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世界普遍將歷史分為: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中國的神話時代是從三皇五帝到黃帝王朝;黃帝王朝到商湯建立商朝則是傳說時代;整個商朝到西周時期是半信史時代。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日本學者眼中的商朝和西周的歷史。

為什麼說,中國從夏到商算是從神話時代到半信史時代呢?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信史與非信史的區別。研究歷史一般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考古研究,一是文獻研究,雖然中國有"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但是在考古學界一致認為"夏朝"的歷史記載,可信度不高,沒有相應的挖掘出土與文獻匹配。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殷商的研究

我們對"夏朝歷史"的認識,主要是來自《竹書紀年》和《史記》,裡面都列舉了一份夏朝君王的系譜,從大禹到夏桀,一共17人。

日本學者平勢隆郎從中發現了一些蹊蹺,他認為:在考古中並沒有夏朝的文字流傳下來,那麼夏朝君主的系譜是如何保留下來的呢?也就是說夏朝的文獻記載與考古挖掘是不匹配的,所以現在對於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日本學界採取的態度是:"在商朝之前中國肯定存在古文明,但是這個古文明發展到哪個階段,暫時還不知道",這就是傳說時代的由來。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到了商朝,就完全不一樣了。首先有甲骨文,其次有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就是"金文",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就可以隱約還原商朝的輪廓。

商朝的開國者叫做成湯,傳說他曾經是夏朝時候的一位侯爵,封國在"商",成湯把夏朝滅掉以後,就沿用了之前封國的名稱,把國號定為了"商"。不過商朝早期的君主大多不成器,內鬥不止,政局混亂,導致他們到處遷都。

一直到了其20代君主盤庚繼位,決定遷都到了殷地之後,商朝的國都才算真正的確定下來,也因此商朝又稱為"殷"或者"殷商",就連司馬遷《史記》寫到商朝的時候,都不叫《商本紀》而叫《殷本紀》。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關於商朝的規模和國家形式,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指出兩點:一是商朝的祭祀活動,於癸日舉行,每十天一次,以此結合商朝的歷法,可以判定出商朝的年代;二是通過祭祀,可以推斷出商朝的國家結構。日本學者甲骨文研究學者松丸道雄,發現了商朝統治的21個地方,從殷出發,18個3日內可以往返,生下的3個4天內可以到達,從而總結出商朝是一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國家,其統治面積比史料中的記載或許要少很多。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西周時代

這就是日本學者眼中的商朝。西周時期雖然也屬於半信史時代,可是研究資料與出土的文物,要比商朝更加豐富,從文獻上來說研究商朝,只有《史記》和《竹書紀年》,但是研究西周卻多了一本《逸周書》,這本書流傳不廣,可是從出土的文物來分析,其真實性遠高於《竹書紀年》和《史記》。

關於西周時期的歷史研究,我們主要講兩個問題,一個是"共和元年",一個是"烽火戲諸侯",從這兩個問題,其實就已經可以大致看清西周的全貌了。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共和元年

"共和"這個詞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是說:周厲王繼位以後對周國的臣民百姓,施行暴虐統治,並且嚴格壓制輿論,不讓老百姓和貴族隨意發言,最終搞得"道路以目",就是大家走在路上,如果碰見都不敢說話,只能交流眼神。

這種高壓統治,最終激發了西周都城鎬京貴族與百姓的不滿,引發暴動,趕走了周厲王。這件事情發生在公元前841年,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確切的歷史年份。周厲王被趕走後,著名的召公和周公出來收拾殘局,史稱"共和元年"。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這就是我們一般人從《史記》中得到的信息。不過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共和"其實是一個人名,他是周王室的人員史稱"共伯和";"共"是他的封國,"伯"是他的爵位,"和"是他的名字。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出來收拾殘局的並不是召公和周公,而是這位共伯和。

那麼到底是《史記》正確,還是《竹書紀年》正確呢?這就需要依靠挖掘出的文物作為佐證了。日本學者平勢隆郎在西周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發現了共伯和的字樣;之後在2011年,中國歷史學者又從出土的戰國中期竹簡中整理出一部《系書》,這部書裡記載的"共和執政"與《竹書紀年》完全一致。

所以說,司馬遷錯了。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烽火戲諸侯

這同樣是出自《史記》裡的著名歷史故事。說的是周幽王寵愛一位叫做褒姒的美女,這個褒姒是個冰美人,不愛笑,周幽王為了搏得美人一笑別出心裁的經常點燃烽火,讓諸侯以為外敵入侵,紛紛率兵趕來救援。

久而久之,這些諸侯再也不相信烽火的號令了。公元前771年,申國與繒國聯合西方少數民族攻打鎬京,這時候周幽王再點燃烽火,沒有任何一個諸侯願意相信他,最終孤立無援的周幽王死於這場戰亂,西周滅亡。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u0002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了無數遍,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不過80年前,錢穆先生在寫《國史大綱》的時候,就指出:"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意思是說:封國的封地距離鎬京有遠有近,他們首先不可能同時看到烽火,第二烽火這種預警系統是漢朝防備匈奴發明的,再說周幽王的滅亡是因為自己去征討申國,並不需要召集諸侯出兵。

當時錢穆先生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並沒有出土可靠的文獻和文物,全憑自己歷史的常識與邏輯便能有這樣透徹的見解。公元2012年清華大學學者從《系譜》中整理出周幽王之死,確實與錢穆先生的猜測一致。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從這一點看,我們會發現司馬遷又錯了。這兩件事情的錯誤記載,恰恰反應了西周時期歷史研究的難度,第一那個時代實在是太遙遠,距離司馬遷時期也有700多年;第二、西周時期的史料和文物也實在是稀缺,所以難免出現錯誤的地方。第三、西周時期的社會制度與西漢時期完全不一樣,司馬遷在猜測和引用史料的時候,大概已經分不清兩種制度的核心區別了,特別是從"烽火戲諸侯"中最能體現。

平勢隆郎認為:西周時期屬於"封建制",天子的權利並不能夠像皇帝那麼大,到了周幽王時代,天子的權勢已經衰落很久了,根本不可能號令那麼多的諸侯,從申國和繒國的舉動就可以判斷這一點。

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真實歷史,在日本學者眼中如何?

好了,關於"日本學者眼中的中國半信史時代-商、西周"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