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2019年2月24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英國著名女演員奧利維婭·科爾曼是憑藉電影《寵兒》獲得最佳女主角。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寵兒》是由希臘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執導,奧利維婭·科爾曼、艾瑪·斯通、蕾切爾·薇姿等主演的劇情片,2018年8月30日在意大利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該片以18世紀早期英格蘭最後一位女王安妮的統治時代為背景,講述了公爵夫人薩拉與女僕阿比蓋爾為得到安妮女王信任而上演的一場場勾心鬥角的故事。

從電影《寵兒》中英格蘭最後一位女王安妮故事,自然聯想到中國最後一個最有權勢的皇后慈禧太后。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寵兒》中英國安妮女王和中國的慈禧太后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又譯為安女王。斯圖亞特王朝的英國及愛爾蘭女王(1702年—1714年8月1日在位)。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身歷晚清道、鹹、同、光、宣五朝,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幾乎與一部晚清歷史相始終。

安妮女王和慈禧太后的年齡前後相差121年,那麼為什麼能將這兩位強勢女性放在一起對比。

首先兩位女性當時的國家歷史發展階段和背景是及其相似的,都是面對社會轉型的巨大挑戰。即英國和中國都處於封建王朝轉變成君主立憲資本主義的階段。

第二,兩位女性的個人生活經歷都很相似。1683年,安妮公主嫁與丹麥王子喬治,彼時才18歲。婚後的安妮與喬治非常恩愛,夫妻二人共育有17個子女,可惜個個都是“短命鬼”,沒有一人活到成年,這實在是安妮公主一生中最大的不幸。1702年安妮女王即位,1709年心愛的丈夫喬治的病故。安妮女王備受打擊,獨自一人堅持5年,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時年49歲。再看慈禧太后的個人生活也是是很不幸的: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些人生悲劇的苦澀,卻磨礪了兩位女性超人的權力意志。

第三,兩位女性在面臨權力的挑戰時,沒有退縮,堅毅地走向歷史的前臺,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的航向,這就是歷史的必然。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寵兒》通過安妮的私生活來展示她的政治操控能力。而中國有關慈禧太后的影片,都是直接描述她政治權術。

如何看待公德和私德,造成西方和中國對歷史人物不同的表現方法。大家知道傳統儒家思想和現代政治文明相融合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儒家講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就是歷史上儒家的主流不注重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公德和私德不加區分必須一致。而這恰恰是近代政治文明的起點,因為將公德與私德相區分,這是現代政治倫理的基礎。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也是我的外祖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楊友仁先生(1918年7月9日—2007年1月10日)的老師。

呂思勉先生提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將公德與私德相區分。如呂思勉先生對後梁太祖朱溫的評價: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點的,所以從前的史家,對他的批評,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會的情形複雜了,論人的標準,自亦隨之而複雜,政治和道德、倫理,豈能併為一談?篡弒,也是歷代英雄的公罪,豈能偏責一人?當大局阽危之際,只要能保護國家、抗禦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 當一個政治家要盡他為國為民的責任,而前代的皇室成為其障礙物時,豈能守小信而忘大義?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慈禧太后儘管不像武則天自己稱帝,因而其太后名分在皇權結構中的位置始終頗為尷尬。正是為了保持這個能夠專權的位置,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去世,慈禧太后發動三次政變三次垂簾聽政,主導了二次變革。她走過了一條爭權、貪權與攬權而通向權力巔峰的道路,把太后專權體制發揮到極致,實際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安妮女王統治英國十二年,在她任期期間,1707年,促進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實現兩個國家真正的合併,稱大不列顛王國,奠定了喬治三世時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和維多利亞女王時的大英帝國的基礎。正是在安妮的治下,實現輝格黨和託利黨的輪流執政,君主立憲政體才獲得快速發展,英國的議會選舉和政黨競爭才第一次真正具有重要意義。1702年安妮女王繼任同年就發動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並在1713年獲勝,為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和開展全球貿易處於領先地位,做出貢獻,為即將到來的英國工業革命準備了相應的條件。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

