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很多家長可能都深有感受,孩子在小學剛入學階段,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大家都差距不大,而且大都集中在90分以上。到了四年級,成績差距很明顯就拉開了,並且高分慢慢地變少了,語文幾乎不再出現滿分。這個情況到五六年級愈演愈烈,差距越拉越大,語文能上90分的孩子就更少了。


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這很像馬拉松比賽,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在起跑階段幾乎不分上下,慢慢地,隊伍就開始分散,最後甚至首尾不顧。

要說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家都在同一間教室裡,聽同一位老師的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從孩子身上來找。

其實,不僅僅是家長會思考這個問題,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老師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期中考試結束後的家長會上,語文老師再次與家長探討了這個問題,明確指出:凡是在五、六年級這個階段,語文達不到90分的,都應該自我檢查一下,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否合格。

老師此言一出,家長們議論紛紛:“聽說讀寫,這不是一二年級學習的基本功嗎?五六年級的孩子哪有不會聽說讀寫的?”。家長們的這種反應,老師很顯然已經預料到,家長包括孩子,對於“聽、說、讀、寫”的理解,還停留於字面意思。

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聽,是指會不會聽課

很多家長所理解的“聽”,是看孩子能不能聽見,或者要求更嚴格一點,也就是看孩子能不能在課堂上安靜認真地聽老師講課。

其實,這隻能說明孩子的生理功能沒有問題,耳朵能夠聽到聲音;課堂紀律沒有問題,能安靜地坐在那裡聽老師講課。如果這就是“聽”的全部意義,那為什麼會有孩子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答非所問?

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在討論浪漫主義詩作的特點,老師提出李白和李賀兩個人,問孩子他們兩人有什麼共同特點,有的孩子抓不住課堂主題,回答的不是:他們同屬浪漫主義詩人。而是回答:他們都是唐朝人。

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聽”指的是會聽課,是要求孩子能夠理解我們的課堂內容或討論主題,並且在這個主題下面展開思考和討論,我們需要在這個既定的主題下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抓住關鍵的知識點,而不是漫無邊際地去回答。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孩子的課堂聽課效率,必然是很低的。

說,反映大腦思考的清晰度和深度

有人說,說話誰不會?那我們來看看。

比如有孩子在課間發生矛盾了,旁邊的孩子找到老師,向老師說明情況。有的孩子就能夠把事情的前因後果,現場的狀態,簡明扼要地重現出來,有的孩子可能就語無倫次,半天說不清楚。

再比如,學校組織孩子們去春遊,回到家裡,家長問起來今天的經歷,有的孩子可能就是按時間節點說一說幾點到達什麼地方,看了什麼、玩了什麼,午飯吃了什麼,然後就沒有了。但是有的孩子就不會這樣說,他們會說:媽媽你不知道,我們整天住在城市裡,都感受不到春天,我們今天去了郊外,看到了一望無際的麥田,看到了山上的野桃花,看到湖裡一群一群的鴨子游來游去,真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太喜歡春天了。

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你看,說話,大家都會,但是要說得清楚,說得明白,能把內心的感受用嘴巴說出來,還是有很大不同的。那為什麼有的孩子說得好,有的孩子說不好呢?這裡面的深層原因還在於大腦的思考和感受,一個積極思考的孩子,腦子裡一定會有很多的東西,一個用心去感受身邊事物的孩子,內心一定會有很強烈的情感。所以,“說”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讀,幫助內容理解

只要會認字,就能讀,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對“讀”的理解。但是讀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把書上文字轉化成語音。不信,你看課堂上老師隨機點兩名同學,讓他們讀同一篇課文,就能通過讀課文的狀態,來判斷這兩個孩子有沒有預習、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對課文內容的感受深度等等問題。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拿到一篇陌生的文本材料,第一次閱讀時,都會磕磕巴巴不太順利,需要多讀幾遍,來對文本內容進行漸進式的理解和消化。當我們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感受,再讀的時候,就不會再磕巴,並且在斷詞斷句、情感表達等方面,就能恰到好處。老師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原理,來考察孩子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所以,看似簡單的“讀”,也有深層次的意義,照本宣科的讀是沒有“靈魂”的學習,就像小和尚唸經,過口不過腦,只有在讀的過程中加入思考和加工,才達到了“讀”的意義。

寫,思想的藝術呈現

“寫”被放在最後一位,是有道理的,它是“聽、說、讀、寫”中難度最大的一環。

有一個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寫作文寫得很好,我家孩子寫的那麼不中看呢?這裡面的原因就多了。

要寫得出來東西,需要腦子裡有“料”,這個“料”從哪裡來?從“聽、說、讀”中來。

又有家長反駁:

我從孩子一出生,就給他講故事,聽了那麼多,他還是寫不出來啊?

我家孩子從一歲起,我就指著書教她讀,讀了那麼多,依然寫不好啊?

我家藏書幾千套,我娃讀書不下八百本,他寫的東西還不是狗屁不通?

……

這就可以判斷孩子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的“聽”和“讀”了。

資深語文老師:六年級語文低於90,說明“聽、說、讀、寫”不過關

比如很多寶寶在聽媽媽講故事的時候,關注點可能不在於獵人救出了小紅帽和奶奶的happy ending,倒是被大灰狼因為肚子裡裝滿了石頭“撲通一聲掉進了井裡”惹得哈哈大笑;還有一些孩子,在閱讀的時候很著迷,但是他完全是對故事情節著迷,抱著書不放的樣子像極了追劇的媽媽,媽媽看的是“爽劇”,孩子讀的是“爽文”,結果都一樣:看完就扔,如同酒肉穿腸過,啥也留不下。

還有一些家長很注重帶孩子出門旅行或參觀博物館,希望讓孩子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真的是用心良苦。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出門旅遊根本不懂得去看山川風景、感受風土人情,到了博物館也是走馬觀花,參加活動也是嗨過就完,你說他有什麼感受,能寫出什麼文章?這方面,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旅行前,最好讓孩子對目的地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行程計劃要讓孩子有參與感,到了目的地要讓孩子深入地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等等,這才是旅行的意義。參觀博物館也需要做充足的參觀前的準備功課,參觀後的拓展理解,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深刻的認知和感受。也唯有這樣,孩子的腦中才有“料”,才能下筆“如有神”。

如果孩子能以這樣的標準,做到“聽、說、讀、寫”,他一定是時刻保持著好奇心,保持著學習的動力,腦子裡有無數的故事,還有著強烈的表達願望。這樣的孩子,何愁成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