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楊西|撰文

時令已近春分,再過些日子便是賞牡丹、畫牡丹的最佳時期。“牡丹自古出洛陽”,賞牡丹應以洛陽為最好去處;說到畫牡丹,我認為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當屬畫壇一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1889年生於北京,原名於魁照,字仰樞,別署非闇,號閒人、老非,原籍山東蓬萊,為中國著名工筆花鳥畫家,尤其擅長畫工筆牡丹,骨力堅實、色彩明麗,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家,田世光、俞致貞等名家直接出其門下。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

中國畫牡丹的歷史由來已久,據畫史記載,唐朝有邊鸞、於錫、梁廣,五代有黃筌、徐熙,宋朝有趙昌、趙佶、崔白,元朝有錢選、王淵、趙孟頫,明朝有徐渭、陳道復、唐寅、文徵明,清朝有惲南田、華喦、沈詮、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到了現代畫牡丹的高手更是層出不窮,如齊白石、王個移、陳師曾、陸抑非、張大壯、於非闇、王雪濤、陳之佛、俞致貞、劉力上、田世光等。

牡丹屬毛茛科落葉灌木,每年穀雨時開花,品種繁多、花朵碩大,爭奇鬥豔;顏色有紅、桔、黃、綠、紫、藍、黑、白,花分單瓣和重瓣。於非闇畫牡丹主要以寫生為主,對公園裡的牡丹,他一邊仔細地觀察牡丹風晴雨露的自然習性,一邊心摹手寫,將牡丹的丰姿形態收入胸中。下面這幅牡丹圖就是他根據北京浮碧亭前的寫生稿而進行創作的,畫上牡丹干如虯龍蜿蜒而上,枝挺葉茂、花朵豔麗,一俯、一仰、一側、一朵半開、一個花蕾丰姿綽約;兩朵小花和兩隻錦雞在牡丹花下,平添了畫中富貴雅逸之氣,十分喜人。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牡丹錦雞圖》

在畫法上,他採用宋代院體縝密細緻的手法,以淡墨對葉片和花頭進行分染打底,先畫花頭後畫葉片。經過“三礬九染”,待色足後,便以花青染葉片,染時兼顧葉的前後層次及叢與叢的關係,葉片的反面以淡石綠罩染;葉片染完再以洋紅分染花頭,染一遍罩一次礬水,一般反覆四次,花頭方能染得紫紅豔麗、雍容華貴。

牡丹的老幹,他以濃墨勾出乾的形態結構,皴擦出乾的滄桑,皴擦時結合乾的結構,該重的重,該淡的淡,然後以赭石罩染,反覆多次,直到老幹狀如虯龍的勢態表現出來為止。牡丹花下的錦雞和小花,他也進行了精心的刻畫,為畫中富貴雅逸增彩添色,最後在畫的左上角以他金鉤鐵劃的“瘦金書”題字落款,蓋上名章、閒章,一幅牡丹圖便創作完成了。

整幅作品構圖均衡飽滿、造型準確生動,筆墨嚴謹老辣、設色典雅豔麗,令人愛不釋手,拍案叫絕!

牡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觀賞歷史,如果按其以詩的形式出現在《詩經》中算起,已有3000多年。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都喜愛以詩、畫的形式讚賞它,

“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先開紫牡丹。”、“濃豔初開小藥欄,人人惆悵出長安。”、“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這些都是古代詩人讚賞牡丹的千古名句。據《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揚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從這則記載中可以看出,北齊的揚子華就已經將牡丹畫得很好了,只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傳下來,我們無從欣賞其藝術的風采,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五代 徐熙《玉堂富貴圖》

從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我們只看到一些唐宋時期的作品,例如這幅《玉堂富貴圖》,是五代時期徐熙的作品,縱112.5釐米,橫38.3釐米,圖中牡丹、玉蘭、海棠、杜鵑佈滿整個畫面;他以濃淡墨勾出對象的形體,然後隨類賦彩,湖石下一隻野禽也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徐熙畫法向來清淡野逸,像《玉堂富貴圖》這樣色彩富麗堂皇、花繁葉茂、構圖飽滿的作品,實屬罕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寫道:“多狀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今傳世鳧雁鷺鷥、蒲藻蝦魚、叢豔折枝、園蔬藥苗之類是也。”這段文字便是對徐熙繪畫風格的一個簡要的描述。

