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感觉已经灭绝的生物其实还活着?

Siwindy


答:有些生物被称作活化石,在这里我单独向大家介绍一种之前我国独有的植物——水杉;在70年前,水杉一度被认为是已经灭绝的植物,甚至水杉化石同恐龙化石放在一起陈列在博物馆当中。


水杉类植物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白垩纪时期的植物,化石几乎出现在北半球的所有地区,常与恐龙化石一起,然而在第四纪冰川之后,这类植物似乎彻底消失了,古生物学家一度认为水杉已经完全灭绝。

直到1941年底,原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干铎途经四川省万县谋道溪时,发现一株他从未见过的植物,当地人称作“水杉”,因其形状似杉类又喜生长于水边而得名,汉字也写作水桫。

由于当时树叶落尽没有采集到标本,研究人员首次采集到水杉标本是在1943年,下面是水杉独特的树叶:

在1945年,中国林学家郑万钧先生见到水杉标本时,认为该植物是介于杉科和柏科之间的新物种,在查阅大量文献后,郑万钧指出标本的枝和叶都是对生,球果种鳞也对生,断定该植物绝非水松,最后由胡先、郑万钧两人联名发表文章,确定了中国活水杉的存在。

在1946年9月28日,波士顿召开美国植物学年会,以及后来的加州州立公园会议上,均报告了中国发现活水杉的消息,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在1948年5月,南京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了“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此后水杉开始得到全面保护。

后来人们在水杉发现地附近,陆续发现了更多的水杉,其中有一颗年龄高达400余年,每年能产生几十万的水杉种子,水杉也被送到国外进行培育,目前水杉已经在全国地区,以及国外50多个国家进行栽培,成为造纸、建筑板材、庭院观赏的优选乔木。

水杉具有生长快,易存活的优点,但是不耐贫瘠和干旱,喜欢湿润、喜光,十年能长十多米,二十年可成材;水杉的发现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植物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水杉能存活到今天,也是非常幸运的,这种同恐龙一个时期的植物,属于难得的活化石。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找到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史前动物一直是古生物学家的梦想,尽管人类已经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绘制成地图并进行了编目,但仍然有一些地方很少有人去探索,比如深海和茂密的丛林。当发现一种奇怪的生物时,古生物学家必须权衡证据,判断它是一种新物种,还是一种之前认为已经灭绝但仍然存活下来的远古物种遗迹。当一个物种因为从化石记录中消失时被认为已经灭绝,发现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仍然活着是非常罕见的,科学家们称这种物种为复活种,并不是因为该物种真的复活了。

腔棘鱼是曾经认为已经灭绝的史前生物的最好例子。根据化石记录,腔棘鱼已经为人所知,但科学家认为它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与恐龙的灭绝时间差不多。东伦敦一家小博物馆的馆长玛Marjorie Courtenay Latimer经常查看渔民的渔获物,寻找任何不寻常的标本,1938年,她在渔民的渔获物中发现了被认为早已灭绝的腔棘鱼。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又发现了另一腔棘鱼物种。

水杉。水杉是一种落叶针叶树,是水杉属的唯一现存物种,曾经被认为在500万年前已经灭绝,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植物学者在湖北、湖南以及重庆边境地区重新发现了它。

里海马。这种小马生活在伊朗北部,曾在1000多年前被古代波斯帝国所器重,高度在91到117厘米之间,像是小马。由于数百年来没有发现这种马的记录,大多数人认为它已经灭绝了。1965年,一位名叫Louise Firouz的美国妇女在里海附近发现了一匹小马驹,被鉴定是一匹早就被认为灭绝的里海马。

侏罗纪虾。侏罗纪虾是一组特殊的十足甲壳类动物,化石记录显示它们的种类非常丰富,出现在三叠纪,兴盛于侏罗纪,随后在白垩纪和始新世之间衰落,自1822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20种的侏罗纪虾被描述鉴定。侏罗纪虾一直被认为在始新世已经灭绝,但在1975年,发现其标本;在2005年,在太平洋发现存活的侏罗纪虾。


科学闰土


我们经常说有一些生物是“活化石”,就是说这些生物最早出现在几亿年前,这几亿年的时间内,这些生物性状比较稳定,几亿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活化石生物不多,但是因为这些生物跟现代的生物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要说的就是七鳃鳗。这种生物第一眼看上去就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密密麻麻的牙齿看起来让人密集恐惧症都犯了,简直就像是远古怪兽一样。七鳃鳗最早出现在3.6亿年前,这种生物会吸附在海洋生物的体表吸血为生。

然后是大家都可能或多或少看到过的一种生物:鲎。这种生物有一个独特的特性,那就是血液是蓝色的,最早在4.5亿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

另外就是有一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生物:海绵。这种生物学名叫作多孔生物,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见过天然海绵,但是谁能够想象到这种几乎很常见的生物居然曾经生活在7、8亿年前呢?

