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給很多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閒暇,但不少人直呼閒得要發瘋了。

想起之前一個朋友的抱怨:最焦慮的時候不是忙碌的工作日,而是週末。無所事事的空虛,反而更磨人。

我們盼望忙碌日子裡的閒暇,卻又在閒暇裡抱怨百無聊賴,難道真如叔本華所說的那樣,“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嗎?

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裡的這種無意義感?《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無疑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以“人間不值得”聞名的李誕在第六季《奇葩說》上提到這本書,這本書對他影響很大。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李誕說:“這本書糾正了我一點想法,我以前總覺得活著就是要快樂,但快樂是很短暫的,人沒有一天總是快樂的。讓人活下來的是意義。

這本書的

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他僅僅用了9天就完成這本書,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弗蘭克爾是一個猶太人,在納粹時期,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懷孕的妻子、哥哥,全都慘死,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在這本書裡,他講述了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他熬過煉獄般的苦難,將自己的經歷與心理學結合起來,開創了意義遼法。他致力於幫助人們在苦難和絕境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正如尼采所說的那樣:“那些不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

弗蘭克爾一生充滿了熱情,他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併成功領到駕照,到80歲他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的人生故事和意義療法,給了無數人希望和勇氣。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1

選擇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在弗蘭克爾的人生字典裡,意義是很重要的一個詞。

他信奉尼采的箴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裡,他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一個使命有待完成,這樣的人更可能活下來。

弗蘭克爾自己正是這樣,當他被關押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時候,自己剛完成還沒有出版的一本手稿被沒收了。在集中營的嚴酷環境裡,重新寫這本書的渴望成了他重要的支撐。

在巴伐利亞集中營時,弗蘭克爾有一次得了嚴重的傷寒,不用去工地上做繁重的勞動。休息時,他就在碎紙片上記下了很多筆記,他期待有一天重獲自由,他可以重寫這本書。

他的確做到了,這本書於1955年出版,叫《醫生與靈魂:意義療法導論》。

很多時候,支撐我們的並不是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而是我們精神的追求,是那一件我們願意為之忍耐和奮鬥的事情。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弗蘭克爾曾經在自己的醫院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90%左右的人承認需要“某種東西”才能活下去。

其中,60%左右的人表示生活中有某種東西或者某個人,是自己願意為之奮鬥甚至付出生命的。

意義療法的理念,就是通過引導人們找到各自生活的意義,而治癒心靈的創傷。

也許有人也跟我一樣,一度追問,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弗蘭克爾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含糊而神秘的東西,反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它構成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但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不同的,每個人所追求的意義也是不同的。我們沒辦法對生命的意義作一個一般的定義。

集中營裡兩個熬過自殺念頭的人,一個是因為自己特別寵愛的孩子正在國外等著他,另一個則是科學家,手裡還有很多未完成的著作。

每個人的情況千差萬別,生命的意義就蘊藏在這些獨特性裡。這種獨特性讓每個人都感受到無可替代的價值和責任。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在弗蘭克爾的心理諮詢中,曾遇到了這樣一個病人。他是美國高級外交官,但是他陷入了極度的厭倦之中,不滿意現在的職業,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被診斷為神經官能症。這種病症主要是患者深感痛苦,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病理基礎。

這位外交官進行了長達5年的心理治療,卻一直沒有好轉。

在弗蘭克爾的引導下,他發現自己最大的心結在於自己的職業。於是,放棄了外交官的職業,選擇了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結果所有的症狀不治而愈了。

在弗蘭克爾看來,人們對於生命價值的擔心乃至絕望,是一種存在意義的焦慮,而並非心理疾病。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走出這種焦慮和絕望。

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我想,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我們都被一種快節奏推著往前走,忘了思考和找到有意義的事。

就像作家葉萱所說:“得有那麼一件事,你熱愛,你堅持,你的人生有奔頭,生活因此而緊湊。”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2

愛與被愛,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寒冷的清晨,弗蘭克爾和其他被關在集中營的人們一起步行去工地。

