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匈奴,沒資格欺負中國人

王恢:匈奴,沒資格欺負中國人 | 資治通鑑

王恢:匈奴,沒資格欺負中國人 | 資治通鑑

【專欄介紹】

與你一起,每天閱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這是第 153 篇。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三三年

【相關人物】

  • 王恢,漢武帝時期武將

【故事大概】

今天來講一講西漢時期,一場針對匈奴的大戰,馬邑之戰。

眾所周知,西漢時期,對於匈奴,一直都是主張和親的。和親,即意味著要將皇室貴族下嫁於匈奴,以此來求得和平。下嫁,則意味著要降低天子之姿態,所以很多人對這樣的政策並不滿意,認為有損中國之顏面。而王恢,就是其中一個。

一、激烈的朝堂之辯,戰還是和?

公元前一三三年,雁門郡馬邑縣(今山西省朔縣)有個商人聶壹,向王恢彙報說,邊境一直遭受到匈奴的進犯,終究是個問題。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建議,說現在剛與匈奴和親,匈奴是比較信任我們的。不如趁此機會,通過利益誘惑匈奴,讓他們入境。隨後,在邊境埋兵設伏,偷襲匈奴,必定能夠攻破匈奴。

王恢認為,這個意見可行,於是便上書給漢武帝。漢武帝看完之後,也召集了大臣商討此事。

來到了朝堂之上,必定會有所爭論。而這場爭論的主角,便是王恢與韓安國。韓安國是當時的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說話的分量非常重。王恢主戰,而韓安國主和。兩者的辯論非常激烈。我們來簡單說一說。

王恢舉了代國的例子。代國,是戰國前期的一個諸侯國,後來被趙國吞併。王恢認為,代國所處的位置,北邊有強大的胡人部落,周邊有強大的諸侯國,卻能夠一直處於和平穩定,匈奴不敢進犯。然而,現在漢武帝統一了天下,卻一直被匈奴進犯。問題就在於,蠻夷們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害怕中國了。所以,這一場戰要打,特別是要打出中國的威望。

而韓安國則不同意,他舉出了劉邦的例子。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他的做法,成為了後代君主效法的典範。韓安國在這裡搬出了劉邦,寓意可想而知。劉邦曾經被匈奴圍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七天,被解救之後,沒有反攻報復,而是回到了長安。不僅如此,還派出了劉敬去主張和親,獲得了和平。這說明,漢高祖劉邦有聖人之心,我們應當效法漢高祖,而不是通過到處打打殺殺。

王恢聽完,馬上就不同意了。他認為漢高祖劉邦之所以不打匈奴,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導致的。此時的天下,是歷經了秦末動亂,楚漢之爭,百姓急需要修生養息,再打打殺殺,不符合當時民心所向。而今天不同,匈奴多次進犯。王恢還舉出了這樣一個例子:“中國槥車相望。”槥車,指的是小棺材,放的是士兵們的遺體。也就是說,士兵傷亡慘重。為此,此時不出兵,才是對百姓,對將士的殘忍。在王恢看來,匈奴,沒有資格欺負中國人。

韓安國再次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用兵的原則是以飽待飢,以正待亂。所以,與其進攻對方,擊垮對方主力,不如靜止不動,等到對方主動屈服。況且,要想打敗匈奴,則必定要拉長戰線,深入敵方,難以成功。這當中要考慮的問題,不僅是對戰,還有糧草供給等問題。

王恢繼續反駁。他認為,此次提出的戰法,是誘敵進入我軍邊境,等到匈奴進入陷阱之後,進攻他們的左右翼,切斷他們的回撤路線。如此,匈奴必將大敗。

二、事與願違,情報洩露

如果綜合兩者的辯論來看,韓安國的理由,是無奈,主張一味地防守。在韓安國看來,只要我方靜止不動,匈奴必將自己屈服。這就好比,你打不過別人,就天天在家裡詛咒別人,想要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安慰一般。

韓安國的看法,是以德服天下,只要國君有德了,蠻夷就自動會過來臣服。這是一種比較天真的看法。實際上,漢朝時期,雖然主張和親,但是蠻夷進犯邊境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

如同今天之中國,雖然我們不主動打別人,但是別人總是會過來騷擾我們。南海爭議,便是如此。像菲律賓這樣的小國家,怎麼敢堂而皇之地向中國叫板呢?關鍵問題,在於菲律賓後面站著的是美國。美國由於自身的利益,將菲律賓作為牽扯中國的代理人罷了。

我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如果這人是一個無恥之徒,你越退,他就越驕縱。他越驕縱,你就越受傷。很多人受了小人之傷後,總是在想,明明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還要來傷害我。這是因為,對待君子是一種手段,對待小人又是另外一種手段。如果兩種手段用反了,不僅無法達到效果,反而會令自己受到傷害。

漢武帝聽完兩人辯論之後,採取了王恢的方案。於是,六月份,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集結三十多萬士兵,埋伏在邊境。光看這個陣容,非常豪華,僅次於天子親征。這也說明了,漢武帝對這一場戰役,是非常看重的。對於漢武帝來說,他心中的雄才大略,絕對不能夠被這些蠻夷拖累了。所以,這一場戰爭,目的是在於殲滅匈奴。

