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症”:發生在妊娠晚期至產後18個月內,尤其是妊娠後3個月和哺乳前半年內發生的骨質疏鬆,臨床多表現為劇烈腰背痛,可發生脆性骨折,尤以椎體骨折最常見。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這個聽上去會嚇人一跳的疾病,讓我們不得不重視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的骨質疏鬆防治。

尤其,隨著我國“全面二胎”政策的實施,產婦平均年齡升高,年度出生人口增加,這個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怎麼辦?

尷尬的是,目前的大多數能抗骨質疏鬆的藥物,孕婦和哺乳期女性都是不能使用的。

譬如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規定:阿侖膦酸鈉片妊娠期用藥是C級(哺乳期不推薦使用);唑來膦酸注射液妊娠期用藥是D級(哺乳期禁用)。

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防治骨質疏鬆更多地是從基礎做起:

1.補鈣

我們國家孕婦平均每日鈣的攝入量平均在400~600mg。大家知道最佳的鈣攝入量是多少嗎?1500mg。遠遠不夠啊!

不是咱捨不得吃,這與我國傳統膳食結構有關:植物性食物為主,奶製品、豆製品等不足。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嚴重的是:研究證實假如整個孕期長期處於缺鈣狀態,也就是說“產前骨密度”低,那麼即使產後停止哺乳並積極補充鈣劑也無法使骨密度恢復到正常水平。

也許,這就叫“有一些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而且,補鈣有講究:妊娠早、中期開始少量補充鈣劑(譬如500mg左右),妊娠晚期則要適當加大劑量,可以每日補充1000mg左右。

2.補維生素D

補維生素D是為了保障鈣的吸收:小腸上皮黏膜在活性維生素D3的協助下,吸收食物中的鈣。

記住一點:很少有不需要補充維生素D的孕婦

研究證實,妊娠期維生素D的缺乏是及其普遍的,甚至有文獻報道95.6%的孕婦都存在維生素D3水平不足的情況。

補維生素D也有講究:因人因地因時。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因為,維生素D在體內的合成水平,與產婦本人有關(有的產後坐月子床都不下,有的鍛鍊活動比較積極),與地理位置有關(不同地域日照水平大不同哦),與時間有關(四季日照水平也大有區別呢)。

所以,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生在日照時間天然就短的北方地區,還是冬天生孩子成天沒啥太陽的......那體內維生素D的缺乏能不嚴重嗎!

一般來說,常規的推薦劑量為每天補充400~800 IU。

當然,最好的方式誠如很多專家提出的:孕產婦應該定期進行骨密度和血清維生素D水平的監測,這樣可以比較準確、合理地指導孕婦維生素D的補充。

3.食療

飲食結構調整好,更加重要。

好,不完全是指多吃什麼,先得知道不能吃什麼。

譬如,咖啡、茶、軟飲料、能量飲料等富含大量咖啡因的飲品,處於特殊時期的女性還是要儘量避免的!

此外,揀好的吃唄:奶類、豆類、堅果類、動物內臟、海產品類、魚油、蛋黃等食物,相對來說鈣和維生素D含量豐富,多來點唄!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些孕產婦食譜,真不是浪得虛名:譬如黑豆排骨湯(黑豆半斤、尾骨半斤),百合蓮子湯(百合6g、幹蓮子6g、桂圓2顆、冰糖少許),牛肉紅棗湯(牛肉250g、紅棗lO枚),當歸生薑羊肉湯(當歸20g、生薑12g、羊肉300g)等等,很多專業文獻也推薦過。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情況要注意:不能光吃啊!

4.體育鍛煉,重中之重!

得動起來啊!

近年來,對一些非常極端的“坐月子”的批評已經屢見不鮮了。

很多研究也證實產後活動量不足會導致對破骨細胞的控制力下降(破骨細胞就像一頭被關在籠子裡的野獸),因此破骨細胞活性增強,骨量流失增多,不疏鬆才怪!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而且,運動是保持身體基本素質、基本免疫力的一個基礎。運動量嚴重不足,那麼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謝一定是不充分的。

因此,有氧運動是預防、治療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症極其重要、有效的方法。

對於孕期女性來說,一般是以中等強度、有規律的有氧運動為主,譬如散散步啊,孕婦操啊等等。

運動原則:適量;

運動量標準:不引起宮縮。


母乳餵養好處多,但是容易導致骨質疏鬆,到底應該怎麼補?

對於正在母乳餵養的新媽媽來說,一般推薦:

產後10天開始做產褥期保健操,每天3次,每次10分鐘;

產後4周開始做產後瑜伽操;

產後2個月開始增加快步走,每天至少30 min。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李天辰.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的發生機制及預防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誌.

2.蘇宏業.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症[J].中國骨質疏鬆雜誌.

3.付紅波.妊娠哺乳相關骨質疏鬆症5例並文獻複習[J].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