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善用兵者,修道保法”——今日份心靈雞湯。

還記得這篇文章嗎: 文中,屋主提到了這一點,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什麼是腸道微生態環境?

在說今日重要新聞之前,大家先來了解三個概念:

說到生態系統,大家應該並不陌生,我們居住的地球與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人體微生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體內微縮版的“大自然”,而腸道微生態,是這個人體生態系統的其中一大部分,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某一個大洲或一個半球,它包括了腸道菌群、營養和代謝產物等,在健康人體內,它們相互作用、構成動態平衡狀態,我們稱之為”腸穩態“,一旦這個動態平衡像蹺蹺板的兩頭那樣出現了大的起伏,人體的健康很容易出現問題。

腸道微生態系統是人體最複雜、最龐大的微生態系統。

腸道正常菌群和腸黏膜結合形成的機械屏障、免疫屏障與生物屏障可維護機體內環境穩定並有效阻止有害物質的入侵。


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母乳的“小心機”

為了讓後代得以健康延續,聰明的人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開發”出來一種超級“食物”——母乳!

既往的科普文中,我跟大家說過母乳的諸多好處和神奇之處,比如它的各種營養素含量會隨著寶寶月齡的變化而”自動調整“、動態改變;比如它會主動給寶寶提供各種抗體,以保障小傢伙們有足夠的戰鬥力對抗環境中病原體的威脅;再比如,為了不讓後代”早衰“,母乳餵養甚至可以預防孩子長大後發生肥胖、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幾率……

其實,這些舊知識,不過是母乳各種”心機“中的一部分,不用足心計,怎麼能實現人類大規模繁衍後代、稱霸地球的目的呢?

下面,我們的重頭戲來啦!(著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文末,看極簡版總結)


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10月24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上,腸道微生態的話題佔據了整個封面,一起出現的,是一個裹在襁褓中的嬰兒,和一個粗體關鍵詞——SECURITY BALNKET,意為安全傘/保護毯。

顧名思義:腸道微生態平衡=嬰兒的保護傘

我們今天有關母乳“心機”的話題,圍繞的就是這期的重磅研究——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Temporaldevelopment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the TEDDY study”。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關於嬰兒臨床微生物組研究之一。

研究者發現:

  • 嬰兒腸道菌群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詳見下文),母乳在此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嬰兒腸道內雙歧桿菌的豐富程度,由母乳餵養決定!母乳餵養一旦終止,雙歧桿菌含量將迅速下降,不論是否已經引入了固體食物(也就是輔食);
  • 嬰兒腸道內微生物的種類會隨著食物種類的增多而變得更加豐富。


養過娃的家庭、或者遭受過腸炎困擾的朋友,對雙歧桿菌這個詞一定不會陌生(你可能被醫生要求服用過含有雙歧桿菌的益生菌製劑):雙歧桿菌屬的細菌是人和動物腸道菌群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它的家族包括了嬰兒雙歧桿菌、兩歧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青春雙歧桿菌等。

雙歧桿菌對寶寶和大人有什麼意義呢?

雙歧桿菌是人體腸道內著名的“治安警察”和“清道夫”,它們聯合腸道內其它益生菌株,發揮著強大的“保衛健康”功效——不僅僅是大家熟知的治療腹瀉和便秘,還包括了營養、免疫、抗感染、預防過敏、對抗腫瘤和慢性病等一系列複雜卻極其有益的作用。事實上,母乳餵養帶給嬰兒的各種抗體,一部分是來自母乳本身,另一部分是仰仗包括雙歧桿菌在內的腸道有益菌通過刺激腸道免疫系統和淋巴組織分泌產生。

有趣的是,這些益生菌還是人體內的“

生物工廠”,給人體制造某些消化酶,以及維生素K、維生素B1、B2、B12、煙酸、葉酸等維生素,外加通過“腸-腦軸”調節人體的情緒、神經反射,輔助緩解多發硬化、抑鬱症、阿爾默茨海綜合徵等……

簡直就是無敵小戰士+環衛標兵+超級藥廠+幸福使者的合體‍⚕️‍!

