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從來都是很殘忍的,你知道歷史上最艱難的戰役是哪一場?

史學達人


打仗歷來很殘忍,但是像解放戰爭時期“長春圍困戰”殘忍艱難的在歷史上是少見的。

長春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第一個不攻而克的大城市,也是百姓死亡最慘的一次戰役。圍困長春究竟餓死多少人?長春市的史志記載,當時圍困長春餓死了十萬人左右;國民黨的軍統少將段克文則說,當時餓死了65萬人。尚傳道在回憶錄中寫道:“根據人民政府進城後確實統計,由於國民黨‘殺民’政策餓、病而死的長春市民共達十二萬人。”南京《中央日報》在一篇《長春國軍防守經過》中寫道:“據最低的估計,長春四周匪軍前線野地裡,從六月末到十月初,四個月中,前後堆積男女老少屍骨不下十五萬具。”

長春是東北的中心及交通樞紐,國共雙方雙方誰控制了長春,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林彪的東野最擅長的運動戰,對於大城市的攻堅戰經驗不足,尤其是四平之戰的失敗給林彪投下了陰影。而長春的城防工事不僅是東北各城市中最為堅固,而且當時“堅冠全國”,謹慎的林彪定下的策略就是圍困。

林彪、羅榮桓、譚政聯名下達《圍困長春的辦法》,其基本要義是:“斷絕對長春的交通與一切商業關係,使城外各地物資,首先是糧食、柴草、蔬菜等項生活資料,不流入長春,使守軍得不到長市外圍的供應。同時,應用炮火及高射武器控制空域,使國民黨軍飛機不敢低飛投擲和著陸,以此限制其空運。”長春周圍二十五公里以內被劃為封鎖區,“除軍事必須外,應禁止人員車馬自由通行”。“為反對長春守軍的人口疏散政策”,對從長春城內出來的市民“必須予以相攔”,“使守軍對城市人口不能大量和迅速地疏散,而達成減少其糧食之困難”。但特別規定,對出城市民不得“毆打和開槍”,“只宜採取勸阻的方法”。

林彪打的的是圍困戰,鄭洞國打的是搶糧戰。鄭洞國制定《戰時糧食管制辦法》,規定老百姓只准留3個月的糧食,其餘要全部上交。

一九四八年五月至十月間,被困於長春的普通市民處境悲慘。鄭洞國回憶說:“七月以來,市內已有餓殍出現,許多老百姓因糧食吃光或被軍隊搜光,只得靠吃樹葉、草根度日,結果因身體極度虛弱而病死、餓死的人愈來愈多。有的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下就死去了,屍首也無人安葬,後來街市上甚至出現了賣人肉的慘劇……大約在八月間,蔣介石在廬山上發來電令,讓我將長春城內居民向城外疏散,以減輕守軍壓力。於是我下令開放南向瀋陽、東向永吉兩條路口,放老百姓出市區。但老百姓到解放軍陣地前,要查明身份才能放行,致使大批拖家帶口的市民麇集在南郊和東郊兩軍陣地之間的空隙地帶,一時出不去,欲退又回不來,加上一些土匪趁機搶劫,弄得百姓慘狀百出,終日苦號之聲不絕,以後在這些地方餓死、病死的人無法計數……長春本是個美麗的城市,此時卻滿目瘡痍,屍橫遍地,成了一座活生生的人間地獄。”

根據“長春文史資料”一九八八年第二輯的調查:長春守軍為減輕城內糧食奇缺的壓力,採取了殘忍的“殺民養軍”和“逐民出城”政策。他們規定一個警察要趕走八人,一個保長要趕走八家,將市內饑民、乞丐和開釋之犯人,大批地驅趕出城外。

長春解放以後,新七軍軍部倉庫被打開,“裡面裝的有大米、白麵、罐頭、餅乾、白糖,還有很多桶豆油”。圍困期間,國民黨軍比百姓多圍困38天,但10萬部隊、警察憲兵特務、軍人眷屬、政府官員無一人餓死。

老百姓成了這場戰爭的最大犧牲品。


非常道畢延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應該是上甘嶺戰役。

林彪說過,上甘嶺是肉碾子。

倖存的老兵曾經說,如果把真實的上甘嶺還原成紀錄片,就沒人敢當兵了。

以著名的黃繼光所在的連隊為例。



當晚他們接到的命令,是收復597.9高地。

當時的作戰模式是,志願軍只能在夜晚進攻。因為美軍在白天的炮火和轟炸太猛烈,志願軍不要說進攻,就算活動也很困難,只能隱蔽。

而上甘嶺上的志願軍,連隱蔽都都很困難。所有地表陣地都被炮彈洗過好幾遍,山石被炸成小腿深的碎屑,只能隱藏在坑道內。

美韓軍會在白天,藉助炮火的掩護攻擊,奪回上甘嶺地表陣地。




而志願軍則務必在夜晚進攻,此時美軍的炮火要弱得多,因為炮兵看不清目標。我們必須在天亮前,儘量奪取全部的三個陣地。

如果奪不下來,第二天美軍發動進攻,進展就會很快,我們很難守得住。

然而,上甘嶺比較陡峭,任何軍隊進攻都是仰攻。

防禦一方居高臨下使用機槍火力配合手榴彈封鎖,進攻一方難度非常大。

以黃繼光的6連為例,當晚經過一夜激戰,100多人退到坑道的只有20多人,其中還有不少傷員,基本拼光了。

黃繼光本來不是6連的戰士,而是營部的通訊員,也就是送信的。



因為6連傷亡太大,幾乎沒有兵了,黃繼光才自告奮勇去炸碉堡,才有了後面的壯舉。

當時看到黃繼光壯舉的為營參謀長張廣生、連長萬福來、指導員馮玉慶、一起炸地堡的肖登良等。

然而,隨後幾天的作戰中,張廣生,馮玉慶犧牲,連長萬福來於30日重傷,肖登良當日就重傷。

也就是說,目擊者非死即傷。

可見當時戰鬥的激烈程度。


一個連一個連的上去,一個晚上就拼光了。

這就是上甘嶺


薩沙


我也認為是上甘嶺。

為什麼?