兩位女性的統治靠的是老辣的政治經驗與高超的政治手腕。

我們先看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就政治經驗來說,慈禧太后並不是天生的權謀者。辛酉政變的成功,激發了她的無限的權欲。在同治朝第一次垂簾聽政,使她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比如她在處理與恭親王奕訢的關係,以及重用漢族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方面,均能得心應手。她的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的去世,對她的打擊是致命的。本來她已歸政,但她的唯一的希望破滅,使她不可能再頤養天年。此後,她的全部精力均傾注於清王朝的統治權力,一再臨朝理政,欲罷不能。名義上在位30多年的光緒皇帝,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朝廷內外大臣如榮祿、奕劻、袁世凱、張之洞等,均無不俯首帖耳,甘心臣服。當然,這些都離不開她高超的政治手腕。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慈禧太后慣用的統治術,就是善於利用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凌駕於各派衝突之上,操縱其間,保持自己權勢,以此維持政局的穩定。

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變的成功,就是利用恭親王奕訢集團,剷除了肅順集團。第一次垂簾聽政時,慈禧太后比較倚重恭親王奕訢。位居議政王與首席軍機大臣的奕訢,起初並不把年輕的慈禧太后放在眼裡,遂有居功自傲而尾大不掉之勢。

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略施小計,便去掉了奕訢議政王的封號,使奕訢稍有收斂。但是,奕訢勢力對慈禧太后的統治始終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慈禧太后既要依靠和利用奕訢,又不能使奕訢集團勢力過分膨脹。

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又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慈禧突然發佈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的事件。因這一年是農曆甲申年,也稱甲申易樞。慈禧撤掉奕訢為首的全部軍機大臣,換成禮親王世鐸為首的新軍機處,並諭命新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與醇親王奕譞會同商辦。實際上是用奕譞集團取代了奕訢集團。

奕劻、奕譞、世鐸的行政能力遠不如奕訢,所以時人把這次中樞機構的大換班比喻為: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駑馬即笨馬,柴胡是比蘆葦價高的一味中藥,以諷刺這些新進王公的庸懦。新軍機處的組成人員,在識見、威望、能力和人品上,與原軍機處相比,相差甚遠。他們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新軍機處的特點是對太后惟命是從。所以,“甲申易樞”後,慈禧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實際標誌著她專權統治的確立。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在榮祿的支持下發動戊戌政變,第三次臨朝理政,榮祿一度成為其最寵信的大臣。榮祿去世後,慶親王奕劻繼而為首席軍機大臣,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相勾結,形成當朝一種顯赫勢力。與此同時,朝中還存在另外一種勢力,以深受慈禧太后寵信的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為首,以兩廣總督岑春煊為後援。

由於奕劻、袁世凱集團權傾朝野,慈禧太后本想借助瞿鴻禨、岑春煊勢力予以打擊。結果出人意料,由於瞿鴻禨弄巧成拙,反而使奕劻、袁世凱先發制人地反戈一擊,致使瞿鴻禨和岑春煊橫遭罷斥和放逐。奕、袁集團因此而權勢至於鼎盛,這讓垂暮之年的慈禧太后深以為患。

為此,慈禧太后採取了一系列抑制奕、袁集團勢力再度膨脹的措施。首先,調醇親王載灃入軍機處,以分奕劻之權。其次,去掉袁世凱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之職,調袁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實為名升暗降之法。再次,又調張之洞入軍機處,對袁加以牽制。慈禧太后煞費苦心,基本上維持了光緒末年政局的穩定。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寵兒》海報

我們來看安妮女王是如何施展她的政治才能。電影《寵兒》,形式上是三個女人的宮鬥戲,實際是將安妮女皇執政時期的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決策過程,展示給公眾。影片完美地再現了女皇高超的政治手腕,審時度勢處理各種複雜的事件,體現了政治人物駕馭社會、人物的能力。

安妮女王拖著病痛的身體和抑鬱狂燥的心理狀態,卻能在國家事務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安妮女王始終保持著清醒,身段極像章魚,外部環境不好,就能龜縮到縫隙裡活著,以貧弱示人。環境逆轉,馬上露出獠牙,把螃蟹吃個乾乾淨淨。或許,我們可以認為,正是因為她的病體,她的痛苦,所以她巧妙的利用了身邊的人和資源,為自己解決痛苦,在紛爭中擾亂別人的視線,而自己始終清醒,審時度勢,做出了一個個相當理性的判斷。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寵兒》中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是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的詹姆斯三世與安妮海德王后之女,亦是之後繼位的威廉三世國王的小姨子。安妮在18歲的時候嫁給丹麥王子喬治,於1702年在大不列顛宣誓即位,

