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焉國,鄭國“溫水煮青蛙”滅焉國

焉國是西周初封建的一個男爵小國,也叫鄢國,《國語》記載為妘姓,跟鄶國(河南新密市一帶)、偪陽國(山東棗莊市臺兒莊西南)同姓。妘姓是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姓,其後裔分裂出許多姓氏。武王克商後,追封妘姓後裔到今河南鄢陵西北一帶建立焉國。焉國與虢、鄶、蔽、補、丹、依、弢(tāo)、歷、莘統稱後來鄭國的洛濟十邑。


西周古國——焉國,鄭國“溫水煮青蛙”滅焉國


“焉”雖找不到甲骨文,但從“焉”字結構來看,“焉”來源於一種鳥,我們暫可以說它是“焉鳥”,《說文解字》說:“焉,焉鳥,黃色,出於江淮。”一種說法焉鳥就是現在的黃鶯,也叫黑枕黃鸝,頭枕部、兩翅、尾部帶黑色,其餘都呈黃色。“焉”字上面有個“正”,“正”即“徵”,遠征,即遷徙,說明它是一種侯鳥。焉鳥成群結隊出入當地部族,與族人友好相處,這個部族便以“焉”來命名,並以此作為圖騰。由於目前已知甲骨卜辭不見焉字,故商代有沒有焉方尚不能確定,但古籍中“鄢”通假“鄔”字,如《國語·鄭語》載:“妘姓鄔、鄶……”此“鄔”即為“鄢”,“鄔”即“烏”,“烏”字也尚不見甲骨文,根據金文“烏”的象形也來源於一種鳥,即烏鴉,不過古籍《小爾雅》說:“烏,陽烏,鴻雁是也。”焉,也有可能是一種產於江淮流域類似鴻雁的鳥類。商代時河南境內有一個以“鴻”為圖騰的方國——鴻方,春秋江國即由此而來,山東到南淮地區一帶多有帶“鴻”地名,均跟商代鴻方有關,西周焉國也很有可能跟商代鴻方有關。


西周古國——焉國,鄭國“溫水煮青蛙”滅焉國

焉的金文


西周鄢國曆史不見史載,我們熟知的有關鄢國曆史出自“鄭桓公寄帑”。據《國語·鄭語》載:“(武公)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指西周末年,當時擔任周朝卿士的鄭國(今陝西華縣)國君鄭桓公察覺到周幽王昏聵,周室將亡,恐有連禍,為了鄭國前途,決定東遷。他請太史伯詳細考察了洛、濟一帶的地形和當地諸侯分佈的情況,鄭桓公巧施妙計,以寄帑為藉口向洛、濟流域最大的兩個國家東虢國和鄶國租借城邑存放財物,其它八個小國為了巴結這個當今天子的親叔叔也紛紛見風使舵將城邑借給鄭桓公,鄭國以此為根基成功將家財轉移,躲過了西戎之亂。鄭桓公轉移家財後,著手開始擴張計劃,他首先將目標瞄準了最具實力的虢、鄶兩國。通過鄭桓公、鄭武公兩代君主的謀劃,洛濟十國很快收入囊中,鄢國悄無聲息退出了歷史舞臺。


西周古國——焉國,鄭國“溫水煮青蛙”滅焉國


鄢國的滅亡固然是鄭國處心積慮的結果,但鄢國晚期的國政腐敗也是一大因素。據《路史》記載:“(鄢)侯納仲任,貪冒愛吝,蔑賢簡耐,而滅於鄭。”意思是末代鄢國國君娶了一位任姓女子仲任,鄢侯自此不理朝政,這個時侯鄭國正緊鑼密鼓蠶食周邊的國家,大概鄢侯得了一些鄭國的好處,於是就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不聞不問,鄢侯又偏偏是個見利忘義、心胸狹隘之人,眼睜睜看著鄢國的屏障被鄭國一個個剪除,最後只剩下孤零零的鄢國,終於因貪小失大而亡國。《國語·周語》也說:“昔鄢之亡由仲任。”史官將鄢國的亡國之因推給仲任。仲任可能來自任國,可見當時鄢國與任國有聯姻。


西周古國——焉國,鄭國“溫水煮青蛙”滅焉國


鄭國吞併鄢國後,將鄢地改為鄢陵,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家重地,許多重要戰役都發生在這裡。公元前772年,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意欲謀奪哥哥的君位,與母親武姜裡應外合發動兵變,與早有預備的鄭莊公在鄢地大戰一場,共叔段兵敗後出奔,這就是《左傳》中記載的“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到了公元前575年,晉楚爭霸,又在鄢地上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史稱“鄢陵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楚莊王建立的中原霸業就此沉寂。鄢國被鄭國吞併後,國人以國為氏形成鄢姓、焉姓、鄔姓,一部分鄢人歸附鄭國,一部分則南遷,後轉輾淪為楚人,春秋楚國鄢都(今湖北宜城境內)可能跟鄢人南遷有關。春秋時衛國有個鄢武子,應該是鄢國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