牡丹的名貴品種很多,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記載了24個牡丹品種,洛陽紅、姚黃、趙粉、豆綠、魏紫、二喬等。下面這幅作品便是於非闇畫的“二喬”,他在畫的左上角寫道:“牡丹有曰二喬者,同幹異花,即宣和所稱勝雲紅疉羅紅也。”畫面上一枝二喬從右面斜穿入畫,花頭碩大、葉片青翠,一朵盛開、一朵含苞,一粉一紫相映成趣。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二喬》

在畫法上,他先以濃墨勾出枝葉的形狀,以淡墨勾出花頭和花蕾;然後用淡墨對葉片進行分染,層層疊加,暗部色重,受光面色輕;待葉片的體積感都出來後,再用紫色分染花頭和花蕾,盛開的花朵染色較輕,花蕾染色較重,這樣有利於表現二喬的自然屬性,仍然是染一次罩一次礬水,將色固定以防底色浮起;

一般經過四次打底,便可進行提粉,提粉完畢,花朵和花蕾也就畫完了。這時他便將精力轉到葉片的渲染上來,經過墨色打底的葉片他以淡草綠罩染,依次加深意足為止;反面葉在草綠的基礎上略染些石綠,以增加反面葉的質感,在花萼處他以胭脂略為渲染以表現花萼的豔嫩;題字鈐印,整幅作品也就完成了。看上去葉片蒼翠臨風,花朵嬌豔欲滴,的確是一種藝術的享受,陶冶著觀者的心靈。

於非闇早年隨王潤暄學畫,1912年進入北京師範學校學習,後任教於私立華北大學美術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及故宮古物陳列所,1949年以後任中央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於非闇的一生主攻花鳥畫,初學陳洪綬,後重點研究宋、元諸家,如趙佶、趙昌、黃筌、崔白。其作品造型準確、線條堅挺、設色典雅,富有極強的裝飾性。一生著有《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中國畫顏色的研究》、《都門養鴿記》、《都門藝菊記》、《於非闇工筆花鳥畫選》等著作,在畫界影響深遠。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牡丹雙鴿圖》

上面這幅《牡丹雙鴿圖》是他畫牡丹的精品力作,畫面上一共畫了十七朵牡丹花,十四朵盛開,三個花蕾含苞待放,老幹虯勁、枝繁葉茂。畫面上所畫均為牡丹名貴品種,有趙粉、二喬、嬌容三變、青龍臥墨池,一對和平鴿在牡丹花下,整幅作品春意盎然,給人一種富貴吉祥、和平安寧的享受。

於非闇的一生創作了大量以牡丹為描寫對象的作品,如《牡丹錦雞圖》、《白牡丹》、《大富貴益壽考》、《牡丹蛺蝶圖》、《富貴白頭》、《國色天香》等,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縱觀於非闇的作品,為何其筆下的牡丹能做到嬌豔欲滴、華貴典雅,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一、源於我國對牡丹培育的悠久歷史

在《神農本草經》中有一則這樣的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由此可見,對於牡丹最早人們是把它作為一味中草藥來對待。牡丹作為觀賞栽培的習俗應該興盛於唐代,《龍城錄》中寫道:

“洛人宋單父,字仲孺,善吟詩,亦能種藝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從這則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長安不但大量地引進洛陽牡丹的名貴品種作為觀賞,對牡丹的栽培技術也達到十分高超的程度。

宋代對牡丹的欣賞和栽培完全按唐代的做法,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洛陽花木記》中周師厚寫道:“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齊土而為好。”為了培育牡丹優良品種,當時還研究出多種對牡丹的嫁接栽培技術廣為推廣。

到了清代,對於牡丹的栽培已經形成一種產業。《五雜俎》中寫道:“今朝廷進御,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計其工力,一本至十數金……”牡丹因觀賞上的需求,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成為經濟收入的來源,與百姓的生活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人們將它的自然屬性及在醫用、觀賞、栽培上的知識記錄、整理成書,廣為傳播,如《洛陽牡丹記》、《天彭牡丹譜》、《牡丹榮辱志》、《陳州牡丹記》、《牡丹花譜》、《亳州牡丹史》、《廣群芳譜》等等,使對牡丹的喜愛和栽培得以代代相傳。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宋 陸游《天彭牡丹譜》

