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感覺已經滅絕的生物其實還活著?

Siwindy


答:有些生物被稱作活化石,在這裡我單獨向大家介紹一種之前我國獨有的植物——水杉;在70年前,水杉一度被認為是已經滅絕的植物,甚至水杉化石同恐龍化石放在一起陳列在博物館當中。


水杉類植物是一種廣泛分佈於白堊紀時期的植物,化石几乎出現在北半球的所有地區,常與恐龍化石一起,然而在第四紀冰川之後,這類植物似乎徹底消失了,古生物學家一度認為水杉已經完全滅絕。

直到1941年底,原國立中央大學森林系教授幹鐸途經四川省萬縣謀道溪時,發現一株他從未見過的植物,當地人稱作“水杉”,因其形狀似杉類又喜生長於水邊而得名,漢字也寫作水桫。

由於當時樹葉落盡沒有采集到標本,研究人員首次採集到水杉標本是在1943年,下面是水杉獨特的樹葉:

在1945年,中國林學家鄭萬鈞先生見到水杉標本時,認為該植物是介於杉科和柏科之間的新物種,在查閱大量文獻後,鄭萬鈞指出標本的枝和葉都是對生,球果種鱗也對生,斷定該植物絕非水松,最後由胡先、鄭萬鈞兩人聯名發表文章,確定了中國活水杉的存在。

在1946年9月28日,波士頓召開美國植物學年會,以及後來的加州州立公園會議上,均報告了中國發現活水杉的消息,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在1948年5月,南京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了“中國水杉保存委員會”,此後水杉開始得到全面保護。

後來人們在水杉發現地附近,陸續發現了更多的水杉,其中有一顆年齡高達400餘年,每年能產生幾十萬的水杉種子,水杉也被送到國外進行培育,目前水杉已經在全國地區,以及國外50多個國家進行栽培,成為造紙、建築板材、庭院觀賞的優選喬木。

水杉具有生長快,易存活的優點,但是不耐貧瘠和乾旱,喜歡溼潤、喜光,十年能長十多米,二十年可成材;水杉的發現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植物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水杉能存活到今天,也是非常幸運的,這種同恐龍一個時期的植物,屬於難得的活化石。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找到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的史前動物一直是古生物學家的夢想,儘管人類已經將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繪製成地圖並進行了編目,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很少有人去探索,比如深海和茂密的叢林。當發現一種奇怪的生物時,古生物學家必須權衡證據,判斷它是一種新物種,還是一種之前認為已經滅絕但仍然存活下來的遠古物種遺蹟。當一個物種因為從化石記錄中消失時被認為已經滅絕,發現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仍然活著是非常罕見的,科學家們稱這種物種為復活種,並不是因為該物種真的復活了。

腔棘魚是曾經認為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的最好例子。根據化石記錄,腔棘魚已經為人所知,但科學家認為它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與恐龍的滅絕時間差不多。東倫敦一家小博物館的館長瑪Marjorie Courtenay Latimer經常查看漁民的漁獲物,尋找任何不尋常的標本,1938年,她在漁民的漁獲物中發現了被認為早已滅絕的腔棘魚。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又發現了另一腔棘魚物種。

水杉。水杉是一種落葉針葉樹,是水杉屬的唯一現存物種,曾經被認為在500萬年前已經滅絕,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植物學者在湖北、湖南以及重慶邊境地區重新發現了它。

裡海馬。這種小馬生活在伊朗北部,曾在1000多年前被古代波斯帝國所器重,高度在91到117釐米之間,像是小馬。由於數百年來沒有發現這種馬的記錄,大多數人認為它已經滅絕了。1965年,一位名叫Louise Firouz的美國婦女在裡海附近發現了一匹小馬駒,被鑑定是一匹早就被認為滅絕的裡海馬。

