅先後殺害了幾任妻子,甚至連自己的母親都未曾放過,許多元老也慘死在他的刀下。在他執政期間還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豪華建築,嚴重激化了羅馬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實行殘暴統治的尼祿

到了公元68年,羅馬帝國所屬的高盧和西班牙等地都漸漸開始脫離羅馬的控制,紛紛掀起了大規模起義,就連元老院都宣佈尼祿為國家公敵,可見羅馬人憎恨尼祿到何種地步。在元老院的推舉下,西班牙總督加爾巴成為新一任羅馬帝國皇帝,而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歷史也到這裡就結束了。屋大維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開闢的羅馬帝國就這樣毀在了尼祿的手裡。許昌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路運洪在《從政治角色錯位看尼祿政治悲劇的根源》中指出了羅馬人憎恨尼祿的另一個原因:

"羅馬人雖然喜歡享受皇帝賜予的免費公共娛樂,卻不願看到自己的皇帝翫忽職守去充當舞臺上的'優伶'。尼祿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本身並沒有錯,錯在他瘋狂投入到表演之中而忘記了皇帝的職責,況且其表演的形式和內容又是被羅馬傳統視為'東方汙流'的希臘式文化。···文德克斯在討伐檄文中列舉出尼祿的最大罪行,就是皇帝不顧廉恥地'歌唱'和在舞臺上的'戲劇'表演,痛罵他是一個無尊嚴可言、道德墮落的'歌手'和'優伶'。"

隨後的羅馬帝國便陷入了內戰之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四帝時代。可以這麼理解,四帝時代就是在羅馬帝國境內出現了四位皇帝,他們之間相互征伐,都為了統一羅馬併成為真正的羅馬帝國皇帝。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四帝時代的四位羅馬帝國皇帝

在經過多年的混戰後,韋帕薌結束了這個亂世,成為羅馬帝國第九任皇帝,弗拉維王朝也自此開始。遺憾的是,這個王朝僅僅持續了不足30年就宣告滅亡。

當時間來到公元392年時,狄奧多西一世開創了狄奧多西王朝。雖然羅馬人已經習慣了王朝的更替,已經不太在乎新任皇帝會給帝國帶來怎樣的影響。但從客觀上來看,狄奧多西一世給羅馬帝國帶來的影響確實非常深遠,以至於直接影響到了羅馬帝國的歷史走向。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西羅馬帝國疆域圖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在臨死前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為東西兩部。長子阿卡迪烏斯得到了東羅馬,次子霍諾里烏斯得到了西羅馬。自此,羅馬帝國宣告分裂。縱觀整個中國古代史,亂世之中的封建皇帝都在為了統一大業而苦思良策。

以宋帝為例,南北兩宋的宋帝都將收回故土,完成統一為終身己任。在完成大一統任務後,皇帝們大多會竭力維持這難得可貴的統一局面,避免再次出現分裂。

但羅馬帝國竟然主動選擇分裂為東西兩部,況且這種分裂竟然不是時勢所帶來的影響,而是一位羅馬皇帝做出的決定,這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

西羅馬帝國提前隕落

在霍諾里烏斯繼承西羅馬帝國時年僅十一歲,心智還未成熟,如何能夠有效管理如此一個龐大的帝國?狄奧多西一世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命自己的親信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輔佐二人,直到皇帝長大成人。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西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霍諾里烏斯

實際上,在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之前,羅馬帝國就已經出現了衰弱的趨勢。最為突出的是羅馬帝國在面對蠻族入侵時已經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強勢,而是選擇了妥協的態度,只要蠻族不對羅馬城池發動進攻,那麼羅馬皇帝便允許他們在羅馬帝國內居住。

羅馬皇帝此舉並不是為了民族大融合,而是對蠻族徹徹底底的妥協。羅馬皇帝本就深知蠻族入侵的最終目的就是掠奪羅馬的財富,在這種情況下還要選擇向蠻族妥協,無疑表明了羅馬帝國已經沒有能力將其驅逐出去,所以只好自欺欺人。也正是因為這一政策的出臺,才為後來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