旁邊是看守們的咆哮和隨時可能落到身上的毒打,他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踩在冰冷刺骨的雪地和泥坑裡。大家就這麼跌跌撞撞地走了幾英里,忍受著飢餓、嚴寒和傷痛,默默無語。

弗蘭克爾在這個時刻想起自己的妻子,心潮起伏。他彷彿聽見妻子在回應他的話,在向他微笑,給他鼓勵。妻子帶給他的溫暖,在嚴酷環境下,給了弗蘭克爾很大的安慰。

所以,他感嘆:“我理解了詩歌、思想和信仰所傳達的偉大秘密的真正含義: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

儘管弗蘭克爾不知道妻子是否還活著,但是對妻子的愛和回憶仍然帶給他動力和安慰。在精神和內心層面,愛帶給一個人更強大的力量。

就像極有個性的女作家杜拉斯所說的那樣:“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他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有這樣一位母親,他的一個兒子在11歲夭折了,另一個兒子患了小兒麻痺症,只能在輪椅上生活。這個母親非常絕望,幾次自殺未遂,甚至想帶著殘疾的兒子一起自殺。

但兒子還想活著,他覺得自己的生命仍然是有意義的。

這位母親成了弗蘭克爾治療的病人。弗蘭克爾讓這位母親站在80歲的生命盡頭,去回望這一生的經歷。

在弗蘭克爾的引導下,這位母親終於明白,儘管孩子殘疾了,也是她的兒子,她還可以儘自己所能讓孩子生活得快樂。雖然經歷了痛苦,但她和兒子還可以給予彼此愛和快樂。

而死去的孩子,也曾付出過愛、感受過愛,儘管只是短暫的生命,也是充滿愛和歡樂的。最終,這個母親走出陰霾,放下了自殺的念頭。

愛與被愛,會讓我們記住生命裡的美好,讓我們成為更好自己。

就像愛爾蘭詩人羅伊·克里夫特在詩裡寫的那樣:

“我愛你,因為你幫著我去理解,那生活的不堪,你沒有把我,當做你路上的客棧,而是內心深處虔誠的聖殿;對於我的工作,還有我瑣碎的每一天,你不是去責備,而是為我傾唱。”

生命的旅程裡,也許有疲憊,有哀傷,有痛苦,但因為有愛人、有家人、有朋友,因為愛和被愛,我們都被賦予最堅硬的鎧甲。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3

飽受苦難,也不要失去勇氣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而帶來這一變化的,是忍受苦難、熬過苦難的勇氣。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裡的觀察發現,那些喪失了勇氣和信心的犯人,是最快走向毀滅的。

他們通常在日復一日的嚴酷環境,以及被解放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之後,精神崩潰。他們會拒絕穿衣服和洗漱,拒絕出操,把僅剩的香菸叼在嘴裡,一動不動。任何的勸說和威脅都不再對他們有用。

如果生病了,他們也會拒絕去病號區,拒絕做任何有助於自己恢復的事情。他們徹底地放棄了生活,縮在自己的軀殼中,等待死亡來臨。

據集中營的醫生觀察到的情況,1944年聖誕節到1945年聖誕節之間,集中營的死亡率特別高。而這期間,並沒有爆發流行病或者出現極端的食物短缺,而是很多人抱有極大的希望:可以在聖誕節前回家。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當這種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他們就會沮喪,失去了生活勇氣。這種精神上的崩潰使身體的免疫力降低,導致了很多人的死亡。

在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中,他認為一個人要想從苦難中恢復力量,就必須要找到明確的目標,讓他們能為了目標而忍受苦難,重獲勇氣。

在每個集中營裡,都出現過那樣的人,他們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甚至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給了別人。這樣的人不多,但他們的存在至少說明一點,即使飽受苦難,人們仍然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弗蘭克爾說:“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逆境帶給我們的不止有痛苦和磨難,還有可貴的堅韌和非凡的勇氣。

我們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在於我們經歷了多少苦難,而在於不管遭受什麼樣的苦難,我們都能有勇氣堅持做最好的自己。

就像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 豆爸讀書會 -


從集中營裡爬出來的心理學家,讓李誕不再說人間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