侏羅紀蝦。侏羅紀蝦是一組特殊的十足甲殼類動物,化石記錄顯示它們的種類非常豐富,出現在三疊紀,興盛於侏羅紀,隨後在白堊紀和始新世之間衰落,自1822年以來,已經有超過120種的侏羅紀蝦被描述鑑定。侏羅紀蝦一直被認為在始新世已經滅絕,但在1975年,發現其標本;在2005年,在太平洋發現存活的侏羅紀蝦。


科學閏土


我們經常說有一些生物是“活化石”,就是說這些生物最早出現在幾億年前,這幾億年的時間內,這些生物性狀比較穩定,幾億年前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活化石生物不多,但是因為這些生物跟現代的生物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讓人印象深刻。

首先要說的就是七鰓鰻。這種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就是讓人覺得印象深刻,密密麻麻的牙齒看起來讓人密集恐懼症都犯了,簡直就像是遠古怪獸一樣。七鰓鰻最早出現在3.6億年前,這種生物會吸附在海洋生物的體表吸血為生。

然後是大家都可能或多或少看到過的一種生物:鱟。這種生物有一個獨特的特性,那就是血液是藍色的,最早在4.5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了。

另外就是有一個大家可能都知道的生物:海綿。這種生物學名叫作多孔生物,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見過天然海綿,但是誰能夠想象到這種幾乎很常見的生物居然曾經生活在7、8億年前呢?

總之,有的生物可能沒有幾十萬年就變化的面目全非了,有的生物幾億年過去了還是這樣,大千世界真的是無奇不有呀。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最神奇的發現應該是腔棘魚了。腔棘魚最早出現在4.2~3.6億年前的泥盆紀的化石之中。泥盆紀是生物適應了陽光的輻射,開始登陸並遍佈陸地的一個地質時期。

圖:泥盆紀的地球圖:泥盆紀的陸地環境

圖:腔棘魚化石

腔棘魚曾經是一個大家族,生物學家甚至單獨設立了一個綱~腔棘魚綱對它們進行分類。根據對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魚類應該在6500萬年前的大撞擊中,和非鳥恐龍們一起滅絕了。

腔棘魚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它被認為是登陸的脊椎動物的老祖宗,是生物演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1938年,在博物館中工作的拉迪瑪女士在南非的一個碼頭上看見了一條被漁民捕獲的長著“四肢”的怪魚。她對這條魚非常感興趣,並將它畫了下來。回去後她翻遍了各種書籍都沒有找到這種魚的記載。於是她寫信請教了魚類學家史密斯教授。教授大感驚訝,這不是已滅絕了幾千萬年的腔棘魚嗎?

圖:腔棘魚標本

於是教授趕緊發電報要求拉迪瑪女士妥善保管這條魚,可惜已經晚了。這條珍貴的魚已經成為了食物,只留下了魚鱗和骨頭。教授只好懸賞100英鎊捕捉這種魚。但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捕捉計劃流產。直到14年後才收穫了第一條腔棘魚的標本。

圖:自然狀態下的腔棘魚

目前,腔棘魚只被發現了兩種:西印度洋矛尾魚和印尼矛尾魚。腔棘魚最大能夠長到2米,重量達110千克。通過對耳石年輪的分析,這種魚壽命能夠達到80~100歲。由於數量不多,已被列為保護動物。


講科學堂


在正常人的認知裡,地球是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的,在遠古時期有很多和現在不同的動物,現在都沒有了,但是也有一些僥倖的存活了一下,就不完全統計,地球上已被定名的物種大約有1000萬種左右,但是地球上現在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物種沒有被定義命名,甚至都沒有被人類發現。在這些物種當中就包含著一些我們已經認為滅絕了的生物。


