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斷崖式”下滑?樓市崩盤?剛需的你相信這些言論嗎?

受到新冠疫情的強烈衝擊,自一月下旬起,各地房地產市場銷售出現“斷崖式”下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有21個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23個環比下降,另外持平的則有26個城市。資料顯示,這自是2016年1月以來,新房價格指數環比下降城市數量最多的一個月,也是2015年10月後,首次出現新房價格指數下降城市數量多於上漲數量的情況。疫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在數據上體現的異常明顯。

自從住房商品化的那天起,房價就成了老百姓茶餘飯後的日常話題。逢年過節親友團聚,“買房了嗎”出現的頻率已經和“最近好麼”一樣了。二十多年來,房價一路走高,讓一部分人通過房子“富”了起來,也讓一部分人的安居夢變得遙不可及。因此,“房價跌了”和“樓市崩了”成了一小撮思想極端人士的日常期待,也成了部分靠吸引眼球過活的自媒體月更、季更、年更的主題。


房價“斷崖式”下滑?樓市崩盤?剛需的你相信這些言論嗎?


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二月份不少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都出現了“零成交”的情況;元旦以來,短短兩多月的時間,已有超過百家中小型房企申請破產,並且這一比例還在上升;再加上個別頭部房企,為促銷加大買房優惠力度。一時間,房價要大跌,樓市要崩盤的言論甚囂塵上。

但事實上,疫情對各行各業的衝擊都是暫時的,房地產市場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十七年前的非典時期已經得到驗證。

自疫情爆發的一月中下旬起,受到全民宅家、公共場所必須停業的影響,絕大多數房企關閉了線下銷售門店,這一情況幾乎一直延續到了二月底。儘管大多數房企開通了網上購房通道,但效果有限。因此,銷售近乎停滯、資金流下滑、債務集中到期等問題才會接踵而來。為穩定市場各地政府緊急出臺的各種扶持政策,起到了為企業紓困解壓的作用。並且隨著抗疫局勢的轉好,售樓處有條件開放、工地開始逐漸復工,銷售量已經開始出現穩步回升的局面。

從需求端來說,疫情只是把近一段時間內的購房需求壓制了下來,但這部分需求並沒有消失,隨著疫情的結束,會逐步的釋放出來。再加上因為疫情的突然爆發,讓原本沒有購房/換房需求的人,發現了目前居住環境中的問題,從而產生了購房/換房的想法,這部分需求也是會在疫情結束後慢慢顯現出來。所以從短期看,樓市崩盤基本是無稽之談。

而從中長期來看,樓市崩盤發生概率也是非常之低。

首先,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在繼續,按照發達國家普遍超過75%的城鎮化率來看,中國大陸還有將近15%的發展空間。簡單換算一下,相當於中國大陸還有超過2億的人口要“進城”,這些可以看做是潛在的“剛需”購房需求。

其次,中國經濟還處在中高速的增長階段,老百姓的收入還會繼續增加,相應的,對於生活品質和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會相應上升。改善型購房者的比例,在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中,或許將趕超剛需型購房人群。

第三,房地產調控長期積累的制度優勢也將對穩定樓市提供重要保障。在房住不炒的總體定位下,中央改變了過去“一刀切”的調控模式,採用“因城施策”的調控方針,讓各地區根據自身情況調解政策的“鬆緊”。近年來,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不斷趨於成熟,總體處於穩定的運行狀態。

既然樓市崩潰不存在,那麼房價大跌發生的可能也就比較低。

不管是崩潰還是大跌,受影響更大的還是初次買房的“剛需”一族。不少第一次買房前,喜歡聽朋友的經驗或專家的看法,殊不知這樣反而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錯過出手的時機。多瞭解一些政策和市場走勢,多看一些樓市圈的數據,比聽一些“不靠譜”的專家文章更有用。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的房企為了儘快回籠資金,採取了“以價換量”的銷售政策,優惠力度遠超往年同期。不過購房者也不要被滿屏的“優惠”“低價”衝昏了頭腦,下單之前要了解清楚:房屋室內/公攤面積有沒有變化;交付的標準(毛坯還是精裝)是否改變;最重要的一點是,優惠前的單價是不是提高了。買房不是買白菜,三思而動還是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