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文|末語

如何教育好孩子?

這一直是千古年來所有父母遇到的一個共同的問題。而面對這一共同問題時,每位父母給出的解題答案分為兩種類型: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願望成真

2.願望不如預期理想,或願望落空

如下圖(模擬圖):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模擬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家長的說法很可能是下列情況:

1.孩子不爭氣啊

2.那就不是念書的料

3.給他報輔導班了啊,還念成這樣,我有啥辦法

4.我全職全程陪著,自己親自上陣指導著啊,結果還是這樣,還要我咋樣

5.俺家庭條件差,影響孩子學習

6.我根據別人的優秀教育方式來做的啊,效果還是不如別人好

7.無所謂,開心就好

大家現在看下,自己屬於哪種情況。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上述這些情況。上面這七種情況,都是家長們針對孩子沒念好書給出的答案。

看似有很多種不同的答案,但實際上,它們都處在同一層級。

我們先來看一個圖: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模擬圖

這個人想去城堡那裡,但前面有個坑擋住了他的去路。他馬上想到,要是有個梯子,自己便直接可以過去了。

但實際上,這裡沒有梯子。他該怎麼過去?

有人會掉頭,有人會在那裡等待其他人來幫助,還有人會冒險從大坑裡爬過去。

那還有沒有其它辦法呢?

再來看下圖: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模擬圖-自己做梯子-就地取材

上圖中,這個人沒有原路返回,沒有冒險爬大坑,也沒有坐以待斃等待援軍。他仔細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利用他所學的知識,調動他大腦中所有的可以搭橋的信息。他很聰明,找來了一把鋸子,取了樹上的樹枝,做了一個梯子,幫自己實現了這個願望。

前後兩幅圖,遇到的是同樣的問題,但這兩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

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最後的結果。

有人可能會說他手裡原本沒有鋸子,但我想讓大家清楚的是,不是有沒有鋸子的問題,而是問題背後的東西。

第一個人,遇到問題時,採取的是,用傳統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而第二個人,遇到問題時,採取的是,用深度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

所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如何避免用傳統思考方式來思考問題?

現在我們回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我們先來看兩張圖: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模擬圖-傳統思考方式家長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模擬圖-深度思考方式家長

從上面兩幅圖中,我們看到,第一個是傳統思考方式家長與孩子。傳統思考方式家長,自身在思考問題,高效解決問題時,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最樂觀的情況是,傳統思考方式家長最多能給孩子積極有效的幫助,只能持續到大學。

很多可能都達不到。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水平,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孩子大學時代已經遠遠跟不上了。這是因為,家長一直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裡,也沒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孩子的變化而讓自己往積極、高效的方面去改變。

再來看上圖中深度思考方式家長。這類型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時,遇到問題,會不斷的思考這些問題。並想辦法讓自己看到這些問題背後所折射出的真正要表達的東西。

文化程度不能決定家長是上面哪種類型。

有的家長,學歷很高,自己可能在學校的成績也不錯,自己工作也不錯。但在教育孩子時,並不善於思考。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其實很多東西都是相通的,這類型的家長只要自己重視起這個問題,把自己在工作上的用心,思考用在教育孩子身上,問題很快會被解決。

有的家長,文化程度看似不高,但卻善於思考。這樣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當遇到親子問題時,會很容易解決這些問題。

能決定家長是哪種類型的,是在於家長自己是否是一個善於思考,勇敢的,為了孩子的成長,而隨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

一個家庭,實際上是一個團隊。這個家庭想要變得更好,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而孩子,是所有父母眼中最珍視的寶貝。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力學中有個公式:F=F1+F2

現在,F是你們的家庭,F1是家長,F2是孩子。

與孩子相處融洽,在孩子未來成長、學習的道路上,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思考的家長,會更容易獲得孩子的理解和接納。

我們常常遇到問題時,通常第一反應是:拿出直接答案。

這樣,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下次,當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試著多思考一下,肯定會有比之前更好的答案。

傳統思考方式的家長與深度思考方式的家長,教育孩子的區別在哪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不好,家長的教育,孩子總是當耳旁風。

或許,下一次,你可以試著和孩子做一次深度交流。不論孩子說什麼,先讓孩子對你袒露心扉。家長記得把這次交流記錄下來。

然後仔細分析一下這次的交流內容,看一看,橫在你們中間的究竟是什麼?

記得要深度思考,分析問題的本質。認識真正的自己,以及孩子真正的內心想法,才能積極、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教育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不論家長還是孩子,都要攜手互進,這樣才能開創更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