因為,上甘嶺是一邊倒的戰役,美軍主攻,志願軍主守,美軍的炮火佔絕對優勢,就是要用火力的絕對優勢打垮志願軍。然而,志願軍是什麼呢?就是我知道我要犧牲,也要堅決走進炮火覆蓋當中,人可以犧牲,陣地寸土不讓。

我看過一些回憶錄。

當時走上上甘嶺的志願軍到了陣地上,只有幾樣東西:第一,被炮彈炸碎的石頭粉末;第二,炮彈皮;第三,被炸碎的戰友屍體。然後就是爆炸,是燃燒的火和各種燃燒物的煙。

志願軍就是在這些混合物裡面,幾乎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挖出一個簡易的散兵坑來,接著戰鬥,直到這一批戰士也在炮火中傷亡殆盡,很多人的血肉同樣也留在這座陣地上,然後下一撥接著上。

就憑著這樣的戰鬥意志,令美國人走向了談判桌。如此堅韌的戰役,如此殘酷的作戰,如此不可動搖的戰鬥精神,也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形象,令世人肅然起敬。



真相很簡單


自從電影《絕命後衛師》上映後,很多人開始知道了長征中造成中央紅軍巨大損失的湘江之戰,但是,對這場戰役的過程和艱難程度瞭解得還不是特別清楚。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這場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浴血之戰。

戰前態勢

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開始了長征。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時,損失3700餘人;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時,損失9700人;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損失8600人。雖然沿途紅軍擴紅徵召了部分新兵,到達湘江邊上時紅軍的一、三、五、八、九軍團加上軍委縱隊也就剩七萬人左右。眼前,是國民黨佈置的最後一道封鎖線。



當時紅軍的態勢是,後面是中央軍周渾元部及粵軍的四個師;北面是湘軍何健部的四個師(缺一個旅)及四個補充團、三個保安團,湘軍後面還有中央軍薛嶽的五個師;南面是桂系白崇禧指揮的桂軍第七軍、第十五軍以及八個保安團。

當時中央軍的如意算盤是驅趕紅軍進入西南諸省,逼迫地方軍閥與紅軍血拼相互消耗,然後中央軍順勢追擊,這樣既剿滅了紅軍又平定了西南;當時桂系的態度是阻止紅軍進入廣西腹地,同時阻止中央軍進入廣西,而且,桂系在南京的臥底也將蔣的圖謀密報給了白崇禧。於是,白崇禧向蔣介石發報要撤出全州,防務交給湘軍何健,11月22日,蔣覆電同意,沒等到湘軍接防,當天夜裡白崇禧就將桂軍主力撤出全州、興安、灌陽,主力部署到興安以南一百公里的恭城。僅僅在全州留下兩個營,興安、灌陽各留一個團。而湘軍在接到蔣介石接防命令後也是一拖再拖,直到27日才進入全州縣城(距離紅軍渡湘江的界首渡口五十公里),但在進入全州後又停止南下。

從11月22日桂軍撤離到12月1日桂軍佔領湘江各渡口,長達9天時間在全州以南興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門戶大開。白崇禧在湘江戰役中對紅軍實行的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的策略,桂軍內部當時有兩種意見,一個是第四天開始出擊,預計能截留紅軍尾部較大部分;另一種意見是等到第五天再出擊,能截留少量掉隊紅軍。然而,此時的中央軍事上由王明派來的博古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把持,這兩個人一個是年輕的書生,一個是沒指揮過大兵團作戰又沒什麼天分只會紙上談兵的班排長水平的“軍事家”,結果是紅軍行動遲疑不決拖拖拉拉。

當時白崇禧和何健都判斷紅軍主力兩三天就能渡過湘江,湘軍的目的是將紅軍往廣西趕不讓進入湖南,而桂軍是想讓紅軍快點離開。但是紅軍行動的遲緩讓桂系以為紅軍是想滯留廣西,於是,27日後湘、桂兩軍都向紅軍發起了兇悍的進攻。



戰役經過

11月22日,紅一軍團派遣的偵察隊化妝進入全州,發現桂軍南撤。25日中午報告給紅一軍團部,軍團長林彪隨即向軍委發報請示。17時,軍委下達了《我野戰軍前出至全州、興安西北黃山地域的作戰部署》的命令,27日,一軍團佔領了全州以南、界首以北的寬約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28日凌晨,桂軍在湘江東岸的新圩向紅三軍團發起攻擊,湘江之戰打響。

覺山鋪(腳山鋪)狙擊戰

在湘江之戰中,紅軍有三次著名的狙擊戰。按照從北到南的順序是一軍團在湘江西岸的腳山鋪阻擊湘軍的戰鬥;紅三軍團在湘江西岸的界首和東岸的新圩阻擊桂軍的狙擊戰。



紅一軍團在長征出發時共有19880人,轄紅一、紅二和紅十五師。紅一紅二師的前身分別是秋收起義毛主席帶上井岡山和南昌起義朱德帶上井岡山的部隊,是紅四軍的老底子,絕對的紅軍第一主力。紅十五師也稱少共國際師,長征出發時有近7000人,大多是十幾歲的少年,戰鬥力弱,此時配屬紅五軍團作戰,未參加腳山鋪狙擊戰。由於一軍團從長征伊始就作為全軍的前衛,並未有時間擴招新兵,因此,投入狙擊戰的紅一紅二師當在一萬人左右。

紅四團(葉挺獨立團,紅軍第一主力)在佔領界首渡口後,將渡口交給三軍團四師,隨即趕赴腳山鋪增援。28日徬晚,一軍團與湘軍開始接戰,29日,湘軍出動16師、63師一個旅和4個補充團向紅一軍團的陣地發起進攻。湘軍的編制是一師三旅六個團,每個師有一萬二千人左右,而此時防守的紅軍只有紅二師的三個團和紅一師二團共四個團兵力。面對上有飛機轟炸掃射,下有大炮轟擊,兵力三倍於己的湘軍,紅一軍團打得英勇頑強,湘軍攻了一天未能攻下一個山頭。