二、源於我國對牡丹文化的喜愛推崇

牡丹的花冠碩大,顏色豔麗,素有國色天香之稱,人們讚賞它的高貴典雅,將它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逐漸因觀賞和栽培發展成為一種文化時尚,人們愛花、賞花、插花、寫花、畫花、拜花、種花,形成一種以牡丹為載體的文化現象。它幾乎涉及到文化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如服飾、建築、器皿、傢俱……;有關牡丹的民間雜記、小說、故事傳說,都屬於牡丹文化的綜合反映。表明對牡丹的喜愛已經深入民心,進入千家萬戶,它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結合的產物。

據文字記載,唐明皇和楊貴妃就特別喜愛牡丹。唐開元年間,宮內開始重視對牡丹的培植,在興慶宮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種植紅、白、紫、粉、黃等色牡丹,花開時節,楊貴妃帶著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痴。楊貴妃常將自己的容顏與牡丹媲美,李白寫的《清平調》三首都把她比作牡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一枝紅豔露凝香……沉香亭北倚闌干”便是其中的佳句。《天寶遺事》中記載:“明皇與貴妃幸華清官,因宿酒初醒,憑妃子肩同看木芍藥。上親折一枝與妃子遞嗅其豔,帝曰:‘不惟萱草忘憂,此花香豔,尤能醒酒。’”以上描寫足見唐明皇和楊貴妃視牡丹花為生活喜好之物的境況。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清 雍正 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善散文、詩詞,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洛陽做官時,發現洛陽人十分喜愛牡丹,無論是官家還是民宅都種植牡丹於庭院,對此很是好奇,便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作了詳細的考察,寫成了《洛陽牡丹記》流傳後世。

蒲松齡,清代著名文學家,他善於用鬼神小說來揭示現實生活,所著《聊齋志異》文筆流暢、寓意深長。其對牡丹亦十分喜愛,在《葛巾》和《香玉》中,便以牡丹為對象,以花寫仙、以仙喻人,其中情節十分動人,令人讀後久久不能釋懷。

對於牡丹的喜愛之風從宮廷傳到民間,老百姓則把它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每當花季,人們紛紛前去觀賞。“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長安觀賞牡丹的詩句,一個“狂”字將人們欣賞牡丹、熱愛牡丹的熱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其盛況可見一斑。

為了留住牡丹的吉祥與富貴,人們便將它的形態刻成剪紙貼在床頭和窗戶上,或燒製成瓶、罐、碗、盆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從元、明、清三代留下的青花瓷器中,我們可看到很多牡丹紋飾的器皿。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三、源於歷代畫家對牡丹畫技的無私傳承

對牡丹的喜愛由栽培到觀賞,發展到以其單獨入畫的歷史相當久遠,盛況的形成應追溯到唐宋時期。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隨之湧現出一大批描繪牡丹的丹青妙手,邊鸞就是其中的一位重量級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他開創“折枝畫法”,使花鳥畫獨立成科,是一位將花鳥畫推向成熟的代表性人物。據《畫鑑》中記載:

“唐人花鳥,邊鸞最為馳譽。”、“要知花鳥一科,唐之邊鸞,宋之徐、黃,為古今規式,所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也。”邊鸞一生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據《宣和畫譜》記載,他畫牡丹的作品有《牡丹孔雀圖》、《牡丹白嫻圖》以及《牡丹圖》,但卻看不到他畫的牡丹流傳下來;北宋董逌的《廣川畫跋》對邊鸞的《牡丹圖》有這樣的描述:“然花色紅淡,若浥露疏風,光色豔發,披哆而潔,燥不失潤澤,凝結則信設色有異也。”從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們可以領略邊鸞筆下牡丹所具的神采,他的畫風直接影響了於錫、梁廣、刁光胤,並對五代的滕昌佑、鍾隱和黃筌父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滕昌佑《牡丹圖軸》