安妮女王最大的貢獻是實現英格蘭和蘇格蘭這兩個國家的真正聯合。英國光榮革命之後,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繼承曾經出現再度分化的可能。安妮女王看到蘇格蘭的經濟面臨崩潰,及時採取積極援助的政策,為雙方的合併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707年君主立憲制下的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達成協議,兩個國家的議會正式合併,兩個國家去除獨立稱號,改稱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兩國公民享有共同國籍,商貿自由流通。實現了兩個國家的真正聯合,成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使蘇格蘭的貨幣單位與英國的相等,以前它僅為英國的1/12。在聯合法案通過後,安妮女王的稱號為“安妮殿下,蒙上帝之恩典,大不列顛王國和法蘭西及愛爾蘭女王,信仰的守護者。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上海北京西路700--782號英國安妮女王風格建築

安妮在位期間議會選舉和政黨競爭才第一次真正具有重要意義。她先支持一個聯合政府,繼而支持一個溫和的輝格黨政府,繼而勉強接受一個清一色的輝格黨政府,最後批准一個媾和的託利黨政府。

由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許多輝格黨人企圖向女王施加壓力謀取更多政治權利。後被女王打壓,1710年之後因此解僱了許多輝格黨議員。這一史實也在電影中被還原,女王和莎拉·丘吉爾的感情由此走入分岔路口,進而走向決裂。

在位期間,她還頒佈了一項法案《安妮女王版權法令》,這是近代史上世界第一部保護知識產權的法令,確認了對原創知識產權的保護。之後各國對知識產權的立法都從中受益良多。

她理解並順應大多數臣民的感情。安妮的確可以說是一位問心無愧的女王——儘管有個人偏見。她是英格蘭教會的堅強支柱,她用自己的私房錢來建立對貧窮教士的賜贈基金。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寵兒》中安妮女王

對外關係上,採取進攻和談判雙重策略,為英國謀取最大的國際利益。安妮女王繼任同年就發動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也即電影中由馬爾博羅公爵(John Churchill)擔任軍事領導的,並因此引起輝格黨與託利黨紛爭不斷的一場戰事。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英國在局面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安妮女王果斷喊停,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

關鍵性的戰果是獲取西班牙殖民帝國的三十年黑奴貿易壟斷權,得到了直布羅陀海峽和大片北美殖民地,讓英國的海軍可以伸入美洲加勒比海與地中海,獲取制海權與商貿權。控制了地中海到大西洋的貿易。可以說,在海上英國人取得了優勢。為日後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礎。

安妮女王的決斷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的俄國已經開始發力崛起,一個保持實力的法國,是遏制俄國的最好屏障,而一個分裂和勢均力敵的歐洲,才是對英國當時最有利的選擇。利用戰爭,英國打擊了法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徹底打擊了西班牙殖民強國地位,也間接削弱了另一個潛在商貿競爭對手荷蘭(戰爭時與英國同盟),英國在海洋與商貿上已經佔據主導,從而走上海上殖民強國之路,為大英帝國成為近代全球霸主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無嗣。英國議會為了防止天主教教徒繼位,選出詹姆斯二世之祖父詹姆斯一世的外孫女索菲亞的兒子漢諾威選帝侯路德維希繼位,稱喬治一世。英國的漢諾威王朝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此時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因此以技術革新為目標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這與安妮女王在位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裡的Sarah與歷史上的Sarah

我們從安妮女王和馬爾博羅公爵夫人的關係演變,隱約能夠看到慈禧和恭親王關係的演變。

馬爾博羅公爵夫人,莎拉·丘吉爾 (英語: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婚前名為莎拉·詹寧斯;1660年6月5日 – 1744年10月18日)憑藉與英國女王安妮的親密友誼,她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以及戴安娜王妃都是她的後裔。

安妮還是公主時與莎拉的友誼就廣為人知,當安妮成為女王后,當時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把注意力轉向莎拉,希望藉助她來影響安妮。