腳山鋪狙擊戰地形圖



30日,湘軍又增派62師兩個旅、63師一個旅投入戰鬥,湘軍進攻兵力達到20個團五萬餘人。清晨,原來被留作後衛阻擊中央軍的紅一師主力在師長李聚奎政委賴傳珠率領下跑步趕到覺山(腳山)鋪,投入戰鬥。由於紅軍兵力不足,兇狠的湘軍採取穿插、迂迴戰術,逐步割裂紅軍陣地。戰鬥中,紅五團政委易蕩平帶領的兩個連防守的陣地遭湘軍圍攻,傷亡殆盡。易蕩平身負重傷,不願被俘開槍自殺。

紅四團防守的是陣線最中央位置,此時紅四團已經不足千人。團長耿飈正患打擺子身體虛弱,團政委楊成武在指揮戰鬥時大腿負傷。眼見四團漸漸不支,危急時刻,紅二師師長陳光衝到陣地前沿,指揮部隊且戰且退。一軍團退守第二道防線。

當天,林彪給軍委“三人團”發去了帶有命令口氣的電報,要求軍委縱隊加快速度渡過湘江。

12月1日,湘軍繼續猛攻,並把攻擊重點放在了紅一紅二師的結合部。結合部被突破後,甚至有一股湘軍鬼使神差地衝到一軍團指揮所附近,林彪、聶榮臻、左權等軍團首長差點被抓了俘虜。

中午時分,一軍團在林彪指揮下交替掩護,邊打邊撤,向西轉移。



這一仗是敵我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阻擊戰,一軍團損失在四千餘人,軍團政委聶榮臻負傷。由於紅一紅二師有堅強的戰鬥力,林彪及各級指揮員指揮得當,紅一軍團是各軍團中損失最小的。

湘江主要是從湘江西岸進攻,從全州南下的只有桂軍兩個保安團和少量正規軍,因此在12月1日前少共國際師並未遭遇較大戰鬥。12月1日,少共國際師師長彭紹輝政委肖華接軍團部命令,指揮部隊從大坪渡浮橋。師部和前鋒44團過江後遇到南下的湘軍,43、45團渡江西進的道路被截斷,於是彭紹輝命令東岸的兩團繞道南下改由界首渡江。但是界首渡口也於12月1日失守,於是此二團與紅五、紅八、紅九軍團都是從界首以北的鳳凰渡過的江,損失也是在那造成的。幸運的是這兩個團部分人員竟然奇蹟般地渡過了湘江。戰後清點人員紅十五師還有2700餘人。遵義會議後,紅十五師撤銷,人員編入紅一紅二師。



有一種說法是一軍團在得知43、45團未能過江後,派一支部隊冒險返回找到了這兩個團,趁天黑把他們帶過了湘江,不過這一說法無確切的史料。以前還有一種說法是董振堂曾經找到林彪,希望派出支部隊返回幫助接應一下紅三十四師,但是此時一軍團也已是傷亡慘重,無力派出部隊。

界首狙擊戰

紅四師接過紅四團界首防務後,在湘江架起了浮橋。界首處於興安縣城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是一座古圩。



紅十二團佈置在湘江東岸,紅十團在湘江西岸界首南面5公里的光華鋪佈防,紅十一團前出到界首西面的石門。彭德懷在距離渡口不到一百米的一個江邊祠堂設立了指揮部。

此時,在興安縣的是桂軍15軍43師的一個團(128團),在得知紅軍佔領界首後,為防止紅軍攻克興安威脅桂林,急忙從平樂調了一個師的兵力(45師133團、135團,43師127團)趕往興安。

29日晨,桂軍轟炸機炸燬了浮橋,當晚紅軍修復了浮橋。第二天又被敵機炸燬,朱德總司令親自指揮戰士們將浮橋再次修通。

29日晚,興安守軍127團趁天黑向界首發起進攻。桂軍迂迴繞過了在光華鋪南面佈防的紅十團三營,進到距離渡口2.5公里的地方與紅十團主力發生激戰,三營營長張震迅速帶部隊往回猛打,與十團主力夾擊桂軍,雙方在黑夜中發生激戰。混戰中桂軍兩次攻到彭德懷指揮所不足100米地方。

桂軍炮兵



清晨,桂軍突破十團防線,佔領渡口。此事非同小可,沈述清團長親自帶部隊反覆衝殺,戰鬥打得極其殘酷,終於重新奪回渡口,但是在衝擊時中犧牲。沈團長犧牲後,彭德懷令四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團長,隨後,紅十團將桂軍驅逐到光華鋪以南。

30日上午,軍委第一縱隊開始從界首渡過湘江,而此時桂軍增援的韋雲淞45師也趕到了興安,桂軍兵力達到了四個團。戰至30日中午,光華鋪失守。為了奪回光華鋪,杜中美急忙組織部隊反攻,在衝鋒時,杜中美犧牲,團政委楊勇負傷。

為奪回光華鋪,彭德懷急令紅四師的另外兩個團趕來增援紅十團。黃昏後,軍委第二縱隊開始過江。彭德懷指揮紅四師全部向光華鋪之敵發動反攻,經一夜激戰,雖未能奪回光華鋪,但是在渡口和光華鋪之間建立了第二道防線,保證了渡口安全。

就在彭總調兵的同時,桂軍一個團悄悄渡過湘江,沿湘江東岸向界首渡口推進。而此時軍委第二縱隊也剛剛趕到界首附近,如果讓桂軍這個團繼續北進,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彭德懷急令紅五師十三團迅速出擊,打擊東岸桂軍,保證渡口東岸安全。



12月1日凌晨1.30分,朱德向全軍下達了緊急作戰命令。根據命令,紅三軍團紅四師、紅五師主力集中在湘江西岸,掩護軍委縱隊安全,界首隻留一個營。

12月1日佛曉,從新圩撤下來的紅五師14、15團趕到界首與13團匯合,紅五師接替了紅四師紅十團的防務。清晨,紅四、紅五師在湘江西岸阻擊光華鋪之敵,剛剛趕到的紅六師(缺十八團)一面組織渡江一面阻擊湘江東岸的桂軍。

