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桃江籍三位布衣知縣二、三事

清代,桃江籍有著名的三位知縣以其剛毅的性格、不懈的上進心,問鼎科舉、踏入仕途、勤政愛民,政績斐然而傳頌故里。

田蘇遊巧審黃鱔

田蘇遊(1833-1878)是桃江築金壩白泥村人,此地為古梅山腹地。田蘇遊9歲喪父、10歲喪母,由兄嫂撫養。其他小夥伴還在父母羽翼下撒嬌時,他卻過早地品嚐著痛失雙親之苦。他中舉後,送喜報的人到家時,他還在挑著水桶去澆園。

進士及第之後,他分配到陝西周至縣任知縣。時值大旱,餓孚遍地。為了救災濟民,他把薪俸也捐獻了,並草鞋赤腳爬上高十餘里的太白山祈天求雨。

田蘇游上任初期還巧斷了一樁官司。當時周至人不吃黃鱔、泥鰍,黃鱔打洞時常將田埂打穿致使漏水。一個農夫捉了它便甩到別人田裡,與另一農夫發生口角,繼而鬥毆,兩農夫各寫一份訴狀交縣衙。田蘇遊開堂問明原因後,責令原、被告各捉一斤黃鱔和泥鰍午時來此聽審。田知縣審黃鱔的消息立即傳開,當地民眾紛紛來縣衙觀看審案。午時,衙門一開,衙內已架好鍋灶。田知縣升堂後令原告和被告各呈上黃鱔。一個跟隨他的家人接過黃鱔沖洗乾淨,當眾剖腹去腸砍掉頭尾,將其放入滾油鍋中煎熟,再放入涼水煮開,添加些許姜、蔥、鹽和紫蘇等調味品。家人盛了一碗遞給田老爺。只見縣太爺吃得津津有味,人人稱奇。田蘇遊又叫家人吃了一碗。然後又令家人盛一碗令衙役吃。開始衙役不敢吃,有個膽大的鼓足勇氣喝了一口湯,哪知鮮湯入口,其味無比。他一口氣狼吞虎嚥地把一碗黃鱔吃完了。田蘇遊又令眾人上堂吃鱔魚湯。不一刻,一鍋鱔魚湯吃了個底朝天,田知縣宣告本案審理結束。大家興高采烈地回去了。自此,陝、甘地區的人有了吃鱔魚泥鰍的習慣,黃鱔危害農田的事再也沒有發生了。田蘇遊勤於政事,積勞成疾,後逝於任上。

劉集勳放賑救災

劉集勳(1836-1904),桃江大慄港龍子山人,他出身寒門,少年立志,聰穎勤學,博聞強記,才智卓異。

咸豐七年(1857)為府院試第一。同治十二年(1857),他與田蘇遊、龍駒同登進士第,是桃江歷史上一榜三進士之一。傳說初錄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在殿試時,咸豐帝發現他試卷中一個“馬”字繁寫不是下四點,而為一橫。帝批語:馬僅一足怎能行。於是降為二甲三十名。後安排到河南唐縣任知縣。時值大旱,遍地饑荒。他愛民如子,惦念農桑之苦,體恤民生之艱,放開官倉賑災,倡導商鋪捐款,共克時艱。對老幼病弱災民,他格外關照,親歷親為,一一給予妥善安置和救助,老百姓要送匾感恩,卻被他婉拒。後來因不滿朝廷腐敗,歸隱益陽,學屈原植蘭養心,在老家建一住宅名為“種芝堂”。親書一聯言志:

春夢醒浮生,且將壘塊澆胸,何必問玉著雲香,琴堂花落;

秋風動歸興,自此田園適志,莫辜負窗前草色,階上苔痕。

符鴻義重如山

符鴻(1769-1825),字筆堂,桃江沾溪鄉劉家坪人。符的父母是勤勞為本,忠厚傳家的本分人,他們對孩子的薰陶以古代先賢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故事來進行傳統教育。符筆堂耳濡目染,從啟蒙讀書就視同窗為手足,友睦相處。

嘉慶五年(1800年),符鴻以第三名中舉。嘉慶七年與同鄉陳瓊赴京會試,到京不久,陳瓊便病倒,雖有他細心照顧,卻病況愈重。符鴻在會試中已考完了兩場,而此時的陳瓊眼看不行了,必須馬上送回家救治。在情義與名利面前,是考完最後一場呢,還是放棄這次機遇,趕緊送陳瓊回家。他重情重義,放棄了功名,未等第三場考試,急忙護送陳瓊離京趕往家鄉。當行至南陽時,陳瓊就死了,他便買了棺木扶靈柩歸家鄉安葬。後考官看到他的兩份答卷的才思而欣慰高興之時,卻找不到符鴻第三份答卷,當打聽到符筆堂的情況後,深為惋惜。三年之後,符鴻再次入京會試,進士及弟,分發到河南,先後任淇縣、衛輝、靈縣知縣。母死後回藉守孝,曾在龍洲書院主講。不久又復官,赴安徽在歙縣、來安、婺源任知縣。符每次上任,僅帶2只竹箱和童僕1人,常食青菜為餚,百姓皆稱“符青菜”。嘉靖二十四年,旱蝗災重,符鴻下鄉詳察民情,自帶米數升,柴數束,見運糧船伕食肉,用鞭笞怒責,還強令土豪開倉放糧。他一生為官清廉,勤於著述。著有《易、書、詩三經味原》6卷、《紀年高徵錄》16卷、《倪卮》2卷及《尋樂堂詩集》與《筆仁堂雜誒》。主修了《來安縣誌》與《益陽縣誌》。病逝於婺源任上,時年56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