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什麼時候超過阿里雲?

互聯網時代思維


感謝您的閱讀!

我不看好騰訊雲,我更看好的是華為雲。雖然在2018年下半年阿里雲以42.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而騰訊雲以26.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

可是,你要知道的是,在2019年第一,二季度華為雲已經直接排名第五了,直接成為了增速最快的雲系統。

我對於華為雲的好看度,要遠大於騰訊。原因是,華為有技術!

我們就拿華為雲來說,我們知道華為推出“華為鯤鵬+昇騰”,這是能夠打造“一雲兩翼雙引擎”的雲計算業務,這確實是華為絕對的優勢。更為關鍵的是,華為在很多軟硬件方面頗有特色,比如華為的昇滕芯片、鯤鵬芯片、鯤鵬主板、華為鴻蒙系統等等方面的優勢,確實是現在很多雲系統難以比擬的!

華為雲的劣勢在於,沒有像阿里雲那樣迅速佔據市場,它入局有點晚。而騰訊雲能夠在阿里雲以後發展,確實抓住了性價比的優勢,但是騰訊雲在性能,數據保存等方面,確實是和阿里雲有差異的,騰訊想超過阿里有點困難,更何況華為還在緊追不捨呢!


LeoGo科技


短期內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騰訊雲和百度雲都不會超過阿里雲的。

三個雲計算我們公司都用過,阿里雲2013年開始用,騰訊雲2015年,百度雲2018年。

阿里雲用了五年多,提交過4次工單,其中有一次是我們單位誤操作,還有2次是售前諮詢,真正出問題只有一次,提交工單之後,大約三個小時就給我解決問題了。

騰訊雲,買了一個服務器,用了不到5天出現異常,提交工單之後,大約四個小時有回覆,說是他們的物理節點出現異常, 我們這邊重啟沒有作用, 只能他們那邊硬重啟;經過這麼一次就對騰訊雲的印象不大好,不過之後也買了幾次騰訊雲的產品, 都是臨時用用,大部分用來測試用的。

百度雲, 去年九月份開始用;原因是領導看到百度雲的廣告,說是那網站放在上面能夠提高百度的排名(????);沒辦法就把其中一個項目移到百度雲上面,然後就是血淚史開始;其中各種bug,各種莫名其妙的錯誤,客服的態度和反應速度倒是挺快,然而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結果這個wordpress做的小網站, 移到百度雲的商務虛擬主機高配版上居然6天時間打不開。。。。 6天中各種工單和電話試圖解決, 最後可以打開時,發現速度變成龜速了, 我買的可是他們商務主機啊!這樣情況下,排名可想而知會是如何,

 

從2018年9月到現在, 我們已經在百度雲提交工單16次,電話打過無數,問題有些解決了,有些是我不得不重新換解決方案, 比如剛剛說的那個wp的網站,最後我是在本地先生成靜態頁面,然後ftp手工上傳至百度雲的。就像我對百度雲的客服咆哮時說的: 我從來沒有對一個wp網站操這麼多心的。

事實上,這次公司年終大會之後,我已經跟大領導談過,明年會把這個網站項目從百度雲移出,放在阿里雲上, 實踐證明百度雲對所謂提高排名沒有任何幫助。

綜上,

阿里雲雖然坑不少,但目前來說是三家最靠譜的,產品線也豐富;技術上的確相對過硬,而且看得出他們的目標是亞馬遜AWS,亦步亦趨在跟隨; 在我看來,阿里的商業態度是自己走路,也會給一條路讓別人一起走。

騰訊雲,可以買來做測試或者開發,畢竟騰訊雲和coding合作的cloud studio現在已經相當不錯了,儘管之前挺坑的;但不建議用騰訊雲的服務做生產環境部署,最近的幾次事件也充分說明了騰訊的商業態度: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百度雲,最垃圾的雲計算,沒有之一,百度的商業態度是...... 呵呵噠


孟大寬


上個月,北京一家名為清博數控的初創公司表示,在部署了騰訊雲服務器8個月後,雲服務器上包括備份的數據全部丟失。而後,騰訊雲承認是其雲服務器設備故障導致客戶數據丟失,並願意進行賠償。但騰訊雲只同意賠償十萬多一點。而清博數控認為自己公司處於創業初期,丟失的數據價值遠超十萬,故才提出了千萬賠償的要求。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騰訊雲首次出現問題。今年七月下旬,許多用戶反映在登陸騰訊雲管理後臺的時候出現故障,而後騰訊雲表示是網絡運營商出現了不可抗的物理斷網問題。