中午,在界首附近的中央紅軍主力大部過江,其他掩護部隊也奉命撤離,而紅四師卻未接到撤退命令,陷入孤軍奮戰的危險境地。於是紅四師政委黃克誠建議張宗遜組織部隊撤退,向西轉移。桂軍隨即佔領渡口。

紅軍渡湘江指揮部



紅三軍團在長征前約17800人,在界首狙擊戰中投入的是紅四師三個團,桂軍投入的是四個團,兵力並未比桂軍少多少。但是由於防守的戰線較長,從東到西一字排開,導致正面是我一個團(紅十團)面對桂軍三至四個團。後紅四師全部調入光華鋪一線方才穩定了局面。

新圩狙擊戰

在尾部(東部)新圩方向,紅三軍團有紅五、紅六師,兵力一萬人左右,面對的是桂軍44師的三個團(130、131、132)和45師的一個團(134),七軍24師的三個團主要是用來對付中央軍(曾經伏擊了中央軍,繳了中央軍一個連的械),並未參與攻擊,只是在三軍團撤退後參與了尾擊紅軍。因此在兵力上紅軍並未落於下風。

新圩戰場



但是由於逐次添兵,導致此處戰鬥紅軍始終處於以少打多的狀態。同時,由於是在尾部,桂軍出於儘快送走的心理,在新圩打的比較兇狠。

新圩在界首以東,距離界首渡口大概七十公里。紅三軍團先上了紅五師(百色起義的紅七軍)的十四、十五兩個團,從28號早上開始打到30號上午,傷亡慘重,師參謀長、14團團長、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犧牲,14團政委、15團團長、政委負重傷,營以下幹部大部犧牲。彭總不得不用紅六師十八團替換下紅五師。實際上,紅十八團還未到紅五師的陣地已經大部分失守。

當天,桂軍突破三軍團防線,紅十八團陷入敵後,被分割成一個個孤立的小塊,最後全團覆沒(基本上是被廣西的民團消滅了)。



桂軍突破後,44師和24師向在石塘附近的紅五師十三團、紅六師主力以及紅八、紅九軍團衝擊,給這些部隊造成第一次重大損失。

中央軍在被桂軍打了一下後就停止了前進,因而在湘江之戰中紅軍與中央軍幾乎沒發生太大的戰鬥。

據12月2日軍委的一份敵情通報提到:“十三、十四兩團,現僅有六百餘,十五團尚有四五百人”,扎西整編時紅五師縮編為紅十三團;紅六師除十八團覆滅外,16、17團在石塘、界首與桂軍的交戰中也受到較大損失。遵義會議後紅六師縮編為一個獨立團,扎西整編時被撤銷。三軍團的兩場狙擊戰與一軍團在腳山鋪的阻擊戰相比,林彪的指揮水平明顯較高。

紅三十四師

紅五軍團長征前有12800人,編有紅十三師、紅三十四師,作為全軍的後衛,五軍團一直承擔著與追擊的中央軍、粵軍、湘軍作戰的艱苦任務。由於軍委的失誤,紅三十四師被調去灌陽楓樹腳防守(事實上紅三十四師接到命令時楓樹腳已經失守)。結果,在桂北的山地中,紅三十四師不僅未能接替紅六師十八團的防守,反而陷入了孤軍奮戰的險惡境地。



12月1日,軍委兩次電令紅三十四師向西突圍,紅三十四師尊令執行。但是此時湘江所有渡口已經被湘軍和桂軍控制,向西渡湘江無異於鑽入敵重兵集團中。

12月3日,在前往鳳凰渡的途中,紅三十四師與桂軍遭遇,雖經英勇衝殺,始終無法突破桂軍陣地,無法打通前往鳳凰渡的通道。戰鬥中,三十四師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張凱、102團團長呂官印、政委蔡中犧牲。陳樹湘師長率部南撤,試圖從興安以南尋找西進道路,但是再次遭到桂軍層層阻擊,100團政委侯忠輝、101團團長蘇達清、政委彭竹峰先後犧牲。

12月4日,再次遭桂軍圍攻,衝出重圍後僅剩400餘人。

12月5日,紅三十四師餘部再次被包圍。陳樹湘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突出重圍,沿長征路向回走重返蘇區。負責掩護的一百餘人在100團團長韓偉帶領下堅決阻擊,大部犧牲,在子彈打光後,韓偉帶領剩下的十幾位紅軍跳了懸崖。有幾位跳下後被樹枝擋住,散入民間去找尋黨組織。韓偉在抗戰後回到部隊,五五年被授予中將,成為紅三十四師唯一倖存的一位團級幹部。



陳樹湘率剩下的一百多人於12月9日向東進入湖南。12月11日被湘軍民團伏擊,腹部中彈。餘部大部犧牲,少數戰士被留在蘇區的紅軍收容,在三年游擊戰爭中也基本都犧牲了。

陳樹湘重傷後被湖南道縣保安團俘獲,保安團得知抓住了紅軍師長,於是抬著陳樹湘往縣城請功。半道陳樹湘甦醒過來,用手伸進腹部傷口,將腸子扯斷,壯烈犧牲。保安團竟然殘忍地將頭砍下,懸掛在城門上示眾。



鳳凰嘴渡口

紅八軍團長征出發前有10922人,編有第21和第23師(工人師)。這個軍團新兵佔大多數,戰鬥力不強。

根據11月25日17時軍委下達的命令,紅八紅九軍團成為最靠南的一路縱隊,但是在湘桂邊界的三峰山遭到桂軍和民團阻擊,無法按照原定路線向西前進。

最下面的即為紅八、九軍團行軍路線



28日凌晨,接命令改道先向北再向西前進,這樣就比其他部隊多走了不少路。於是紅八軍團尾隨紅九軍團繼續前進。

30日凌晨,紅八軍團趕到灌陽縣水車地域,遇到紅三十四師。由三十四師轉來軍委電報,要求八軍團“火速前進,不惜代價,必爭24小時通過湘江”。此處距離湘江還有五十公里左右。

