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今欲與漢闓大關,取漢女為妻,歲給遺我糵酒萬石,稷米五千斛,雜繒萬匹,它如故約,則邊不相盜矣。”

這段話是武帝徵和三年匈奴單于致書漢朝皇帝時所言,大概意思就是,自此以後,匈奴與大漢將要平起平坐互不干涉,不僅這樣,還要把漢女嫁於單于為妻,奉送糧食美酒,用重利討好,否則,將不停地發兵侵擾邊界。

匈奴的囂張氣焰可想而知,頗有當年楚王熊渠“吾蠻夷也,不以中國之號諡”的氣勢。

西周末年,遠離中原的楚國趁著王室衰微,諸侯不朝,在江漢平原肆意征伐,不尊王命,這裡面既有周王室實力下降的原因,也有楚國實力膨脹的緣故。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楚王熊通僭越稱王

然而,遭受大漢朝窮追猛打四十年的匈奴,它的囂張氣焰又是從何而來呢?

李廣利大軍的慘敗和巫蠱之禍的爆發

徵和三年,武帝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大軍七萬同御史大夫商丘成、重合侯莽通三路大軍出擊匈奴。正當李廣利率軍與匈奴鏖戰,卻收到家人老小在長安受巫蠱案牽連而下獄的消息。

可想而知,對於一路節節勝利,打的匈奴聞風喪膽的李廣利來說,當聽到這一消息的時候猶如晴天霹靂。晚年的漢武帝,迷信巫術,不知道因此處死了多少賢良忠臣,丞相公孫賀和戾太子先後慘遭滅門,李廣利深知自己的仕途以及全家人的性命此時恐怕將要全部終結。

惶恐的李廣利在忐忑不安中兵敗匈奴,全軍覆沒,自己則在匈奴威逼利誘下投降了匈奴。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李廣利兵敗匈奴

然而我們翻看漠北之戰後的漢匈戰事,從公元前103年的浚稽山戰役開始,漢王朝已經經歷了數次的重大軍事失利,包括李陵、趙破奴、李廣利在內的數位高級將領先後投降匈奴,幾十萬大軍兵敗匈奴。再經過巫蠱之禍後,長安受牽連而遭處死的多達數十萬人,軍事上一連串的重大失利和長安內亂的發生使得漢王朝像是被斷了筋骨的巨人,此刻面對匈奴的挑釁已經毫無辦法。

馬邑絕親以來,漢王朝窮兵黷武四十餘年,已然財困民乏。對於雄心壯志的漢武帝來說原本想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北方來次匈奴的邊患,然而已到垂暮之年的他仍然不得不接受冰冷的現實。

面對國內的困境,“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武帝頒佈“輪臺”罪己詔,從此剎住了對外征伐的戰爭車輪,重新拾起祖輩奉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漢武帝頒佈輪臺詔

刺史認為:從表面上看,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全面戰爭,不僅收效甚微,反而使自身損失慘重,國內民眾歷經常年征戰,承受著繁重的賦稅和徭役,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匈奴卻是以遊牧、狩獵為生,仍然輾轉於邊疆要塞進行騷擾。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匈奴這般頑強,面對強漢四十餘年的持續打擊,仍然能夠數次給予漢軍沉重打擊?

事實上,表面的光鮮早已遮不住匈奴的內憂外困,狐鹿姑單于這封傲慢的國書不過是匈奴王朝風光年代的最後的絕唱。

虛閭權渠單于之後,匈奴國內先後產生了五位單于,他們相互攻伐爭奪單于王位,匈奴由此發生動亂,在此期間,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向南投奔漢朝,尋求漢王朝的庇護,自此,漢朝消除了數百年來匈奴對北部邊疆的威脅。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呼韓邪歸漢

那麼,從漢武帝頒佈“輪臺”詔,漢王朝重啟“與民休息”國策開始,沒有強漢瘋狂打擊的匈奴,為何在短短几十年裡便迅速衰弱,以至於心甘情願向漢王朝臣服?

下面,刺史將與大家共同探討後武帝時代,匈奴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敗的。

一、漢武帝時期的軍事打擊

馬邑之謀是漢匈關係的轉折點,自元光二年開始,漢王朝以主動進攻取代了奉行七十餘年的和親政策。從元光六年四將軍出塞到武帝末年李廣利兵敗匈奴,漢匈之間激烈對抗了四十餘年。

刺史覺得,雖然四十餘年裡,漢匈之間互有勝負,然而戰爭對人力財力的消耗顯然是以遊牧狩獵為生的匈奴所難以承受的。

我們看一下,漢匈三次大戰中,匈奴所遭受的物質損失。

人口損失

匈奴人雖然“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區區百萬人口可以建立起一支數十萬的騎兵部隊。