最近出現的這兩次問題,不禁讓外界開始擔憂騰訊雲的前景,畢竟騰訊雲前面還有實力強勁的阿里雲,後面還有很多有實力的雲服務商,如億速雲、滴滴雲、磐石雲等在拼命追趕。不過對於騰訊雲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面對阿里雲的競爭。騰訊雲於13年創立,在15年更是得到了騰訊內部的重要戰略支持,其目的就是為了和阿里雲搶奪雲計算市場的蛋糕。

然後時間已經這麼多年,騰訊雲與阿里雲的競爭究竟如何了呢?實際上,兩者的差距並沒有縮小。在廣告投入上,相信很多出差的小夥伴甚至都在機場看到了阿里雲投放的廣告,而反過來則很少看到騰訊雲投放的廣告。

阿里雲方面,其財報當中也體現了迅速的增長,2018年阿里雲的營收與去年對比增長了一倍,並且阿里雲的營收在阿里的總收入中佔到了5%。雖然騰訊雲的營收增長率與阿里雲基本一致,但由於兩者基數不同,阿里雲的收入基數比騰訊雲實際上要多很多,所以雙方的差距其實是在不斷地拉大,也只有保持比阿里雲更快的增長率,騰訊雲才有可能在未來趕超。

所以就目前來看,在總規模、增長率和技術條件三個指標都落後的情況下,騰訊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騰訊雲在可預見的未來,基本上不可能超過阿里雲,雲計算強調先發優勢,這一點阿里首當其衝,其次兩家集團在戰略層面對雲計算的態度是有本質區別的。上面很多答案已經詳細的說了這個情況,就不廢話了。未來雲計算更可能發展成為aws,azure,阿里的三足鼎立態勢,阿里的強大自信心以及馬雲的技術狂熱,在到阿里在亞太地區的聲望都會促成這一局面的產生。等著看吧,實踐證明一切。


要你命三千333


騰訊雲的確是國內第二成功的雲計算廠商,僅次於但是卻大大落後於阿里雲。這個局面跟美國雲計算廠商的情況差不多,微軟僅次於亞馬遜,但是差距非常大。短期之內,亞馬遜全球第一,阿里雲國內稱霸的格局不會被打破。

相比於快速迭代的消費品,企業級產品服務的更換成本太高了,除非後起之秀有難以拒絕的理由,很難打動客戶。

阿里雲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就跟亞馬遜的全球地位差不多,已經形成了絕對的領先優勢。騰訊雲不斷蠶食其他雲計算廠商的份額,目前已成國內第二,很成功了。但是,阿里雲依舊遙遙領先,佔了半壁江山。那些容易被打動,有換更換服務商打算的企業機構都換得差不多了,騰訊雲想要再進一步,已經很難了。其他公司想要搶行業老二的位置,都很難。在騰訊之後的,很難打得過騰訊,而騰訊也很難侵蝕阿里雲的市場份額。正如微軟雖然在雲計算市場表現不錯,想要反超亞馬遜,恐怕是微軟自己人都不敢想。

阿里雲佈局早,技術強。國內的霸主地位短期之內,無人可以撼動。騰訊雲也不可以。至於百度雲,就連谷歌都沒辦法搶走亞馬遜的市場,百度想搞點事情,沒什麼成功的可能性。百度送外賣都送不好,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真實。


毒舌好心人


就像此前騰訊副總裁吳軍所講的那樣,騰訊好像是沒有to b的基因,雖然技術不錯,但騰訊雲服務其實還是沒有阿里雲服務那樣成熟。

從市場份額來看,騰訊雲服務,目前只有阿里雲服務一半的水準和百度基本持平,而阿里一家就已經佔據了接近50%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阿里雲服務在世界雲服務排名上面也是比較靠前,處於全球第3名,雖然與第1名的亞馬遜以及第2名的微軟有著巨大的差距,不過這已經是國內雲服務市場做的最好的成績了。