30日下午15時,紅十八團還在新圩阻擊桂軍,而桂軍一部已經繞過阻擊陣地穿插進來,截斷了紅八軍團的去路,雙方發生激烈交火。在紅五軍團十三師的掩護下,紅八軍團衝破封鎖繼續向湘江前進。紅十三師隨後在紅八軍團的北面向鳳凰嘴渡口前進。

此處為紅十三師及紅八軍團與桂軍戰鬥的地方



這時候,北上的桂軍部隊越來越多,對紅八、紅九軍團展開側擊。紅八軍團長周昆命紅二十三師負責掩護(二十一師幾乎全是新兵),其餘人員跑步向前。一路上,不時有小股桂軍滲透進來對紅八軍團進行襲擾,紅八軍團邊打邊走。桂軍追兵最近時距離軍團部僅數十米,連羅榮桓也掏出手槍參與戰鬥。

午夜時分,造謠四起。先是說背後有大批追兵捲了上來,繼而是說左翼也有大隊敵軍出現,給這隻新兵為主的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正在此時,剛好從側面趕來的桂軍發起襲擊,一時間槍炮聲大作。八軍團一下子全亂了,部隊失去控制。黑暗中有四處亂跑的,有亂開槍的,有開小差逃跑的,部隊可以說是潰不成軍。

12月1日午後,紅八軍團陸續趕到界首渡口。然而,此時浮橋已經炸燬,三軍團撤走,桂軍佔領了渡口。

紅八軍團不得已又沿湘江向北前往距離界首十二公里的鳳凰渡。等到達時,紅五軍團十三師、紅九軍團正在渡江,紅八軍團主動擔負起掩護任務。

鳳凰嘴渡口,少共國際師、紅十三師、紅九軍團、紅八軍團即是從此處渡過湘江



經過連續激戰,又累又餓,趕緊埋鍋造飯。飯還未吃完,桂軍又追了上來,又趕上敵軍飛機過來轟炸掃射,八軍團被打得一片混亂,僅少部分渡過湘江。

當晚,八軍團收容整理部隊,發現二十一師完全垮掉,八軍團僅剩戰鬥兵員六百多人,全軍團連挑夫等勤雜人員僅有1200人。博古見到周昆後,竟然要拔槍槍斃他,被朱老總攔下,隨後被主席帶走。

12月13日,中革軍委取消八軍團番號,餘部編入紅五軍團。

走在紅八軍團前面的紅九軍團也損失慘重,後來,九軍團一直執行假扮主力迷惑敵人的行動,故此九軍團番號得以保留。1936年朱老總從張國燾那要回九軍團轉隸紅二、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時,九軍團(紅32軍)人員不滿兩千。抗戰時編為359旅718團,後留守延安成為中央警衛團,1945年進軍東北,1949年番號是解放軍45軍135師。

衡寶戰役時,在丁盛的帶領下深入桂系腹地,引誘白崇禧調重兵妄圖圍殲,結果反被四野在外圍來個反包圍,一舉殲滅了桂系七軍、四十八軍主力,算是報了仇。

湘江戰役後期戰鬥

湘江之戰後,紅軍由出發時的86000人銳減到不足三萬人,特別是戰鬥部隊損失很大。具體在此戰損失多少一直沒有一個準確數據,估計在三萬八千左右,更有的估計損失在五萬人。

12月2日,桂軍組成追剿軍,一直到12月13日中央紅軍離開廣西,期間小戰鬥無數,大的戰鬥有兩起。

千家寺廟偷襲

12月5日,桂軍43師偷襲五軍團部所在地千家寺,紅五、紅八軍團倉促應戰,紅五軍團十三師的兩個團38團和39團被桂軍切斷,好在最後突圍成功歸隊,但是也遭受相當損失。丟失十三師軍旗,兵員損失兩千左右。

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五軍團被裹挾,到參加西路軍時,僅有三千餘人。

兩河口之戰

12月8、9兩日,為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潯江,三軍團四師與桂軍19師在馬堤河口激戰。

戰鬥打得非常艱苦。四師政委黃克誠回憶提及在激戰中,我一個排被包圍繳械,這也是他打了一輩子的仗唯一一次看到我軍一個整排集體被敵人繳械。

與此同時,三軍團派出兩個團急行軍趕到石村河口,於12月9日先敵到達,與桂軍24師隔河對峙。

據桂軍將領回憶,當時曾有建議趁紅軍在馬堤河口北邊兵力空虛之際佔領。由於這是一個南北向狹長的山谷,東西都是高山,24師在北面扎住口子,19師在南面兜住底,那麼不出幾日,三軍團就將不戰自滅。不過24師師長沒有采納,理由是擔心中央軍坐收漁人之利。直至紅軍主力通過後方才攻取,截取紅軍後續部隊四百餘人。

中央縱隊的行軍速度

紅軍長征時,編有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由於博古、李德不懂軍事,把撤退突圍當成了搬家,將蘇區的印刷機、碾米機等等設備都帶上走,甚至連蘇區頒發的結婚證存根也一併帶上,為此僱傭了五千名挑夫。同時,為了保衛龐大臃腫的軍委縱隊,一、九軍團在左,三、八軍團在右,五軍團在後,被稱為抬轎子。由於軍委縱隊行動遲緩,嚴重製約了紅軍原來引以為傲的機動性。

11月26日,軍委縱隊行軍8公里;

11月27日,軍委縱隊日行軍6公里;

28日,軍委縱隊走了26公里;

29日,軍委縱隊行軍32公里。

軍委縱隊之所以行軍速度突然提速,有兩個原因:

一是毛澤東及其他同志多次建議甩掉這些罈罈罐罐,輕裝上陣。但是,博古和李德從公上說是捨不得紅軍這些年積攢的家業,從私上就是時刻防止毛澤東重新執掌紅軍,所以對主席的建議置若罔聞。

