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和遼東在東漢末年曾屬於“同一轄區”,由公孫度管理

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在歷史上頗有淵源。人們在描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時,常以明代的區劃舉例,當時的遼東都司,主要是軍政功能,民政事務長期掛靠山東布政使司管理,因此有觀點認為兩者當時屬於同一區劃。


實際上,除了在明代曾“一體化發展”之外,膠東和遼東在東漢末年,也一度納入“同一轄區”。只不過,前者是承平時期的常態;後者卻是戰亂時的曇花一現而已。

膠東和遼東在東漢末年曾屬於“同一轄區”,由公孫度管理

東漢末年,在經歷黃巾之亂後,群雄四起,各擁地盤。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膠東和遼東就曾被一位地方豪強同時佔據。他就是公孫度。
遼東公孫氏家族,是漢魏之際有名的地方派系。根據《三國志》記載,公孫度,字升濟,原籍遼東襄平,父輩遷居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公孫度以郡薦為官,曾擔任過尚書郎、冀州刺史。被免官之後,憑藉老鄉徐榮在董卓面前美言,謀得了遼東太守的官職。公孫度到任之後,殺伐決斷,很快控制了遼東的局面。

膠東和遼東在東漢末年曾屬於“同一轄區”,由公孫度管理

當時天下大亂,遼東偏安一隅,公孫度得以專心培育自身實力,他將遼東郡一分為三,自置官屬,又攻取周邊弱小郡縣,將地盤在形式上擴展到一個“州”的樣子,因此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就此打下遼東公孫氏三代割據的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公孫度的擴張範圍不僅限於遼東,《三國志》還記載:“(度)越海收東萊諸縣。”漢代在膠東設置東萊郡,所謂收東萊諸縣,就是佔領膠東半島的意思。《資治通鑑》將此事的時間記載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膠東和遼東在東漢末年曾屬於“同一轄區”,由公孫度管理


按照東漢的區劃,遼東屬於幽州,東萊屬於青州,本來並無關聯。但公孫度渡海南下,將東萊郡納入勢力範圍,機緣巧合之下,膠東和遼東在事實上納入了同一轄區,即公孫氏的“半獨立王國”。
結合歷史記載來看,公孫度選擇南下佔領膠東,主要有三大因素。一個原因是,遼東偏於一隅,陸上擴展只有幽州一個方向,但當時控制幽州的是實力較強的公孫瓚,公孫度無力與其爭鋒,只能南下拓展;另一個原因是,青州在經歷黃巾之亂後,比較虛弱,沒有產生太強的割據實力,公孫度南下,阻力較少。

而在客觀上,公孫度還有一個便利條件,那就是東漢時期的航海技術有所提升,從遼東半島到膠東半島已非難事,東漢末年,為了躲避戰亂,渡海到遼東的山東人不在少數,管寧、太史慈都是著名代表。而在三國時期,遠在江南的東吳,甚至跟遼東的公孫淵頻頻在海上聯繫,由此可見,跨海遠征,完全是可能的事情。

膠東和遼東在東漢末年曾屬於“同一轄區”,由公孫度管理

不過,公孫度自身實力有限,隔海交通也終究不變,因此他控制膠東半島的時間應該並不長。建安初年,袁紹佔領冀、幽、並、青四州,青州歸他的長子袁譚管轄,以袁紹盛時的實力,公孫度應該不是對手,因此可以推測,大概在官渡之戰(公元200年)前夕 ,公孫度的勢力就已經退出了膠東半島。而在袁紹死後,長子袁譚困守青州時,麾下的東萊太守管統前來增援,就可以作為一個例證。

隨著袁氏的衰亡,曹魏接管膠東半島。《三國志•魏書》記載何夔後來任長廣郡太守,而長廣郡就是從東萊郡析出的一個新區劃。此後,一直到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敗亡為止,遼東勢力都未能再染指膠東。當時率軍討伐公孫淵的是司馬懿,雖然正史記載司馬懿是渡過遼水進攻襄平,但膠東民間頗有司馬懿的傳說,以萊陽、海陽等丁字灣畔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