目前阿里雲服務在國內市場比較穩定的情況下也在積極的推廣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包括亞洲周邊市場,而從推廣的節點包括推廣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出色的。

阿里雲服務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承載峰值的能力是最好的原因就在於阿里經過多次大活動的洗禮,其實已經在這一層面有很好的經驗積累,與此同時阿里雲服務做得最早,也最先開始推廣使用,從技術層面包括產品形態層面也是最全面的。

雖然騰訊雲服務以及百度雲服務都以技術驅動但如今的阿里雲服務早已不是那個不擅長技術的阿里雲。尤其是這兩年,騰訊雲服務接連出現了相關的事故,這對於用戶包括企業來說,信任度肯定是要降低。

目前短時間內騰訊雲服務基本是很難超過阿里雲服務,在未來3~5年之內,語音服務可能依舊會佔據著絕對的領先地位,而對於騰訊雲服務來說,目前主要的目標其實還是市場份額的增長,用戶群體的增長。超越排名全球第三的阿里雲服務,這個目標並不現實。







互聯網的放大鏡


不可能。阿里是一家強調技術驅動型公司,騰訊更強調拿來主義,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是終究走不遠的。

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雲計算技術位居世界前三,亞洲最好。而騰訊雲等國內雲計算公司基於落伍的美國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美國三大雲計算廠商,沒有一家採用OpenStack。

《MIT科技評論》發佈2019 年 “50 家聰明的公司” (TR50)榜單,阿里雲成為全球首家上榜雲服務商。

據Gartner統計,阿里雲已位居全球雲數據庫市場份額第三,亞洲第一,年增速在115%。同期AWS增速為74%、Oracle為66%。

在8年前,馬雲在國內首次提出雲計算的概念,BAT當時的大佬馬化騰和李彥宏對此都不看好。李彥宏說這個概念是新瓶子裝過期的酒,內涵部分都是玩剩下的,非常老套。他表示從WEB到這個雲計算,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都是一樣的。馬化騰則認為,這個概念以現代的技術發展現狀是完全實現不了的,也許幾百年或者數千年以後才有可能實現。當時,兩位大佬都不看好。唯有阿里巴巴的馬雲堅持認為:雲計算會影響未來的互聯網,我們必須做,客戶需要,市場需要,不做我們都會死,雲計算是未來!

儘管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但阿里雲卻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雲的本質是規模,阿里雲始終有計劃的擴大規模,佈局全球。截至目前,阿里雲在全球已經建立19個地區56個可用區。2017年,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的達摩院,並且承諾3年內投入1000億元,持續擴大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基礎科學領域的深入研究。





雲夢之歌


至少從目前看還看不出騰訊雲有超過阿里雲的跡象,科技領域講究的順勢而為,阿里雲出現的時機恰當好處,而國內很多雲計算廠家都是跟風而行,越是在蠻荒時代收益也將最大,bat三家企業之所以能起來就是在於國內科技互聯網行業還不是很成熟的時候就入局了,在當時的狀態下甚至想要融資特別難,特別是從中國人的口袋裡掏錢,無奈之下只能尋求國際的資本的協助,之所以這幾家企業的一些大股東不是中國人就是這個原因,國內科技創業的生態還不成熟,正是因為處於蠻荒之地,所以在前期更加容易野蠻的生長,更加容易長成參天大樹。

為什麼阿里雲能在國內取得成功

先從全球範圍看雲計算的幾個巨頭,亞馬遜微軟兩家企業佔據著龍頭的地位,阿里雲由於在亞洲市場的份額暫時排名第三,和第四名谷歌雲計算系統差別不是很大,前四名的雲計算系統都屬於自主研發範疇,真正的技術核心還是要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自主研發,不會是簡單的從開源系統拿到代碼直接去定製開發這麼簡單的事情。

極其重視雲計算的開發。在阿里雲開發之前馬雲曾經參加過一個會議,主持人讓bat三家企業的創始人說下對雲計算的認識,輪到馬雲說的時候直接表達了雲計算的興趣,並且準備全力以赴的搞。馬化騰覺得雲計算這個概念距離現在還比較遙遠,真要落地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李彥宏覺得雲計算屬於新瓶裝老酒的東西。從戰略重視程度上就可以看出對雲計算極其看重。