主席是一位非常講究組織原則的人,既然中央沒同意,他就依然鼓勵戰士和挑夫們加快速度並保證不丟失一件行李。

第二個是那五千挑夫突然罷挑,要求紅軍付錢回贛南老家。博古沒了辦法,只得讓葉劍英給挑夫發錢,同時扔掉了一些笨重東西,但是剩下的一些就讓紅八軍團的戰士們挑。這樣軍委縱隊的行軍速度才得以加快。

過湘江時,剩下的那些行李也幾乎損失殆盡。



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的通道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的堅持,召開了政治局緊急會議。

在會上,李德依然堅持直接北上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毛主席則提出不能北上,應向西去貴州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黎平的建議。剛好軍委作戰科獲得了敵軍在北面佈置了四道封鎖線,組織了重兵等著紅軍往裡鑽的口袋陣的情報,面對實情,博古第一次不再對李德言聽計從,被迫提出提出表決。從此,毛主席開始了參與紅軍軍事路線的決策。

湘江之戰對於紅軍來說是一場慘敗,過湘江後的三萬多紅軍經過在廣西境內十來天的損失,到通道轉兵時只剩二萬餘人。此後,經一系列艱苦戰鬥,到翻越雪山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時只剩一萬五千人左右。草地分兵後,毛主席率中央及紅一、三軍團單獨北上到達陝北時還剩七千餘人。

湘江之戰的教訓是慘痛的,但是此戰一個最大的作用是為黨和紅軍最終選定了一位偉大的領袖。


我淡如菊


淞滬會戰的時候,國軍和日軍都是添油戰術,都是逐步增兵。最終,國軍投入兵力總數大約七十多萬人,日軍投入兵力二十多萬人,國軍傷亡大約三十萬人,日軍傷亡十萬人,這也是抗戰期間國軍與日軍作戰,戰損比最高的時期,達到了大約三比一的水平。也就是說,國軍每傷亡三個人,日軍就會傷亡一個人。

在淞滬會戰之後,國軍對日軍的戰損比最高時達到十五比一,哪怕是遠征軍的裝備比日軍好,戰損比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仍然在十比一左右。就日軍侵華戰爭整個過程來說,除了蘇軍參戰後關東軍被全殲之外,淞滬會戰也是同一個戰場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所以,淞滬會戰無論是對國軍,還是對日軍,都是一場絞肉機似的戰役。

國軍參戰之初,按照德國顧問的建議,始終堅持以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三十六師等幾個主力師為第一線作戰部隊,後續部隊到達戰場後並不以完整建制直接投入戰場,而是不斷補充到第一線作戰部隊的幾個師裡去,這樣可以充分發揮這幾個師在之前的戰鬥中積累下來的作戰經驗的優勢,減少傷亡。所以,到撤離時,這幾個師都經歷了五六次補充,八十八師孫元良部更是經歷了六次補充。

按照親歷了淞滬會戰的郭汝瑰的觀察,在淞滬會戰期間,當時國軍中第一流的部隊,投入戰場之後,每個師大約可以持續作戰一個星期,就會被打殘,失去戰鬥力。最慘的是桂系的六個師,因為進入戰場前,沒有實地勘察地形,也沒有充分了解敵情,就盲目發起集群式反攻,企圖扭轉戰場局勢,結果一敗塗地,只有兩天就被打殘,潰退下來了。

對中日雙方軍隊來說,淞滬會戰期間難以忍受的是地形幾乎沒有什麼可資利用的條件,上海本來就是一馬平川的地方,無險可守,只能憑藉河流之類的屏障對峙。除此之外,因為上海海拔低,又鄰海,所以地下水特別淺,挖戰壕挖到一米多,地下水就出來了,戰壕就會成為爛泥,完全無法進行有效的隱蔽,新兵比較聽話一點,幾乎是泡在水裡戰鬥。

國軍一開始還有一些戰機,所以日軍並未完全掌握制空權,但過了沒多久,日軍增援部隊趕到,就殲滅了國軍的戰機,完全掌握了控制權,接下來的戰鬥中充分發揮了制空權優勢。每天上午飯後,日軍升起繫留氣球對國軍陣地進行觀測,發現情況後,還是指引炮兵進行炮擊,所以國軍往往在前線陣地後面集結的時候,就會遭到日軍炮擊。

此外,日軍還利用制空權優勢,每天以三五架飛機編組,沿著滬寧線和國軍陣地來往巡迴偵查,發現國軍大部隊行軍,就會召喚戰機進行轟炸,或者來回往返掃射,對國軍造成極大傷亡,後方兵力到達南京一帶,無法利用鐵路線前運,傷病員白天也送不下去,甚至不敢生火做飯,只能利用晚上輸送兵力,傷病員,做飯。

所以,整個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從上到下,最感到困難的就是戰壕泥濘,日軍飛機肆虐,加之日軍重武器比國軍多,炮火完全壓制了國軍炮兵,國軍炮兵基本上無法在前線支援作戰,炮兵陣地只能在遠離前線的地方,而且還經常被日軍飛機偵查發現之後就遭到轟炸,損失慘重。除了技術裝備和制空權的問題之外,國軍雖然一開始多數是老兵,但設計技術普遍低劣,遠不如日軍,所以彈藥浪費嚴重。

到淮海戰役結束後,國軍不僅中央軍基本上普遍被打殘,失去了戰鬥力,最後撤退的時候又是以潰退的形式撤離戰場,所以原計劃在第二線陣地繼續抵抗,也沒有能夠組織起來,只好由後面上來的川軍等部隊,在嘉興等地組織防禦,遲滯日軍進攻,一面在南京附近收容部隊,組織防禦。所以,到南京保衛戰的時候,國軍大多數都殘破不全,建制紊亂,已經基本上沒有能力對日軍進行有效抵禦了。