巨鬣狗:一種史前戰鬥力極強的肉食型動物,其身形比現在的非洲斑點鬣狗大了4倍,體重相當於一隻成年的棕熊。古飆:大約在4000萬年前出現過,是一種10分有特點的貓科性動物,身形似豹子,頭卻像劍齒虎的頭。還有滑齒龍:這個看過一些紀錄片兒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這是大海之中的生物,是最有可能現今依舊存在的一種肉食性動物。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在這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現在這個世界平均每年都會有幾種生物從人類的眼裡消失,它們當中有一部分是無法適應自然環境,自行消亡的。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很難找到的,它們已經被大自然淘汰了。但剩下的那一部分,是被人類屠殺,導致滅絕的,這些動物在自然界中還是可以尋覓到的,只是其總群的數量變得非常稀少了。



諸葛半仙兒


地球上的生命出現到現在至少有35億年的歷史了。在漫長的地球生命史中,無數的生物物種從產生到消亡。那些地球遠古時期的生物我們只能通過發掘的化石來描述它們生前的樣子。

不過還有一些生物,我們在地球古老的岩層中找到了它們化石,認為它們已經滅絕了。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們卻一直好好的活到了今天。這些生物就像活著的化石。我們感覺已經滅絕其實還活著的生物最典型的動物就是矛尾魚。

圖示:總鰭魚類化石

矛尾魚又稱為拉蒂邁魚,是現在唯一還存在的總鰭魚類。這種魚類最早出現在距今4.05億年前到3.5億年前的泥盆紀。總鰭魚類被認為是現在陸生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認為總鰭魚類在大約7000萬年前就已經全部滅絕了。然而在1938年的時候,人們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捕撈到了這種史前魚類,並把它命名為矛尾魚。

圖示:矛尾魚在地球上生存了4億年

現在捕捉到的矛尾魚和它4億年前的化石比較起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難怪生物學家第一次看到矛尾魚時候驚訝的大叫“這不是生活在4億年前的總鰭魚類嗎?”

除了矛尾魚還有一種生物,我們早就知道它們還活著,但是沒有想到它們會那麼古老。這就是鱟。鱟也被稱為活化石。現在的鱟和它4億年前的祖先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可是這種在地球上生活了4億年的古老生物現在因為人類的捕捉已經變成瀕危物種了。

圖示:鱟是一種在地球生生活了4億年的物種

我們感覺已經滅絕但是還活著的生物還有不少,朋友們還知道有哪些呢?


兔斯基聊科學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為了保護動物的多樣性,分別為每個動物都建立了檔案,並根據該物種的稀有程度以及數量,將生物分為9個不同的保護級別:絕滅,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低危,數據缺乏,未評估。

一旦某個生物的物種數量減少,或者增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會調整相應的保護級別,其中也包括某種生物在近些年內沒有出現,而被宣佈滅絕。

然而有極少數被宣佈滅絕的生物,在野外有幸存的個體,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後來由於環境適宜物種數量不斷恢復,最終又被重新發現的個體。

重新被發現的生物

  • 斑鱉

斑鱉又被稱為斯氏鱉,數量非常稀少,2019年4月13日,我國唯一一隻雌性斑鱉在蘇州動物園人工受精時死亡,目前全球已知只有兩隻存活,是龜類中最瀕危的物種之一。

斑鱉體型很大,體重可達200公斤,是淡水龜鱉中,體型最大的生物,在上個世紀,斑鱉的數量還有很多,很多漁民能夠輕易捕捉到斑鱉。

但隨著堤壩,水庫的修築,導致斑鱉的棲息地破碎,雌性和雄性被隔絕在不同的湖泊之中。再加上人類過度捕撈,以及農藥的廣泛使用,導致斑鱉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直到斑鱉消失在人類的視野中。