大軍埋伏完畢之後,秘密派出了聶壹,假裝逃亡來到了匈奴,對匈奴頭領單于說,他能夠把馬邑的縣令給斬首了,隨後讓馬邑縣投降,讓匈奴長驅直入,財物隨便拿。這就好比,有個人對你說,我可以把某某富豪的家門給撬開,裡面的錢財隨便你拿。

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了,單于相信了。為了將戲做得更加逼真,聶壹還把一個犯了死罪的犯人頭給斬下來,冒充是縣令的頭。這下子,單于更加深信不疑。於是,帶領十萬起兵進入武州塞,準備進入馬邑縣。

可惜,就在此時,距離馬邑縣百里的地方,牛羊滿地,卻荒無人煙,匈奴覺得很奇怪。便進攻了附近的邊防小亭,抓了一個小官。在拷打逼問之下,這個小官,直接把漢武帝的計謀,和盤托出。

單于知道後,馬上後退撤軍。此時,王恢率領的三萬大軍,準備進攻匈奴的後備軍隊,得知匈奴即將撤回之後,便停止不前,不敢前進。韓安國的大軍,等不到前方的動靜,埋伏了幾天之後,按耐不住出擊,卻發現空無人煙。

三、殺雞儆猴,王恢死罪

三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卻連一個匈奴的影子都見不到,這是一種多麼大的恥辱。況且,三十萬大軍出行,所需要消耗的資源也是非常大的。匈奴此次大難不死,變得更加驕縱,變本加厲地入侵中原,影響十分惡劣。這一次失誤,必須要有人來承擔。王恢自然是受罪之人。於是,王恢免職,被判死刑。

實際上,王恢的主張是沒錯的,部署也是恰當的。只是,這當中出現了一個紕漏,使得整個計劃全盤落空。這一場戰役,是帶著漢武帝巨大的希望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不管王恢說得多好,部署得多好,失敗了就是失敗了。

《韓非子》中說過:“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

作為臣子,說的話與做的事無法匹配,那就應該罰。況且,此次戰役,相當於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意義非常大。勝了,直接消滅匈奴主力,換取未來多年的安定,漢武帝也可以大展宏圖。敗了,漢軍威望全無,還落下了一個偷襲的壞名聲。所以,王恢必須要死。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最後決戰。秦昭襄王為什麼一定要用舉國之力,來打下長平之戰,歸根到底,這不是一場小打小鬧的戰爭,而是決定秦國能否東出,秦昭襄王嬴稷的宏圖能否實現的關鍵一環。面對遠離秦國本土的長平,面對長線作戰,秦國以舉國之力,擠出糧草供前方使用,與趙軍僵持三年,最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

馬邑之戰,對於漢武帝來說,也是如此。況且,此次的敵人,是被中原人所看不起的蠻夷。三十萬的軍隊,連蠻夷的影子都沒見到,無功而返,這讓漢武帝的面子擱哪呢?在漢武帝看來,王恢就應該拼死而上,直接進攻匈奴的後勤部隊。不管勝還失敗,都要打。一旦退縮,那麼給大軍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惡劣的。

而漢武帝處死王恢,關鍵一點也在於殺雞儆猴,告誡其他的將領,面對匈奴,狠狠打,不準後退。後來,李廣遇到了匈奴,都像是遇到了殺父仇人一樣,都往死裡打,不敢步王恢的後塵。

這就是漢武帝的政治手腕了。

四、親眼所見與廟堂之上

王恢:匈奴,沒資格欺負中國人 | 資治通鑑

王恢作為邊吏出身,長期見證了蠻夷的兇殘與無恥,所以,他必定是站在反對和親上面的。其實中國人很疑惑,我們又沒有去打你們,你們為什麼總是要來侵略我們呢?於是,秦始皇大手一揮,建了個長城。建造長城的目的,在於防止敵人入侵。有人說,長城是暴政的體現。實際上,這恰恰是中國人仁義的表現。長城的目的,是為了自衛。而自衛的目標,則是這些無恥的匈奴。

匈奴不像中原人一樣,有固定的居所,可以安居,可以種植。所以,他們一旦遇到了災難,就會吃不飽肚子。都快餓死了,自然不顧禮義廉恥,直接就過來搶東西了。而這些人,又非常殘忍,所以,王恢才會說出:“中國槥車相望。”這樣的話。在他們心中,匈奴太可恨了,沒有商量以及和解的理由。因為,我們將士的棺材,都堆滿了。

這就好比,我們中國,強大起來之後,並沒有去侵略其他的國家,為什麼西方國家,總是要盯著我們進行攻擊呢?實際上,還是蠻夷的心態在作祟。中國抗疫行動如此成功,而美國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候,還不忘從言論上進攻中國,這是多麼無恥,本質上還是蠻夷那一套。所以,為了保護中國人,也要進行反擊。

韓安國與王恢不同,他並沒有邊境的從政經驗,對於匈奴的兇惡並不完全瞭解。所以,基於他的世界觀來看,和親,止戰才是最合適的。一方面,可以為國內謀求發展空間。一方面,所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像打戰那麼大。

而對於王恢來說,出戰就像是立下軍令狀。贏了,榮華富貴。輸了,萬劫不復。但是,站在他對匈奴的厭惡之上,就算是有危險,他也要去做,要去進諫。

只可惜,造化弄人罷了。

【觸類旁通】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王恢:匈奴,沒資格欺負中國人 |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