蕭武


說一個抗日戰爭中的艱難而殘忍的戰役:騰衝戰役。

1944年起,戰略上法西斯軸心國敗相已露,剩下只是時間問題。盟軍在全球逐漸轉入反攻趨勢。歐洲的諾曼底登陸在6月份發起,而中國遠征軍在5月份就發起了對日軍的反攻。

騰衝作為滇緬公路北部分支“史迪威公路”的要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集團軍轄第53軍、第54軍,共5個師——預備第2師、198師、36師、116師、130師)實施騰衝反攻戰,全軍於5月11日黃昏後強渡怒江成功;次晨開始仰攻高黎貢山,敵56師團148聯隊主力146聯隊一部憑險死守,我軍猛烈攻擊;經9日血戰,日軍潰退,我軍攻佔高黎貢山頂之南、北齋公房,又經十餘日的激烈戰鬥,進至騰北馬面關、界頭、瓦甸、江苴附近。日軍深知喪失高黎貢山及橋頭、江宜等重要據點在戰略上的意義,急調113、114、146、炮56、搜56等5個聯隊各一部火速增援,猛烈反撲。

(高黎貢山上的滇緬公路一段)

然我遠征軍將士士氣高昂,銳不可擋,奮勇衝殺,白刃格鬥,經22日血戰,終殲敵半數,繼而乘勝攻下騰衝北面日寇中心據點橋頭、江苴,並沿龍川江南下,一部掃清固東以北至片馬的殘敵,另一部掃清龍川江兩岸殘敵,形成迫近騰衝城、合圍騰衝城之勢。

此時,所有由北而南潰逃的日寇與騰衝守城日軍合編為一個混成聯隊,由148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指揮,死守來鳳山及騰衝城。  

騰衝城是滇西最堅固的城池,兼有來鳳山作為屏障,兩地互為依託。日軍經過兩年多的經營,在兩地築有堅固工事及堡壘群,準備了充足的糧彈,奉命死守至10月底以待援軍到來。  

我軍決定先攻佔來鳳山,最後圍殲騰城守敵。

7月26日午時,我軍在盟軍空軍的掩護下,以優勢兵力向來鳳山5個堡壘群同時猛攻,官兵奮勇,血戰3日,付出重大犧牲攻佔來鳳山,旋即掃清南城外之敵,對騰衝城形成四面包圍之勢。最後圍住的孤城騰衝城牆全系巨石,高而且厚,城牆上堡壘環列,城牆四角更有大型堡壘側防。8月2日我軍先以雲梯登城,但犧牲慘重,無法立足,繼又利用空軍從天空轟炸,將城牆炸塌十餘處,從缺口強行登城,經12日激戰,始將城牆上的堡壘群逐次摧毀。

8月14日,我軍以4個整師兵力從南城牆,突進市區,展開激烈巷戰。由於騰衝城內街巷稠密,房屋相連,頑敵利用民房家家設防、巷巷築堡,戰鬥異常慘烈,每前進一尺,都要付出慘烈的代價,正如20集團軍會戰概要所言“攻城戰役,尺寸必爭,處處激戰,我敵肉搏,山川震眩,聲動江河,勢如雷電,屍填街巷,血滿城垣”,由於犧牲慘重,又將防敵增援的130師投入攻城戰役,經42天的“焦土”之戰,將守敵全殲,於1944年9月14日光復騰城,淪陷了兩年零四個月又四天的騰衝,重新回到了騰衝人手中。(騰衝巷戰)  

從1944年5月11日遠征軍20集團軍強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騰衝城,歷時127天,所歷大小戰役40餘次,共俘獲敵軍官4員,士兵60餘名。斃敵聯隊長少將指揮官以下軍官100餘員,士兵6000餘名。虜獲野山炮7門,步兵炮6門,迫擊炮10門,重機槍19挺,輕機槍47挺,步騎槍1000餘支,汽車20餘輛,有線和無線電機25部並其他軍用品若干。

我遠征軍亦傷亡軍官1234員,士兵17075名,可見騰衝戰役之艱苦與慘烈,可見遠征軍將士拼死犧牲的愛國精神。  

中國戰場、騰衝戰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一個部分。  

騰衝戰役中,盟軍從地面到空中都加入了這場戰鬥,在中國遠征軍部隊中有一個美軍參謀團,參與戰役策劃;在空中,有以陳納德為首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後為美國空軍第14航空隊)參與騰衝戰役。 

(飛虎隊)

從1943年8月17日盟軍空軍第一次轟炸騰衝城內日軍,到1944年9月11日的390天內,盟軍空軍共出動約20多次,共300多架飛機,先後在高黎貢山、來鳳山、騰衝城內外對日軍進行轟炸。1944年的8月22日,盟軍空軍出動60架分5批轟炸掃射騰衝城西北角的日軍堡壘群,為地面部隊攻克城西北及拐角樓創造了有利條件。在9月10日的空戰中又擊落日機4架。  

在整個騰衝戰役中,盟軍空軍出擊的重點目標是日軍設防最堅固的來鳳山及騰衝城,這些出擊減少了遠征軍地面部隊的傷亡,摧毀了日軍的大部分堡壘;殺傷了相當數量的敵軍,為戰役的最後勝利爭取了時間及機遇。  

騰衝百姓在戰前修了一座機場,戰爭中又修了5座臨時機場和空投場供盟軍空軍使用。遠征軍大舉反攻期間,盟軍的空運異常繁忙;日夜飛行,將大批彈藥、糧食等軍需品運抵騰衝,支援地面作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軍民搶修滇緬公路) 

騰衝戰役中,由於日軍的炮火攻擊,天氣因素、迷航等原因,部份盟軍戰機和運輸機失事墜落,飛行員有的壯烈犧牲,也有的被老百姓及時救援,幫他們治病療傷尋找部隊,給予了親切的善待,令他們終生難忘。中美兩國人民將永遠記取並珍惜這份在反法西斯的共同戰鬥中凝成的深情厚誼。

不忘先烈,紀念英雄!

正值國慶70週年之際,祝願祖國永遠強盛,祖國萬歲!!