总之,有的生物可能没有几十万年就变化的面目全非了,有的生物几亿年过去了还是这样,大千世界真的是无奇不有呀。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最神奇的发现应该是腔棘鱼了。腔棘鱼最早出现在4.2~3.6亿年前的泥盆纪的化石之中。泥盆纪是生物适应了阳光的辐射,开始登陆并遍布陆地的一个地质时期。

图:泥盆纪的地球图:泥盆纪的陆地环境

图:腔棘鱼化石

腔棘鱼曾经是一个大家族,生物学家甚至单独设立了一个纲~腔棘鱼纲对它们进行分类。根据对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种鱼类应该在6500万年前的大撞击中,和非鸟恐龙们一起灭绝了。

腔棘鱼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登陆的脊椎动物的老祖宗,是生物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1938年,在博物馆中工作的拉迪玛女士在南非的一个码头上看见了一条被渔民捕获的长着“四肢”的怪鱼。她对这条鱼非常感兴趣,并将它画了下来。回去后她翻遍了各种书籍都没有找到这种鱼的记载。于是她写信请教了鱼类学家史密斯教授。教授大感惊讶,这不是已灭绝了几千万年的腔棘鱼吗?

图:腔棘鱼标本

于是教授赶紧发电报要求拉迪玛女士妥善保管这条鱼,可惜已经晚了。这条珍贵的鱼已经成为了食物,只留下了鱼鳞和骨头。教授只好悬赏100英镑捕捉这种鱼。但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捕捉计划流产。直到14年后才收获了第一条腔棘鱼的标本。

图:自然状态下的腔棘鱼

目前,腔棘鱼只被发现了两种:西印度洋矛尾鱼和印尼矛尾鱼。腔棘鱼最大能够长到2米,重量达110千克。通过对耳石年轮的分析,这种鱼寿命能够达到80~100岁。由于数量不多,已被列为保护动物。


讲科学堂


在正常人的认知里,地球是经历过几次物种大灭绝的,在远古时期有很多和现在不同的动物,现在都没有了,但是也有一些侥幸的存活了一下,就不完全统计,地球上已被定名的物种大约有1000万种左右,但是地球上现在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物种没有被定义命名,甚至都没有被人类发现。在这些物种当中就包含着一些我们已经认为灭绝了的生物。


巨鬣狗:一种史前战斗力极强的肉食型动物,其身形比现在的非洲斑点鬣狗大了4倍,体重相当于一只成年的棕熊。古飙:大约在4000万年前出现过,是一种10分有特点的猫科性动物,身形似豹子,头却像剑齿虎的头。还有滑齿龙:这个看过一些纪录片儿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是大海之中的生物,是最有可能现今依旧存在的一种肉食性动物。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现在这个世界平均每年都会有几种生物从人类的眼里消失,它们当中有一部分是无法适应自然环境,自行消亡的。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很难找到的,它们已经被大自然淘汰了。但剩下的那一部分,是被人类屠杀,导致灭绝的,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是可以寻觅到的,只是其总群的数量变得非常稀少了。



诸葛半仙儿


地球上的生命出现到现在至少有35亿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地球生命史中,无数的生物物种从产生到消亡。那些地球远古时期的生物我们只能通过发掘的化石来描述它们生前的样子。

不过还有一些生物,我们在地球古老的岩层中找到了它们化石,认为它们已经灭绝了。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们却一直好好的活到了今天。这些生物就像活着的化石。我们感觉已经灭绝其实还活着的生物最典型的动物就是矛尾鱼。

图示:总鳍鱼类化石

矛尾鱼又称为拉蒂迈鱼,是现在唯一还存在的总鳍鱼类。这种鱼类最早出现在距今4.05亿年前到3.5亿年前的泥盆纪。总鳍鱼类被认为是现在陆生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科学家认为总鳍鱼类在大约7000万年前就已经全部灭绝了。然而在1938年的时候,人们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捕捞到了这种史前鱼类,并把它命名为矛尾鱼。

图示:矛尾鱼在地球上生存了4亿年

现在捕捉到的矛尾鱼和它4亿年前的化石比较起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难怪生物学家第一次看到矛尾鱼时候惊讶的大叫“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总鳍鱼类吗?”

除了矛尾鱼还有一种生物,我们早就知道它们还活着,但是没有想到它们会那么古老。这就是鲎。鲎也被称为活化石。现在的鲎和它4亿年前的祖先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可是这种在地球上生活了4亿年的古老生物现在因为人类的捕捉已经变成濒危物种了。

图示:鲎是一种在地球生生活了4亿年的物种

我们感觉已经灭绝但是还活着的生物还有不少,朋友们还知道有哪些呢?