莎拉是一位意志堅定的女性,也是輝格黨的主要領導人和推手。每當她在政治,宮廷或教會任命中不同意女王的想法時,都會與女王關係緊張,使她成為既是安妮的強大盟友,也是安妮潛在的危險敵人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馬爾博羅公爵在國外指揮軍隊,莎拉則暗中向公爵傳遞關於宮廷裡反對他的陰謀,公爵隨即告知莎拉一些政治建議,由莎拉向女王傳達這些建議。

由於兩人對如何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存在巨大的差異,莎拉是從輝格黨的利益出發,一心主戰。而安妮女王從全局思考,國家利益至上。

1711年安妮女王擺脫私人情感的影響,與馬爾博羅公爵夫人徹底決裂,莎拉和她的丈夫馬爾博羅公爵被逐出宮廷。但在安妮去世後,莎拉在漢諾威王朝的統治下重新掌權並報復了政敵。

安妮女王處理莎拉及輝格黨的政治手法,與慈禧太后處理恭親王奕訢集團,完全一致。我們可以從兩人對政治盟友的處理手法,看到相同的政治權力邏輯。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我們再看慈禧太后主導謀劃的變革。慈禧一生中領導過兩次變革,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質層面上的變革,後者是體制層面上的變革。當甲午戰爭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讓慈禧太后徹底清醒,必須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於是清末新政開始啟動。

清末新政慈禧太后採用了適合生產力的君主立憲制。列出了一個為期9年的時間表,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循序漸進,十年內,中國將成為日本、英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國家,國君只是國家的象徵,立法權在國會,行政權在內閣,司法權在各級法院,民主憲政的曙光再次降臨中國。

因此,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模式,在慈禧太后制定的清末新政將逐漸被消滅了,也就是說,清朝的晚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王朝社會了。通常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實則那推翻的只是清王朝的最後軀殼。

因為清朝末期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王朝的定義,慈禧太后已經為中國從封建王朝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從古代走向現代,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廢除科舉而興辦學堂,派人出國留學,興辦洋務,開創了社會的新局面,啟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這個重大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其實,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都不過是慈禧太后清末新政的延續。

清末新政時間表公佈後的當年,她便溘然長逝,最高權威驟失,清廷群龍無首,各省督撫擁兵自重,行憲時間表停擺了,也許今天的中國,很有可能不是如今的政治體制。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慈禧太后的統治,儘管有很好的政治變革理想,但主要靠的是政治經驗與政治手腕,是一種典型的“老人政治”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實際最高統治者沒有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名分,靠個人的威望與影響力控制權力,在幕後操縱國家政權,可以維穩而難以開新,其實質是一種隱性專制政治,必然成為民主政治的絆腳石。

這種老人經驗政治模式,明顯地表現出保守而缺乏遠見的特徵,最大的表現,就是洋務運動在先,清末新政在後,完全顛倒了改革的次序,顯然這與政治近代化潮流背道而馳。

同時,變革建立在個人權威的基礎上,與變革建立在穩定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英國和中國變革的最大差別。

安妮女王去世後,穩定的政治制度確保了英國能夠穩步進展。而慈禧太后去世後,清末預備立憲舉步維艱可為明證,清政府也因此付出了遭受滅頂之災的慘痛代價。

這就是安妮女王和慈禧太后可以比較的重要原因。

電影《寵兒》,站在權力巔峰的女王,安妮Vs慈禧,眼前唯有虛無

電影《寵兒》導演蘭斯莫斯指導拍攝現場

電影的名字叫《寵兒》,the favourite。那麼,誰是電影裡的寵兒呢?

你看,安妮女王住在奢華寬敞的宮殿,卻是最悲慘的孤兒。她嚮往愛,卻不斷被愛拋棄。沒有親人,沒有愛人,幸福只是不斷破滅的泡沫。她並不珍視權力,但她最終發現,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那點被人覬覦的權力,真是可憐又可悲。

生存的孤獨空虛使得權力這顆春藥也變成了毒藥,讓每個人都在飲鴆止渴。這種怪誕脆弱的悲劇感,使得一場宮斗的鬧劇變得疏離荒謬,毫無意義。

個體反抗的無力,生命存在的荒謬,是導演蘭斯莫斯在結尾留下的個性符號。

誰是寵兒?無人可以應答!

就像慈禧太后去世,中國這位第一女人長達近五十年的鐵腕統治結束了。然而,關於她的故事沒有結束,人們往往會記得慈禧太后奢侈的生活,卻忘記了她的政治革新和嘗試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