在當時受命輔政的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可以算得上是忠臣良將了,為了報答狄奧多西一世的恩情,拉維烏斯·斯提利科一直為了維持西羅馬帝國的現狀而努力著,為的就是能夠在霍諾里烏斯親政時將一個完整的帝國交付予他。然而霍諾里烏斯在長大後不僅沒有對拉維烏斯·斯提利科心懷感激之情,反而聽信小人讒言將其處死,西羅馬帝國的支柱也從此倒塌。

西哥特人在得知拉維烏斯·斯提利科被處死後,隨即在阿拉里克的帶領下向西羅馬帝國發動了全面進攻。僅僅用了三年,西哥特人就攻佔了羅馬城。然而在此之前,從未有過任何蠻族攻入過羅馬城中。楊邦興在《西哥特人入侵羅馬帝國》一文中提到:

"公元401年秋,阿拉里克從伊利里亞出發,越過阿爾卑斯山,沿途受到奴隸。隸農的歡迎和支持。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於11月到達北意大利,佔領波河平原···這時,西羅馬司令官斯提利科火速召回駐不列顛和萊茵河的邊防軍,躡蹤西哥特人,並在波倫亞、維羅那擊敗了西哥特人。 "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入侵西羅馬帝國的哥特人

西哥特人的到來對於西羅馬帝國來說是毀滅性的,他們在城中進行了瘋狂的劫掠活動,據說一共持續了六天六夜。對於那些無法帶走的財富,西哥特人選擇了縱火焚燬。

此時的西羅馬帝國已經和西哥特人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然而霍諾里烏斯卻展示了他的"神操作",那就是選擇將自己的妹妹下嫁給西哥特人新的首領阿道夫。西哥特人雖然停止了對西羅馬帝國的進攻,但帝國各地的行省都開始出現了反叛勢力,並險些推翻了霍諾里烏斯的統治。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羅馬帝國周邊的蠻族都意識到,如今的西羅馬帝國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羅馬帝國了,於是紛紛對其發動了侵略戰爭。公元455年,汪達爾人繼西哥特人之後又一次攻入了羅馬城。到了公元476年時,西羅馬帝國已經衰敗到極點。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汪達爾人攻入了羅馬城

不僅軍事實力已經在卡本半島海戰徹底消耗殆盡,就連維持統治的能力都已經完全喪失。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政治家歐瑞斯將皇帝的皇冠戴在了親子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的頭上。實際上從此時起,西羅馬帝國就已經滅亡了。

如果要對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進行追責的話,那麼初代皇帝霍諾里烏斯必須要承擔絕大多數的責任。從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一被處死,西哥特人立刻發動進攻這一情況來看,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還是能夠對蠻族起到非常大的震懾作用的。也正是在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的庇護下,霍諾里烏斯才能夠擁有安逸的生活。

然而在他手握大權後就忘記了如今這片美好生活來源於誰,只因一時聽信小人讒言就妄殺忠良,給西羅馬帝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霍諾里烏斯並非是一時被小人矇蔽了雙眼,而是他本身就沒有能力坐上皇帝之位。從他隨後的施政舉措來看,更是能夠印證這一結論。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西羅馬帝國的"頂樑柱"弗拉維烏斯·斯提利科

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

後世學者為了區分東西羅馬帝國,所以賦予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這一稱號。該稱呼源自於17世紀,在此之前,無論是西羅馬帝國人還是東羅馬帝國人,都認為自己是徹徹底底的羅馬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為了方便表述,筆者在下文統一將其稱之為拜占庭帝國。

與西羅馬帝國比起來,東羅馬帝國就幸運多了。在西羅馬帝國遭受蠻族入侵之時,東羅馬帝國還曾經與其攜手共同禦敵。但自從帝國一分為二之後,兩大帝國的軍事實力都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此時再也不是1+1=2了,而是1+1<2。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紅色區域為拜占庭帝國疆域

在西羅馬帝國受到西哥特人的猛攻時,拜占庭帝國的命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同樣遭受著蠻族的進攻。與此同時,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阿卡迪烏斯不僅不對其作出應對,反而躲進深宮之中潛心研究基督教,這就使拜占庭的內部發生了激烈的政治鬥爭。

