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西周、東周君主世系圖,脈絡清晰,八百載時間共傳32代37王

西周王朝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武王伐紂,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共11代12王。

在西周王朝由初創走向鞏固的過程中,周公旦居功至偉。成王幼齡即位,其叔父周公旦毅然決然地承擔起鞏固新政權的重任,首先討滅了叛亂的“三監”和紂王之子武庚(“三監”是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封在原商朝王畿之地以監視武庚舉動),後揮師東征,接連擊敗了淮夷、徐、奄及蒲姑等殷商盟友,至此,西周王朝在全國的統治才得到了完整的實現。王朝鞏固後,周公旦將其子伯禽分封到曲阜,建立魯國;封召公姬奭shì到薊地,建立燕國;封弟弟康叔到殷商故墟,建立衛國。對未參加叛亂的殷商遺民,則採取懷柔政策,將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分封到商丘,建立宋國,繼續治理原商王朝遺留下來的老百姓。這樣,西周王朝的全新政治秩序基本建立起來了。

西周、東周君主世系圖,脈絡清晰,八百載時間共傳32代37王

西周王朝的發展是與其對周邊“夷狄”地區的拓展與經營密不可分的。東方的統稱作“夷”,如居住在山東和淮河流域的萊夷、淮夷;南方的稱作“蠻”,如分佈在川蜀和漢水流域的“群蠻”和“百濮”;西方的稱作“戎”,如居住今甘陝和內蒙一帶的犬戎、鬼方;北方的則為“狄”,主要有肅慎、東胡及山戎等,居住在今山西和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周王朝在建立之初,與眾夷狄關係尚且緩和,周王以各少數民族貢納方物或新任天子繼位時前來朝覲的方式維繫著中央王朝對地方民族勢力的統屬體制。如南方荊楚需貢納祭祀時篩酒的苞茅(盛產於荊山一帶的茅草,用於濾去酒中的渣滓),肅慎則交納一定的弓箭和弩。

成王后,周王朝逐漸加強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營和控制。康王西伐鬼方,僅一次戰鬥就斬殺了將近五千之眾,俘獲更是高達一萬三千人。昭王則數次南征荊楚,雖斬獲頗豐,鑄器銘功,維護了天下共主的權威和王朝的秩序,但卻薨於漢水,南巡不歸。此處的荊楚並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羋姓楚國,而是楚蠻,因為此時的羋姓楚國僅僅是方圓五十餘里的荒僻小國。而穆王更是將周王朝的開疆拓土推向了頂峰,征討犬戎,俘獲五個犬戎之王,並迫使他們西遷至今甘肅平涼以東,穆王的巡遊遠征乃窮兵黷武之策,不僅激化了中央王朝與各少數民族間的關係,而且致使朝政鬆弛,周王朝開始由盛轉衰,難怪有人對周穆王的評價是“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遊”。

西周、東周君主世系圖,脈絡清晰,八百載時間共傳32代37王

自穆王之孫懿王開始,周王朝國勢日益衰微,王權不振,諸侯已有不來朝覲者,楚君熊渠更是肆無忌憚,竟然敢僭越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而周王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亦逐漸喪失,戎狄交侵,暴虐中原,天子軍隊屢遭敗績,此種困窘局面的形成,與統治者自身有莫大關係。他們驕奢淫逸,不顧先王制定的律令肆意妄為,其中厲王為杜絕百姓議論他的過失竟擅行殺戮,致使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路上遇見只是相互遞眼色而已),終遭受了國人群起圍攻,自己客死異地的報應。而周幽王更是摒棄嫡長子繼承製,廢黜申後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另立寵妃褒姒之子伯服為儲君,此舉直接招致太子宜臼的母家申侯,聯合繒侯和屢為邊患的犬戎攻破鎬京,殺幽王及太子伯服,而褒姒則被當做戰利品被犬戎虜走。公元前770年,被擁立為王的宜臼在晉、秦、鄭等國諸侯的支持下遷都成周。平王東遷,標誌著東周時代的開啟。

西周、東周君主世系圖,脈絡清晰,八百載時間共傳32代37王

東周的歷史,前期是諸侯爭霸,後期是大國兼併及走向統一。東遷後的諸王已喪失了對各地諸侯的實際號令權,諸侯國君已不再向周天子納貢、朝覲和述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社會政治秩序被徹底打破。東周初期,王室所擁有的土地,雖然東不到滎陽,西不過潼關,但尚有六百多平方里。然或是賞賜諸侯,或是被武力侵吞,至春秋後期,周王室只得侷促在成周附近百餘平方里的地方。如周襄王為獎勵晉文公重耳率勤王之師平定其弟姬帶的叛亂,賜予晉國河內陽樊之地,即今河南省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區域。

西周、東周君主世系圖,脈絡清晰,八百載時間共傳32代37王

春秋時期的周天子仍是諸侯認可的天下共主,那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國常高舉尊王攘夷、尊崇周室的旗號行爭霸之實,而霸主地位的確定也往往需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如公元前651年的齊桓公葵丘會盟,周襄王遣使參加,盟約亦規定諸侯不得在分封卿大夫采邑後不向周王報告;而晉文公重耳的踐土會盟,襄王更是親自赴會,賜命晉文公為“候伯”,即諸侯之長。但到了大國兼併的戰國時代,周天子的威望已消耗殆盡,尤其是戰國諸雄們紛紛僭越稱王后,更變得可有可無了。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相互承認對方為王,是為“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更出現“五國相王”活動,即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互承認對方為王。如此戰國諸雄們已同周王平起平坐,周王室的覆滅即將到來。公元前256年,周赧王薨逝,秦昭襄王遷九鼎,佔王畿,滅東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