但是戰爭對匈奴造成的人口損失是巨大的,僅河西、漠北幾次大的戰役,匈奴便損失十幾萬人口,對於一個全部人口不過一百來萬人的遊牧民族來說,人口的減少很難得到迅速的恢復,直接導致兵員的下降。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漢匈大戰匈奴人口損失

物資的損失

由於匈奴以遊牧為生,牲畜是他們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財產。而在武帝數十年的撻伐之下,匈奴牲畜的損失也是驚人的,譬如衛青收取朔方,逐白羊、樓煩二部,“得牛羊百餘萬”,襲右賢王,又得“畜數千百萬”。

除了這種直接的掠取之外,在戰爭期間,匈奴往往將其民眾徙往北方以避刀兵,如天漢四年李廣利出朔方擊匈奴時,匈奴“悉遠其累重於餘吾水北”,徵和三年李廣利最後一次出擊,“單于聞漢兵大出,悉遣其輜重,徙趙信城北邸郅居水。左賢王驅其人民度餘吾水六七百里,居兜銜山” 。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

在這種遠程遷徙的過程中,牲畜必然也會因為長途奔走、擠壓、碰撞而大量死亡,如果在牲畜繁育季節,還會導致母畜的流產。如此巨大的損失,恐非匈奴那種脆弱的經濟可以承受。

漠北之戰結束之後,遭受重大損失的匈奴第一次向漢王朝遣使求和,但是,傲嬌的匈奴貴族仍然不肯就此屈服於大漢,雙方依舊保持對立的局面。

刺史認為:漢武帝的軍事打擊,是匈奴之後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減少、生存資料的損失,使得匈奴社會爆發了巨大的社會危機。

二、陰山及河套地區等豐饒土地的丟失

根據目前的史料,匈奴民族的發源地到底是漠北地區還是漠南陰山及河套地區還眾說紛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從戰國後期以後,匈奴的勢力範圍已經覆蓋了陰山以南及河套等廣大富饒的土地。

陰山這座橫亙於黃河以北,綿延上千公里的巨大山脈,正好是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區的分界線,也是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豐饒的陰山及河套地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古詩所描寫的便是古時陰山河套地區富饒的景象。

戰國後期,匈奴民族依靠這裡豐富的林木和草地資源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成為了對中原王朝造成嚴重威脅的北方遊牧民族。自冒頓單于統一了匈奴部落之後,先後東擊東胡,西走月氏,南並樓煩,北卻丁零。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曾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收復了河套平原,可是,匈奴趁著秦末天下大亂南下渡過黃河,佔領了河套地區,依靠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不斷髮展壯大,致使“白登之圍”,英姿勃發的漢高祖險些命喪冒頓單于之手,中原王朝第一次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咄咄逼人之勢。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河套地形圖

漢武帝繼位以後,經過漠南戰役和漠北戰役幾次大戰,將匈奴驅趕出河套及陰山以南地區。匈奴脫離這片富饒的土地之後,只能屈居漠北苦寒之地,過著節衣縮食的日子,社會生產力自然大不如從前。

漢元帝時期,臣服於漢王朝的呼韓邪單于曾上書願意世代戍守漢朝北部邊疆,請求漢王朝撤走鎮守在陰山地區的屯戍軍隊,一眼看出厲害所在的郎中侯應上奏:

“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禽獸,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

可見,陰山對於匈奴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刺史認為:匈奴的壯大得益於陰山河套地區豐富的物產資源,其衰敗也與這一重要戰略據點的丟失關係巨大。所以,退居漠北之後的匈奴,為何屢屢主動請求和親,實際上正是漠北資源匱乏導致的。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匈奴遷徙

三、漢王朝完善的邊防預警系統防止了匈奴寇邊

漠北大戰之後“漠南無王庭”,匈奴退居到漠北求生存。在此之後漢朝從中原遷徙居民北上屯戍,背靠陰山,構築烽燧堡壘,建立起了漢長城,形成了完善的邊防預警系統。

王昌齡《出塞》中所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讚頌了飛將軍李廣的卓越軍事才能,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陰山地區構築的長城、堡壘對於抵禦匈奴騎兵南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以往,在沒有烽燧、堡壘的支撐下,邊境士族很難抵禦匈奴騎兵的攻擊,每當匈奴物資短缺,便聚集大軍南下搶掠,北部邊境的居民常年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自漢武帝漠北之戰後“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使得北部邊防得到極大鞏固。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漢長城遺址

《漢書-匈奴列傳》記載“至孝武世,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於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得用少安。幕北地乎,少草木,多大沙,匈奴來寇,少所蔽隱,從塞以南,徑深山谷,往來差難。”

