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上)


三國鼎立(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個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一段鬥智鬥勇的大戲正浩浩蕩蕩地拉開序幕,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東漢王朝就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舊的統治走向消亡,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苦難孕育著新的生命。

公元189年一天,一支剽悍的部隊,正以急行軍的方式向東推進,這部人馬日夜兼程、馬不停蹄,他們是要去往何處,又為何如此緊迫呢。此時正值黃巾起義爆發五年之後,京師洛陽在經歷了一連串的死亡與殺戮後,又一次籠罩在緊張的氛圍中。東漢後期,宦官們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亂政之下,民不聊生,漢靈帝剛剛病死,新皇帝十七歲,由於年幼,只能由舅舅何進出任大將軍,主持朝政。何進決心剷除宦官勢力,並尋求地方勢力的支持,他把希望寄託在幷州牧董卓身上,董卓接到何進的密令後,迅速率涼州兵向洛陽出發,就在董卓大軍趕往洛陽的途中,消息走漏,宦官們先下手為強,殺了何進,並將少皇帝劫持逃出京城,然而此時已經到達洛陽的董卓內心卻有更大的圖謀。

董卓不但廢了皇帝,還縱兵四處燒殺搶掠,董卓之亂揭開了大國大戲的序幕,自公元25年建立的東漢王朝,在統一穩定一百六十多年後,正面臨著崩裂的危險。此時地方勢力已紛紛坐大,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均有重兵,而劉表、孫堅、張魯、公孫瓚等人更是各據一方,勢力強大,他們看到中央政權腐化,都蠢蠢欲動覬覦中央,頓時間天下英豪聞風而起向洛陽進集,藉口討伐董卓復興漢室結成同盟,而問題是他們各自都兵權在握,該推選誰做盟主呢,重擔落在了名門望族出身的袁紹身上。

袁紹統領各路大軍共數萬人,合起來的力量遠遠超過董卓,但是戰爭卻遲遲沒有進展,包括盟主袁紹在內,他們都不是真心要為朝廷辦事,而是藉此佔據地盤,壯大自己的勢力,他們高喊著口號,卻彼此之間勾心鬥角,忘卻了整個局面,這引起了一個人強烈的不滿,他就是曹操。曹操,安徽亳州人,他喜好讀書、機智靈活,平日手不捨書,晝則將武策,夜則思經傳,可謂文武雙修,他雖出身於宦官家族,但極力向世家名士靠攏,年輕時與袁紹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參加討伐黃巾軍的戰爭,戰後出任濟南相,董卓之亂後,曹操散盡家財,招募了一支隊伍,加入討伐董卓的大軍,被任命為奮武將軍。

曹操手下軍兵雖少,但他統籌全局,勇於進取,他勸說各同盟軍首領,董卓自己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這正是上天要滅他的好時機。但是曹操的進取之策卻並沒有被大家採納,他決定獨自進兵。然而。曹操的力量遠遠低於董卓,兩軍大戰了一天,曹操以失敗告終,曹操本人也被流矢射中,古往今來,成就大業的人總需要經受種種考驗,曹操也是如此,此時,這位雄才大略的蓋世英雄才剛剛起步,無法充分釋放他的能量。除曹操之外,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湧現出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似乎是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可謂是討伐董卓戰爭中最為華彩的部分,劉備、關羽、張飛因此名聞天下,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劉備,他是漢景帝之子的後代,但是經三百餘年傳到劉備時,已經是老百姓了,相比於曹操,他的力量更小,在攻打董卓時,他只是一個小縣、平原縣的縣令,依附於中郎將公孫瓚。

在史書裡,並沒有三英戰呂布的記載,劉備也沒有在這場英雄會中嶄露頭角,也許他更大的價值是在戰爭中生存了下來,才有了以後利用漢室宗親的身份籠絡人心,實力逐步強大。戰勝呂布的不是劉備,斬落華雄的冶不是關羽,而要歸功於另外一個人物,他就是孫堅,繼曹操之後,孫堅所率領的軍隊向董卓發起了猛烈攻擊,因為戰功卓著,使這位江東之子頓時名滿天下。然而,在不久之厚孫堅便在征討荊州劉表的戰爭戰死,孫策子承父業,雖然很快開拓者了江東,但不久也被刺死,成就霸業的重任只有落在孫策的弟弟,孫權的肩上。這位缺少父兄那種英雄豪氣的江東之主,能否擔起這個重任呢。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隨著董卓被剷除,各州的州牧、刺史都在招兵買馬,利用結盟或征討來鞏固擴充自己的實力。但是真正的英豪並不是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來評定,而是看他是否有雄才偉略,是否有堅強的意志,是否能招攬人心,是否能在風雲變化中確立自己的優勢。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在漢末歷史舞臺上並沒有做到華麗亮相的人物,卻在戰亂中湧現出來。曹操的雄才偉略在戰火中逐漸顯現,在東漢天子已任何權利可言的時候,他首先發現了天子的價值。公元196年漢獻帝到達洛陽,曹操搶先去迎,並將漢獻帝遷往許縣牢牢控制,創造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權模式。

同樣是英雄,劉備在起家的路上卻備受挫折,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還被迫投奔過曹操,雖然沒有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甚至找不到一個安家之地。但這位落魄的皇室宗親,並不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光復漢室的強烈願望,為他聚攏了大量人氣。

曹操和劉備兩位英雄,終於在公元196年進行了首次較量,這面對面的對決並不發生在戰場上,然而卻同樣驚心動魄。這一天,曹操在許昌宴請劉備,酒酣耳熱之際,曹操豪氣干雲笑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是英雄,劉偉一驚,但馬上掩飾起來,舉出袁紹等人,沒想到曹操卻大笑道,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話音未落,殺氣已露。對劉備而言,這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時刻,承認還是否認,同樣志在天下的他會採取怎樣的態度呢。

真正的英雄從來就不逞匹夫之勇,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劉備積蓄著力量,忍辱負重,酒宴後,劉備趕緊找個藉口離開曹操,他要借住袁紹的力量對抗曹操。公元200年,袁紹親率大軍南下,曹操、袁紹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在官渡交火了。這是一場關於中原歸屬的決戰,袁紹的力量遠遠超過了曹操,但看似弱小的曹操卻選擇了應戰。

在這場戰爭進行到最最關鍵的時刻,曹操親自率領一支輕騎兵切斷了袁紹的糧道,燒燬了袁軍的糧草,藉助於袁軍軍心不穩時機,對袁紹主力軍發起了致命的攻擊,書寫了中國歷史上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由此一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原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後,曹操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公元204,曹軍攻佔鄴城,取得了冀州、青州,又用三年時間,佔領幽、並二州,平定三郡烏桓,曹操的力量一時間達到了高峰,統一北方,他的雄心遠不止此。劍指南方的曹操,接下來將迎來他的真正對手,劉備和孫權。自逃離曹操後,劉備多次與曹軍作戰,由於力量懸殊,劉備屢被擊敗,他一再寄人籬下,離開袁紹後又投奔了荊州的劉表,雖然仰仗漢室宗親,再加上信義之名傳播天下,劉備的力量在不斷地積蓄壯大。然而此時的劉備,有著最大的苦惱,那就是缺少能真正輔佐他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