平臺存在技術缺陷,急需要這塊技術。阿里雲的研發其實更多是技術層面的需要,阿里的電商平臺之前的已經出現過負載不夠的情況,這點和亞馬遜當初研發雲計算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任何企業在解決現有的技術缺陷的同時更加容易醞釀出技術創新,所以馬雲堅定的請來了王堅博士,並且堅持相信到最後。

選對了正確的領頭人。阿里雲在開始做的時候,並沒有完全按照自主研發的道路走的,還是就近選用了開源的代碼,但很快就遇到了瓶頸,被迫選擇自主研發,由於雲計算在當時更多是概念般的存在,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實現,於是經歷的時間就顯得長久了一些,由於投入巨大在阿里高層對此項研究產生了很多的爭議,甚至很多人覺得王堅就是來毀阿里的,花著大量的錢做不出東西,甚至在阿里內部的程序員公開喊出王堅到底會不會寫代碼這種質疑,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如果不是意志堅強的人根本頂不住,但王堅還是一天天的熬過來了,儘量在阿里雲的研發過程中技術人員更新很多次,但都沒有動搖王堅堅持下去的信念,最終阿里雲一炮打響,開啟了中國自主研發雲計算的先河,其實看看排名靠前的幾個巨頭,雲計算都是自主研發的。

具備了以上幾點國內只有阿里具備了這種條件,所以阿里雲在國內成功了,中間存在看似很偶然但又是必然的事情,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為什麼國內雲計算廠商很難撼動阿里雲

阿里雲已經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互聯網行業講究的先入為主,阿里雲已經在國內深入人心,想要讓用戶切換平臺這種難度還是非常大,使用阿里雲更多是的中小企業,由於需要雲計算的服務,還達不到自己架設服務器的需求,一般都會選擇使用雲服務,產生的費用要比自己單買服器並且在再配置個維護人員也節省的多,整體算下來使用雲計算對於很多企業來講是省錢的,特別是早期已經入駐阿里雲的基本上對於阿里雲的服務還是比較滿意,除非阿里雲出現了重大的解決不了的計算問題,否則很難說服他們切換到新的雲計算平臺。

從具體使用穩定性看阿里雲的指數最高。本人使用起碼四個雲平臺,有電信雲,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從體驗看百度雲最差,電信和騰訊雲還是偶然發生一些小故障,相對比來講阿里雲的故障率最低,最後再推薦客戶的時候基本上選擇阿里雲了,畢竟對於雲服務器來講穩定性是第一位的,誰都經受不起幾次宕機的折磨,只要是雲服務的基本上對應很多終端客戶,發生幾次雲服務的事故,客戶就會反響非常大。

自研體系擴展更加靈活。由於阿里雲屬於完全自主研發系統,在功能擴展上會顯得更加靈活,畢竟直接拿開源的系統完成,可能在時間上會提前,但在添加新的功能就會受到很多限制,現在比較阿里雲和別的廠商從功能上已經差異很多了,阿里雲在新功能添加的效率上明顯高於別的廠家,而且在具體效果上也顯得更加成熟老練,自主研發在初期會顯得十分被動,一旦突破了前面就是一片開闊地了,現在的阿里雲就有這麼點意思。

至少從目前看國內很難有第二家雲計算廠家對阿里雲有實質性的衝擊,就是從自主研發阿里雲開始阿里巴巴開始了向技術路線轉移的大戰略,一個企業真正要做大做強,必須要有雄厚的技術支撐,從後續馬雲主導開啟的達摩院都是重視技術第一個表現,未來的阿里巴巴會更加的強大,本身已經具備強大的護城河,再加上後續技術性的推動,現在阿里巴巴已經在芯片以及人工智能領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都是重視技術的一種表現,阿里巴巴也從最初bat中技術最薄弱的企業變成了這三家中最重視技術的企業,任何科技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這點從美國幾個巨頭身上都能看到核心技術的影子,無論是微軟,谷歌,蘋果,都有影響世界的技術支撐,這點也是未來中國企業要追趕的對象,已經有標杆在那裡放著,差距還是存在國內企業的目標要放的更加長遠一點,不要僅僅滿足於已經佔領了國內市場,國際上空間更加,希望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