不過,他的部下也不希望拜占庭就這樣落入敵手,這樣反而會損害到他們自身的利益,所以對待蠻族入侵的問題上,拜占庭內部還是同仇敵愾的。公元408年,阿卡迪烏斯因病去世,此後的拜占庭一直處於十分低迷的狀態,但也沒有遭到滅頂之災。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拜占庭帝國第一任皇帝阿卡迪烏斯

在9至11世紀這段期間,拜占庭帝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並一度達到了其巔峰狀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再度衰落下去。公元1453年,新崛起的奧斯曼帝國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領下終於攻克了君士坦丁堡這一天然要塞,而拜占庭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則選擇戰至最後一刻,最終死在了奧斯曼帝國軍隊的刀刃下。

至此,拜占庭帝國也宣告滅亡,君士坦丁堡也被更名為伊斯坦布爾,也就是如今土耳其的首都,羅馬的歷史宣告被終結了。經濟學家厲以寧在《論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中提到了其滅亡的一部分原因:

"佩利奧洛格斯王朝根本沒有力量抵禦這一強大敵人的進攻,這當然是它滅亡的直接原因。比如說,奧斯曼軍隊人數眾多,拜占庭根本沒有那麼多軍隊,在君士坦丁堡保衛戰中,拜占庭守軍只有奧斯曼軍隊的二十分之一。又如,奧斯曼軍隊擁有強大的炮兵,他們能製造大型火炮,而拜占庭軍隊沒有火炮。儘管他們早已掌握了火炮的製作技術,但沒有財力來製造。"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選擇與國家共存亡的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在筆者看來,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依然能夠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領土完整和國家機器的穩定運轉,其原因應當是在於拜占庭帝國對於蠻族來說,戰略價值遠遠不如西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疆域雖然也十分廣闊,但羅馬帝國的財富、藝術成就、象徵榮耀的建築大多都集中在西羅馬帝國境內。

在各路蠻族看來,他們能夠從西羅馬帝國中得到更多,而進攻拜占庭帝國則顯得性價比不高。同時,羅馬城位於西羅馬帝國境內,將其攻下等同於宣告對羅馬帝國的勝利,所以西羅馬帝國才會不斷遭受外敵入侵,而拜占庭帝國則被選擇性忽視了。

曾經雄跨亞歐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為何會走向兩個不同的結局?

吞併拜占庭帝國的奧斯曼人


結語

然而,君士坦丁堡的地理位置也是不能夠被忽視的,這也是影響到兩大帝國未來走向和命運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裡原名新羅馬,是君士坦丁堡一世所建立的,後世常常以其名字命名這座城市,這也是君士坦丁堡一名的由來。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君士坦丁堡一世希望將其打造成原先的羅馬城,那麼城防一類的防禦工事和選址自然十分考究。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君士坦丁堡位於一塊半島地區,並且三面環海,只有一條通行的道路。為了防止都城被敵軍的海軍破壞,拜占庭人為其修建了巨大且堅固的城牆。此時,拜占庭人只需要在這條必經之路修建起足夠的防禦工事,那麼就可以一直保持都城不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蠻族自然不會自討苦吃,將攻擊目標轉向西羅馬帝國也就很符合邏輯了。

在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後,兩大帝國都面臨著嚴重的內亂和君主不作為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拜占庭帝國藉助首都的天然地理優勢,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其獲得了更多調整並改革的機會。而西羅馬帝國則沒有這麼幸運了,在還未進行深化改革之前就頻繁被蠻族所侵犯。連年的戰爭更是加劇了西羅馬帝國內部的矛盾,並再度削弱了其綜合實力,最終提前於拜占庭帝國覆滅也算得上是正常現象了。


參考文獻:

1.《從政治角色錯位看尼祿政治悲劇的根源》,路運洪著

2.《西哥特人入侵羅馬帝國》,楊邦興著

3.《論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厲以寧著

文章內容來自小白史觀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