上面這幅《牡丹圖軸》是五代畫家滕昌佑的作品,描畫庭院奇石旁兩株競相開放的牡丹,一紅、四白,花肥葉茂、豔麗無比。從中可以看到作者對生活的嚮往和祝福,同時也看出他在傳承邊鸞畫風上所作出的努力。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元 沈孟堅《牡丹蝴蝶圖》

這幅沈孟堅的《牡丹蝴蝶圖》,雖然只畫了一朵粉色的牡丹和兩隻蝴蝶,卻沿襲的是宋代院體畫風,畫法工整細膩、以小博大,一絲不苟。牡丹花的葉子用“雙勾填色法”完成,花朵則是“分染襯粉法”。先以淡胭脂對花瓣進行逐一地分染,染出花冠的整體形態,然後在反面以白粉襯之,使其薄而潔白,然後在正面提粉,讓整個花冠嬌豔欲滴、嫵媚動人,展示了春天迷人的生活氣息。

於非闇的牡丹畫法,是在繼承宋元畫法代代相傳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他根據自己對牡丹長時間的觀察體驗、刻苦揣摩,結合宋、元、明、清歷代畫家作品中學到的技法,及民間藝術中吸取的營養,兼收幷蓄、融會貫通而自成風貌。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富貴白頭》

四、源於畫家本人對牡丹畫法的勤奮探索

於非闇的藝術人生是勤奮刻苦的一生,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獻給自己熱愛的工筆畫藝術。早年他從五代、兩宋的工筆畫學習入手,轉而學習陳洪綬的工筆畫技法;後來又以宋代趙佶的作品作為自己研究的主要對象,包括宋徽宗的瘦金書體;在對前人的學習中,他把學到的藝術手法和繪畫理論,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進行創作。使其工筆牡丹既有傳統又有創新,既有古人又有生活,常常使人耳目一新、歎為觀止!

下面這幅《白牡丹》是他69歲創作的作品,畫面上一株白牡丹迎風而立,三朵花頭、一個花蕾,造型準確、生氣盎然。整株牡丹的枝葉他僅以淡墨層層渲染,將精力集中到枝葉的結構和姿態上,生動地刻畫了枝與葉、干與枝的生長關係,用筆嚴謹,一絲不苟。牡丹花頭及花蕾他仍然以淡墨進行分染,然後罩以淡淡的石綠,襯粉、提粉而成,以石青點花蕊,看上去更顯牡丹的白皙與高雅。畫中的左上角,他在題款中寫到:“自多買胭脂畫牡丹以來,越來越感到精神面貌難於捉摸,今作此圖更不是說絢爛之極,復歸平淡而只是再作嘗試耳。”從題字中,我們可以感到於非闇先生在工筆牡丹畫法上努力探索的精神,與在藝術創作中所付出的艱辛。

多買胭脂寫牡丹·淺析於非闇的工筆牡丹為何嬌豔欲滴、華貴典雅?

於非闇《白牡丹》

這幅牡丹無論在手法上和精神面貌上,都有別於歷代繪畫中的牡丹,也不同於非闇以往的作品,可以說是他牡丹作品中的精品!

於非闇的畫風特別強調一種古韻,他所說的“重古韻”,實際上是指工筆牡丹畫法的傳承。中國畫藝術從來離不開傳承,離開了傳承便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為了繼承傳統,於老在這方面下了大力氣,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他抽時間臨摹了大量的古畫,如黃筌的《寫生珍禽圖》、趙佶的《瑞鶴圖》、宋代佚名的《牡丹圖》、滕昌佑的《牡丹圖》等等。

新的生活給於非闇的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他常說:“花鳥畫要畫得朝氣蓬勃,使人看後如親臨其境,如欣賞鮮花和活潑的鳥蟲一樣,消除一天的疲勞,更感生活的幸福。”他在自己的一幅作品中題寫道:“……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濃妝豔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技巧均以此出也。”這可以說是於老先生藝術實踐的總結。他師古而不泥古,學法而不守法,將李公麟的流暢、藍瑛的多變、邊鸞的嚴謹、陳洪綬的高古、黃筌的華貴、崔白的逸韻凝聚碗底筆端,描繪出屬於自己的牡丹神采。所以他筆下的牡丹嬌豔欲滴,華貴而典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