曾經人們以為斑鱉已經滅絕,然而後來科學家在野外找到了斑鱉的個體,但只找到了三個,我國蘇州一個,越南同莫湖一個,越南宣漢湖一個,這三個之中只有我國的是雌性。

去年4月份,伴隨著最後一隻斑鱉雌性死亡,斑鱉已經基本被宣佈滅絕。但是,一些科學家仍然沒有放棄斑鱉,他們不停地在野外尋找斑鱉的蹤跡,渴望奇蹟的出現。

  • 朱䴉

朱䴉是日本皇室中的聖鳥,在日本很多文學作品以及藝術作品中都能看到朱䴉的身影。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全國境內只剩下7只朱䴉,我國更是難以見到朱䴉的身影。

由於這7只朱䴉在野外環境下都沒有受精,無法繁殖出幼鳥,為了讓朱䴉不至於滅絕,日本將這7只鳥全部納入到人工繁殖基地,希望在人工的幫助下,能恢復朱䴉的數量,然而這些朱䴉已經喪失了繁殖能力,在1985年時,日本只剩下3只朱䴉。所以日本宣佈朱䴉野外已經徹底滅絕。

我國在1981年成立了一隻鳥類專家組科考隊,穿越了中國9個省,專門尋找朱䴉,最終在陝西省某個村莊裡發現了兩個朱䴉的窩。其中一共有7只朱䴉,4只是成年個體,還有3只幼鳥。

為了保護它們,科學家們吃住都在附近,有一天一隻幼年雄性朱䴉從鳥巢中掉落在了地上,科考成員們沒敢耽擱,開著車將它們送到北京,並救活了它。

除了近距離的保護它們之外,科學家還在朱䴉築巢的樹下方鋪了一層光滑的塑料紙,防止貓或者蛇傷害它們。

就這樣,科學家們在這裡一待就是30年。而這7只朱䴉果然不負眾望,在2014年時,野生朱䴉數量達到了1500只,我國還將其中幾隻贈與了日本。

  • 巨水雞

巨水雞是秧雞科中最大的鳥,不會飛行,主要以植物種子以及葉子為食。在19世紀時,巨水雞的數量隨著棲息地的破壞,人類活動頻繁等原因導致數量急劇減少,以至於動物學家在1898年宣佈巨水雞滅絕。

然而時隔50年後,巨水雞又重新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這一發現令科學家們欣喜不已,當地有關部門更是非常重視,立即為巨水雞劃分了

5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

由於棲息地的增加,以及人類的保護,目前巨水雞的數量恢復到了300多隻,雖然還未擺脫瀕危的威脅,但已經朝著有利的方向在發展。

為什麼生物滅絕後,還能被發現?

一般情況下,被宣佈滅絕後又重新被發現的生物都滿足幾個特點:

  • 體型較小
  • 生存環境較為隱蔽
  • 對棲息地破壞程度有限

這是因為體型較大的生物,容易留下痕跡,比如:大象的糞便非常大, 即使人類找不到大象,也可以從大象的糞便中知道該地存在大象。

如果某種生物對棲息地的破壞程度較大,我們可以從破壞痕跡判斷出他們的存在。比如:華南虎需要吃肉,因此會捕獵其他生物,並留下吃剩的殘骸,如果野生環境下還存在華南虎,我們只需要從當地的環境中找到有沒有被食肉動物吃剩的殘骸,就能判斷出當地是否存在華南虎。

還有,華南虎生長所需要的食物較多,如果當地的野生動物比較小,很可能無法滿足華南虎的食物需求,導致華南虎餓死。所以如果當地生活著野生華南虎,那麼當地一定也有比較多的野生動物,科學家們可以憑藉這些信息去尋找大型動物。

小型動物比較幸運的是對環境的依賴程度有限,比如:巨水雞雖然是秧雞科最大的生物,但它們每天的食物較少,而且都是葉子以及種子,對環境的影響有限,不容易引起人類重視,所以當地人才沒有發現它們的存在。


鍾銘聊科學


龍:我曾經被一條龍服務過


人生若只如初見噠


中國龍,其實龍應該是存在的,只是現在龍進化成其他生物而存在


用戶51262075678


彩䴉,江豚,白眉葉猴,白鰭豚,雲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