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母乳“小心機”之“細菌戰”

回到《Nature》的這篇研究,研究者對來自德國、瑞典、芬蘭和美國的903名兒童(從他們3個月起定期採集樣本,到46個月齡為止)的12,500份糞便樣本進行了16S rRNA基因測序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發現,嬰兒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多樣性伴隨年齡增加,在三個不同階段發生變化:

  • 發育階段(3-14個月)——雙歧桿菌占主導地位,母乳餵養寶寶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多於非母乳餵養寶寶
  • 過渡階段(15-30個月)——微生物種群開始多樣化(雙歧桿菌比例略下降)
  • 穩定階段(31個月以後)——微生物種群趨於穩定化,和成年人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幾近相似,典型的成人微生物組群——厚壁菌門細菌的數量趨於平穩。

並且:

  • 無論是隻餵母乳還是與配方奶粉一起餵養,母乳餵養與121種不同的細菌種類顯著相關;
  • 母乳餵養的寶寶,腸道內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和兩歧雙歧桿菌)的水平較高;早期腸道中短雙歧桿菌佔最重要地位,在6個月後被兩歧雙歧桿菌取代;
  • 非母乳餵養的寶寶,3至14個月期間,大腸桿菌佔主要地位;
  • 停止母乳餵養(不論因何斷奶),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組的成熟更快(等不到30個月就會被迫“長大”),且大部分雙歧桿菌都會流失,並快速被厚壁菌門細菌取代,提前進入“穩定階段”。(這令屋主想起人們形容誰誰誰長得“老”,會這樣說:XXX長得有點兒“著急”);
  • 除了母乳,出生方式(順產或剖宮產)、地理位置和家庭環境(比如是否有兄弟姐妹、家裡是否養了一隻高冷的喵或者汪)也會對寶寶的腸道微生物群造成影響;
  • 發育早期不同的微生物構成與一些疾病的發展之間具有微妙的關係。比如:嬰兒3-14個月大的時候,體內與碳水化合物和脂質代謝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β-氧化和酰基輔酶A合成有關的基因增加。這些基因中有一些在降低I型糖尿病發病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如果寶寶接受母乳餵養時間過長,會導致雙歧桿菌長期佔優勢,進而影響腸道菌群的豐富度,使得“過渡階段”被強制延遲——這或許提示我們:
    母乳餵養的終止,到底何時為“最佳”

關於厚壁菌屬,屋主額外叨嘮一句:既往研究中發現:肥胖者和動物性食物為飲食主體的人,腸道內厚壁菌屬明顯佔優勢!

母乳餵養,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

屋主極簡版總結:

  • 生命早期1000天,是寶寶終生健康的起跑線和奠基期;
  • 母乳餵養必須且重要——母乳餵養給予寶寶的,絕不止是“各種營養素”這麼簡單。鼓勵並支持6個月內純母乳餵養,條件容許則繼續母乳餵養至2週歲,對於寶寶腸道微生態平衡意義重大;
  • 後期吃的貴,不如早期喂的對——嬰兒腸道菌群的早期定植,決定他們人生後期腸道微生態;
  • 嬰兒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包括營養、生長髮育與免疫在內的整體健康;
  •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雖然研究裡的寶寶們都是非西班牙裔的白膚種寶寶,不能代表中國寶寶,但是,依然能給我們帶來重要提示和借鑑,不僅僅是正在孕期、等待新生的孕媽媽,還有產科和兒科的醫務工作者們。畢竟,大量的數據再次支持了母乳餵養那些“看不見”的優勢……

這一場聲勢浩大的細菌戰,打得漂亮!

遂謙碎碎念

提醒諸位即將臨盆的準媽媽們:剖腹產分娩出來的寶寶,腸道益生菌絕對沒有順產寶寶更有健康優勢!所以,除非基於您的情況被醫生建議剖宮產,否則能自己生最好自己生。

想到前些天為了要剖腹產而毒毆醫生的那家人,真想問問那位大著肚子還要扇醫生耳光的準媽:醫生要考慮的方方面面,豈是您作為非專業人士所能想全的?為了您和寶寶的利益勸您順產,反被打殘,蒼天泣冤啊!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專業營養科普內容(成人及母嬰),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搜索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