凌煙閣論史


歷史上最艱難的戰役與最偉大的戰役當屬以8萬對80萬的“淝水之戰”,而且如果不是這場戰役的勝利,我們漢族也將不復存在,今天的世界民族之林也將不會有我們漢人。


淝水之戰是發生於公元383年的東晉時期,前秦與東晉之間的一場戰爭,最終東晉以8萬北府兵大敗前秦80萬大軍的一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公元383年,以前秦為首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向東晉發動了進攻,以80萬大軍的壓倒性優勢,誓要消滅東晉這一由我們漢人建立起來的政權。最終與東晉謝安所率領的8萬北府兵在淝水一帶(今安徽壽縣)形成對峙。


最終前秦被東晉大敗。此役過後東晉得以穩固,同時也有效遏制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侵擾。更重要的是淝水之戰成功保住了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這使得“五胡亂華”後能有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這是一場決定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場戰役,因為我們已經沒有退路,這場戰爭輸不起。加上當時前秦對漢族的態度不可謂不糟糕,如果敗了,於東晉、於漢人來說都是滅頂之災,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場關乎漢民族存亡的大戰,也是歷史上最艱難的一場大戰。


像素說


歷史上最艱難的戰役,我認為應該是紅軍長征途中所經歷的湘江戰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發起長征北上抗日的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遭到國民黨中央軍與地方上的湘軍、桂軍及部分粵軍的圍追堵截。

此時的中央紅軍自長征出發後,受到國民黨軍隊的三道封鎖線層層堵截,兵力已由初期的8萬餘人,下降到了不足6.4萬人,且步槍僅有3.5萬支,輕重機槍僅有750挺,輕炮更是隻有15門。

而他們此時面對的國民黨軍隊卻擁有著近三十萬總兵力,其中桂軍還在湘江沿岸修築有大量的防禦工事及碉堡一百四十餘座,並擁有大量飛機、重炮等相對先進的武器裝備,紅軍在國民黨軍隊面前,並不具有裝備及力量的優勢,反而處於絕對的劣勢。

湘江戰役,最終以紅軍突破國民黨組織的第四道封鎖線,跳出蔣介石對紅軍的包圍圈而告終。紅軍雖然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包圍,但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自1934年10月,紅軍離開蘇區開始長征以來,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封鎖線,紅軍損失極為巨大。如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共損失三千七百餘人;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損失九千七百餘人;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損失八千六百餘人;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最為慘烈的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直接就損失了三萬八千餘人,且這部分損失的更多是核心骨幹的作戰部隊。

如殿後的紅八軍完全損失,湘江東岸的紅三軍團18團和紅五軍團34師全軍覆沒。其餘各部編制在湘江戰役後都僅剩下不到一半人員,甚至有的部隊出現軍官多於士兵的情況。即使加上長征沿途擴紅徵召的新兵,紅軍在湘江戰役之後,也僅剩下不到3萬人,可以說是慘烈至極。

據說生平極少流淚的林彪就曾在當時望著滿上遍野的紅軍戰士屍體痛哭。而當時的紅軍總司令朱德則在下達給林彪和彭德懷的命令中寫道:“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這是為命運而戰”。

湘江戰役的慘勝,直接導致了遵義會議的召開,在四處碰壁絕境中的紅軍,召開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自此毛澤東正式成為中國紅軍的最高領導人,開始領導中國紅軍走向新的宏偉篇章。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千古艱難唯一城,一城當關萬夫莫開。有詩曰: 釣魚城關扼三江,井池連綿水鱗光。縱使敵人千百萬。折戟沉沙血濺傷。今天給大家說的就是三十年堅守抗蒙元,一炮轟死蒙哥的重慶合川釣魚山城。這個城關,三面環水,山城建於山頂,山勢聳立,千仞險壁。石牆高數丈。地勢險要,是四川重要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號稱上帝折鞭之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座城改變了世界和中國的歷史命運。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病逝。他的嫡長孫,勃兒只斤.蒙哥繼承蒙古帝國汗位。成為蒙古帝國第二個皇帝。蒙哥登基後,率領蒙古鐵騎,擊滅回回,消滅大理。吞併高麗。1253年,又遠征西亞,攻滅波斯盧危爾人。滅亡了木刺夷國。攻陷巴格達和敘利亞。軍威所向,莫敢不臣服。

1258年,志得意滿的蒙哥決心南下滅亡南宋,徹底滅亡南宋政權。親自御駕親征。兵分三路南下滅宋。蒙哥親率一路大軍從雲南攻入四川。一路所向匹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在蒙哥以為馬上攻佔全四川,可以順長江而下攻佔南宋時。他萬萬沒有想到,會因為一座城,給了他當頭棒喝,讓他折戟沉沙一命嗚呼了。

這個城就是釣魚城。蒙哥攻到這裡,被徹底阻擊住了狂野攻擊。蒙哥不信邪,堅持攻打數月。親自策馬督戰城下,被釣魚城上火炮一炮命中,重傷落馬。當夜傷重不治而駕崩於釣魚山。正因為蒙哥突然暴斃,連繼承人都沒有確立。消息傳到,正要攻打襄陽一線忽必烈處。忽必烈立馬撤退回蒙古,爭奪蒙古帝國汗位。蒙哥的死亡,造成蒙古帝國徹底分裂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內鬥數年。讓南宋又延遲了滅亡的時間。同時全世界也歡呼,上帝之鞭折斷,再也不會來征伐他們了。可以說釣魚城,改變了很多國家滅亡的命運。

後來釣魚城在南宋滅亡後,仍然堅持抗元,堅持守了三十年,後來只好投降!真的是名符其實千古鐵關,萬夫莫開!


紅紅火火講歷史


我認為歷史上最艱難最殘忍的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人類歷史上,最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2月結束歷經6個多月,蘇德雙方在這場戰役中共造成200萬人的傷亡。

整個戰役持續了190多天,規模之大造成傷亡人數無法完全的統計。而這一傷亡數字也只是士兵的傷亡,作為本土作戰的蘇聯普通市民的傷亡更是無法統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