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很多家长可能都深有感受,孩子在小学刚入学阶段,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大家都差距不大,而且大都集中在90分以上。到了四年级,成绩差距很明显就拉开了,并且高分慢慢地变少了,语文几乎不再出现满分。这个情况到五六年级愈演愈烈,差距越拉越大,语文能上90分的孩子就更少了。


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这很像马拉松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在起跑阶段几乎不分上下,慢慢地,队伍就开始分散,最后甚至首尾不顾。

要说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家都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的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从孩子身上来找。

其实,不仅仅是家长会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师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期中考试结束后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再次与家长探讨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凡是在五、六年级这个阶段,语文达不到90分的,都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合格。

老师此言一出,家长们议论纷纷:“听说读写,这不是一二年级学习的基本功吗?五六年级的孩子哪有不会听说读写的?”。家长们的这种反应,老师很显然已经预料到,家长包括孩子,对于“听、说、读、写”的理解,还停留于字面意思。

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听,是指会不会听课

很多家长所理解的“听”,是看孩子能不能听见,或者要求更严格一点,也就是看孩子能不能在课堂上安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其实,这只能说明孩子的生理功能没有问题,耳朵能够听到声音;课堂纪律没有问题,能安静地坐在那里听老师讲课。如果这就是“听”的全部意义,那为什么会有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答非所问?

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在讨论浪漫主义诗作的特点,老师提出李白和李贺两个人,问孩子他们两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有的孩子抓不住课堂主题,回答的不是:他们同属浪漫主义诗人。而是回答:他们都是唐朝人。

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听”指的是会听课,是要求孩子能够理解我们的课堂内容或讨论主题,并且在这个主题下面展开思考和讨论,我们需要在这个既定的主题下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抓住关键的知识点,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去回答。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孩子的课堂听课效率,必然是很低的。

说,反映大脑思考的清晰度和深度

有人说,说话谁不会?那我们来看看。

比如有孩子在课间发生矛盾了,旁边的孩子找到老师,向老师说明情况。有的孩子就能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现场的状态,简明扼要地重现出来,有的孩子可能就语无伦次,半天说不清楚。

再比如,学校组织孩子们去春游,回到家里,家长问起来今天的经历,有的孩子可能就是按时间节点说一说几点到达什么地方,看了什么、玩了什么,午饭吃了什么,然后就没有了。但是有的孩子就不会这样说,他们会说:妈妈你不知道,我们整天住在城市里,都感受不到春天,我们今天去了郊外,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麦田,看到了山上的野桃花,看到湖里一群一群的鸭子游来游去,真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太喜欢春天了。

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你看,说话,大家都会,但是要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能把内心的感受用嘴巴说出来,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说得好,有的孩子说不好呢?这里面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大脑的思考和感受,一个积极思考的孩子,脑子里一定会有很多的东西,一个用心去感受身边事物的孩子,内心一定会有很强烈的情感。所以,“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读,帮助内容理解

只要会认字,就能读,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读”的理解。但是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把书上文字转化成语音。不信,你看课堂上老师随机点两名同学,让他们读同一篇课文,就能通过读课文的状态,来判断这两个孩子有没有预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深度等等问题。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拿到一篇陌生的文本材料,第一次阅读时,都会磕磕巴巴不太顺利,需要多读几遍,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渐进式的理解和消化。当我们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感受,再读的时候,就不会再磕巴,并且在断词断句、情感表达等方面,就能恰到好处。老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原理,来考察孩子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所以,看似简单的“读”,也有深层次的意义,照本宣科的读是没有“灵魂”的学习,就像小和尚念经,过口不过脑,只有在读的过程中加入思考和加工,才达到了“读”的意义。

写,思想的艺术呈现

“写”被放在最后一位,是有道理的,它是“听、说、读、写”中难度最大的一环。

有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写作文写得很好,我家孩子写的那么不中看呢?这里面的原因就多了。

要写得出来东西,需要脑子里有“料”,这个“料”从哪里来?从“听、说、读”中来。

又有家长反驳:

我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他讲故事,听了那么多,他还是写不出来啊?

我家孩子从一岁起,我就指着书教她读,读了那么多,依然写不好啊?

我家藏书几千套,我娃读书不下八百本,他写的东西还不是狗屁不通?

……

这就可以判断孩子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的“听”和“读”了。

资深语文老师:六年级语文低于90,说明“听、说、读、写”不过关

比如很多宝宝在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关注点可能不在于猎人救出了小红帽和奶奶的happy ending,倒是被大灰狼因为肚子里装满了石头“扑通一声掉进了井里”惹得哈哈大笑;还有一些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很着迷,但是他完全是对故事情节着迷,抱着书不放的样子像极了追剧的妈妈,妈妈看的是“爽剧”,孩子读的是“爽文”,结果都一样:看完就扔,如同酒肉穿肠过,啥也留不下。

还有一些家长很注重带孩子出门旅行或参观博物馆,希望让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真的是用心良苦。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出门旅游根本不懂得去看山川风景、感受风土人情,到了博物馆也是走马观花,参加活动也是嗨过就完,你说他有什么感受,能写出什么文章?这方面,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旅行前,最好让孩子对目的地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行程计划要让孩子有参与感,到了目的地要让孩子深入地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等等,这才是旅行的意义。参观博物馆也需要做充足的参观前的准备功课,参观后的拓展理解,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认知和感受。也唯有这样,孩子的脑中才有“料”,才能下笔“如有神”。

如果孩子能以这样的标准,做到“听、说、读、写”,他一定是时刻保持着好奇心,保持着学习的动力,脑子里有无数的故事,还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样的孩子,何愁成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