兔斯基聊科学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为了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分别为每个动物都建立了档案,并根据该物种的稀有程度以及数量,将生物分为9个不同的保护级别:绝灭,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低危,数据缺乏,未评估。

一旦某个生物的物种数量减少,或者增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会调整相应的保护级别,其中也包括某种生物在近些年内没有出现,而被宣布灭绝。

然而有极少数被宣布灭绝的生物,在野外有幸存的个体,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后来由于环境适宜物种数量不断恢复,最终又被重新发现的个体。

重新被发现的生物

  • 斑鳖

斑鳖又被称为斯氏鳖,数量非常稀少,2019年4月13日,我国唯一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人工受精时死亡,目前全球已知只有两只存活,是龟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斑鳖体型很大,体重可达200公斤,是淡水龟鳖中,体型最大的生物,在上个世纪,斑鳖的数量还有很多,很多渔民能够轻易捕捉到斑鳖。

但随着堤坝,水库的修筑,导致斑鳖的栖息地破碎,雌性和雄性被隔绝在不同的湖泊之中。再加上人类过度捕捞,以及农药的广泛使用,导致斑鳖生存空间越来越少,直到斑鳖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

曾经人们以为斑鳖已经灭绝,然而后来科学家在野外找到了斑鳖的个体,但只找到了三个,我国苏州一个,越南同莫湖一个,越南宣汉湖一个,这三个之中只有我国的是雌性。

去年4月份,伴随着最后一只斑鳖雌性死亡,斑鳖已经基本被宣布灭绝。但是,一些科学家仍然没有放弃斑鳖,他们不停地在野外寻找斑鳖的踪迹,渴望奇迹的出现。

  • 朱鹮

朱鹮是日本皇室中的圣鸟,在日本很多文学作品以及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朱鹮的身影。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全国境内只剩下7只朱鹮,我国更是难以见到朱鹮的身影。

由于这7只朱鹮在野外环境下都没有受精,无法繁殖出幼鸟,为了让朱鹮不至于灭绝,日本将这7只鸟全部纳入到人工繁殖基地,希望在人工的帮助下,能恢复朱鹮的数量,然而这些朱鹮已经丧失了繁殖能力,在1985年时,日本只剩下3只朱鹮。所以日本宣布朱鹮野外已经彻底灭绝。

我国在1981年成立了一只鸟类专家组科考队,穿越了中国9个省,专门寻找朱鹮,最终在陕西省某个村庄里发现了两个朱鹮的窝。其中一共有7只朱鹮,4只是成年个体,还有3只幼鸟。

为了保护它们,科学家们吃住都在附近,有一天一只幼年雄性朱鹮从鸟巢中掉落在了地上,科考成员们没敢耽搁,开着车将它们送到北京,并救活了它。

除了近距离的保护它们之外,科学家还在朱鹮筑巢的树下方铺了一层光滑的塑料纸,防止猫或者蛇伤害它们。

就这样,科学家们在这里一待就是30年。而这7只朱鹮果然不负众望,在2014年时,野生朱鹮数量达到了1500只,我国还将其中几只赠与了日本。

  • 巨水鸡

巨水鸡是秧鸡科中最大的鸟,不会飞行,主要以植物种子以及叶子为食。在19世纪时,巨水鸡的数量随着栖息地的破坏,人类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减少,以至于动物学家在1898年宣布巨水鸡灭绝。

然而时隔50年后,巨水鸡又重新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欣喜不已,当地有关部门更是非常重视,立即为巨水鸡划分了

5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栖息地的增加,以及人类的保护,目前巨水鸡的数量恢复到了300多只,虽然还未摆脱濒危的威胁,但已经朝着有利的方向在发展。

为什么生物灭绝后,还能被发现?

一般情况下,被宣布灭绝后又重新被发现的生物都满足几个特点:

  • 体型较小
  • 生存环境较为隐蔽
  • 对栖息地破坏程度有限

这是因为体型较大的生物,容易留下痕迹,比如:大象的粪便非常大, 即使人类找不到大象,也可以从大象的粪便中知道该地存在大象。

如果某种生物对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大,我们可以从破坏痕迹判断出他们的存在。比如:华南虎需要吃肉,因此会捕猎其他生物,并留下吃剩的残骸,如果野生环境下还存在华南虎,我们只需要从当地的环境中找到有没有被食肉动物吃剩的残骸,就能判断出当地是否存在华南虎。

还有,华南虎生长所需要的食物较多,如果当地的野生动物比较小,很可能无法满足华南虎的食物需求,导致华南虎饿死。所以如果当地生活着野生华南虎,那么当地一定也有比较多的野生动物,科学家们可以凭借这些信息去寻找大型动物。

小型动物比较幸运的是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限,比如:巨水鸡虽然是秧鸡科最大的生物,但它们每天的食物较少,而且都是叶子以及种子,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不容易引起人类重视,所以当地人才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


钟铭聊科学


龙:我曾经被一条龙服务过


人生若只如初见哒


中国龙,其实龙应该是存在的,只是现在龙进化成其他生物而存在


用户51262075678


彩鹮,江豚,白眉叶猴,白鳍豚,云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