四、匈奴貴族的內部矛盾加劇

自“白登之圍”之後的七十餘年裡,匈奴只出現過冒頓、老上、軍臣三位單于。得益於國內穩定的政治環境,這七十年也是匈奴歷史上最輝煌的七十年,東部的東胡、鮮卑,西部的西域的烏孫諸國相繼屈服於匈奴,就連強大的漢王朝不得不以和親政策換取發展時間。

然而,伊稚斜之後致呼韓邪來歸的七十年時間裡,匈奴卻先後有十八位單于繼位,大多在位不過短短几年或是十幾年便去世。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五單于爭立

頻繁的單于更立,不僅使得匈奴上下難以凝聚一心,更使得貴族階級的政變和叛亂的不斷髮生。

匈奴貴族階級的動亂始於狐鹿姑單于。單于病逝後,原本應該繼位的左賢王和右谷蠡王遭到罷黜,衛律和當時的顓渠閼氏密謀擁立壺衍鞮單于繼位,致使左賢王和右谷蠡王率部歸漢。

《漢書-匈奴列傳》記載“及單于死,衛律等與顓渠閼氏謀,匿單于死,詐矯單于令,與貴人飲盟,更立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

隨著內部矛盾的不斷加劇,到了握衍朐鞮單于繼位的時候,由於得位不正,加上生性暴烈、嗜殺成性,導致匈奴權力階層的分崩離析,先後五位貴族自立為單于。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匈奴內亂

刺史認為:匈奴的鼎盛時期得益於其內部政權的穩定,等到立國時間增長之後,貴族之間的矛盾加劇,再加上天災人禍,統治階層逐漸瓦解,以至於短短几十年致使匈奴往日風光不再。

五、北方持續的自然災害

退居漠北之後的匈奴,喪失了河套地區富饒的物產作為發展的後盾,只能過起了靠天吃飯的日子,稍微爆發一場雪災或者病蟲害,餓死了蓄養的牛羊,可憐的匈奴人只能吃土了。這是遊牧民族單一的經濟結構註定的。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匈奴受災情況

所以後武帝時代的匈奴,每每向著漢王朝獻媚,想要重啟關閉已久的和親大門,可是已經牢牢掌握北部邊塞防務的漢王朝自然對此不屑一顧。

刺史認為:土地的喪失加上蒙古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加速了原本盛極一時的匈奴民族走向衰敗。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匈奴遭受雪災

六、漢王朝外交領域的勝利

漢王朝的河西之戰,成功佔據了原本被匈奴和羌族佔領的河西走廊,進而打通了漢王朝通向西域的大門。朋友們可能以為漢朝打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只是單純有利於經濟往來。事實上,他的戰略意義遠大於經濟價值。

敦煌、酒泉一帶,原本是大月氏的固有領地,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大月氏後,被迫西遷,河西走廊以及西域成為了匈奴的勢力範圍,包括烏孫等在內的西域諸國都迫於匈奴的強大而向其臣服。

漢武帝之後,先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取得與西域諸國的聯繫,緊接著互派使節,相互和親。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張騫出使西域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

到了宣帝時期,隨著匈奴的逐漸衰弱,原本遭受匈奴欺壓的小國逐漸恢復起來,再也不堪忍受匈奴的驅使。

本始三年,匈奴大舉討伐烏孫,索要漢朝公主,已成抗匈鐵桿盟友的烏孫向漢王朝求援,於是宣帝派六將軍聯合烏孫,共二十餘萬大軍一同出擊匈奴。

《漢書-匈奴列傳》記載“校尉常惠與烏孫兵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長、將以下三萬九千餘級,虜馬、牛、羊、驢、騾、橐駝七十餘萬。” 

就連北方弱小的丁零也“乘弱攻其北”、“比三歲入盜匈奴,殺略人民數千,驅馬畜去。”

“輪臺”詔到“五單于爭立”,淺析後武帝時代匈奴迅速衰敗原因?

兵敗烏孫的匈奴

可見,後武帝時代的匈奴,在漢王朝遠交近攻的策略下,已經是“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了。自武帝開始,漢王朝經營西域幾十年,將原本臣服於匈奴的西域諸國拉攏到自己身邊,形成了抗匈同盟,一步一步蠶食匈奴的生存空間。

結語

後武帝時代,漢王朝對匈戰爭的巨大勝利,離不開武帝時期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戰役,既沉重打擊了匈奴的囂張氣焰,也有效鞏固了西北邊防,打破了匈奴多年來賴以生存的根據地。同時,漢王朝對西域的經營,不經活躍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交流,形成同盟,同時也擠壓了匈奴的活動範圍,在匈奴身邊編織了一張巨大的戰略同盟網,最終迎來了匈奴的衰敗,換來了漢朝邊疆其後數百年和平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