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是什麼意思?“一線”到底是指啥?

農夫也瘋狂


時間過得真快,還有6天就要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數九寒冬的開始,並且在冬至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一天,從冬至節氣後,白天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晚上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佔有很重要位置的一個節氣,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咱們要說的“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一線指的是什麼呢?

冬至和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很重要的兩個節氣,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夏至則是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長的一天。在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是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我們所在的北半球最為傾斜,所以在這一天時白天的時間最短。在過了冬至節氣後,太陽直射的點會慢慢向北部移動,等到了夏至時,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所以在夏至時是一年之中最長的時候。

在以前並沒有這麼多記錄時間的工具,人們推測時間的早晚,多是通過太陽在天上的高度來決定。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說的是過了冬至後,每天天黑的時間和天亮的時間都要比前一天更早一些。那麼俗語中的一線指的是什麼呢?具體是多久的時間呢?

其實這裡的線指的是農村婦女納鞋底時所用的大白線,但是並不是大白線的長度,而是用一根線所用的時間。在農村一到了農閒時,三五個家庭婦女會坐在燒的暖暖的炕上一邊納著鞋底一邊聊著家常,因為納鞋底時要一直將線穿過來穿出去,所以線的長度並不會太長,一般在一米左右。農村婦女因為經常做針線活,所以用完一根線時間並不會太長,一般在十來分鐘左右。所以一天長一線的意思是白天的時間要比前一天長十分鐘左右。

在冬至後不僅時間會越來越長,從冬至後天氣越來越冷,人們根據冬至後的氣溫變化總結出了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從數九歌中可以看出,在冬至後天氣並不會立馬變得寒冷,而是要等到三九四九時才最冷,這個時候也正好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兩個節氣小寒和大寒之間。

你們那裡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嗎?你們覺得一線是什麼呢?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小馬話三農


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啥意思?一線是多長時間

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啥意思,“一線”到底有多長?

冬至節氣已過,從這一天開始也正是進入“數九寒天”了,天氣也會一天比一天寒冷,其中在“三九”,也就是冬至節氣後的第19天到27天,即2019年1月份的中旬這個期間是最寒冷的。在民間一直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在南北方地區冬至節氣還有著不一樣的習俗,比如在北方有冬至節氣流行吃餃子、餛飩、麵條的習俗。估計不少人都聽說過“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這句老俗語,那你可知道“一線”到底有多長呢?是多少分鐘呢?

(1)“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一線是指什麼?到底多長?

冬至和夏至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在夏至節氣當天,是一天中白晝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的一天,民間也流傳著“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俗語。而在冬至節氣則剛好相反,是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夜晚時間最長的一天。同樣也流傳著“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關於一天中白晝和夜晚時長相關的一句老話。意思是說到了夏至節氣以後白天的時間就慢慢變短了,而夜晚的時間就長一些了,也就是說天亮的時間推遲了,而天黑卻逐漸提前了。而到了冬至節氣的時候,天亮慢慢提前了,而天黑卻延遲了。而這個“一線”指的其實是過去農婦人家做衣服、縫被子所用到的棉線,一線的長度也就差不多是一米左右。

在過去,婦女是不用去外面幹活的,而每天忙完了家務活以後,那就是做針線活了。像紡紗織布,縫補衣服、納鞋底、繡花等等,這些都是女人們每天都要乾的事情。而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鐘錶的,古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雄雞報曉了,太陽出來了的時候,就會起床了。看到太陽落山了,也就回家了。而婦女們在家中每天的活也基本都差不多,沒事的時候就會紡紗織布、縫補衣物。當到了冬至節氣以後,每天都會比前一天多用一根線,這就是古人所發現的規律,說明每天白天的時間從冬至以後就開始慢慢邊長了。那這“一線”到底有多少分鐘呢?

(2)一天長一線,一線到底是多少分鐘?

如果遇到較真的人,真的就會追根究底。而這個“一線”具體的時間大約也是1分多鐘。農夫有一個同學,他是一個導遊,經常帶團去看日出。聽他說如果要去海邊、山頂看日出的話,在冬至節氣以後每天就要提前一分半鐘,而夏至節氣以後每天會比前一天延遲一分半鐘。

在有些地方有著“冬至交九,一九二里半,二九五里多”的俗語,其意思是說在冬至節氣當天就開始數九了,然後每天白天的時間都會延長,等到一九結束的時候,就要比冬至當天多走二里半的距離。而等到二九結束,就能多走五里多地了。而一里地是500米,二里半就是1250米。人步行的速度大約是大約1.2m/s。算下來也就是在17分鐘左右。由此可見,一天長一線具體的時間應該是在2分鐘以內。

不得不佩服古人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在沒有現在高科技輔助的情況下,僅僅憑藉著經驗就能發現每天如此細微的變化。在您的家鄉也有類似的俗語嗎?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歡迎點贊、關注。如果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遠源流暢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因為我們處在北半球,才有此說法,而南半球愉恰恰相反。

過了冬至這天,天變的越來越長,一直到夏至。

一線是指太陽的照射物體影子,一天比一天長一些,也一直到夏至。



愛瘋說事


在大雪節氣前後,很快的就迎來了冬至節氣。冬至這一天開始,天氣也會變得越來越冷,特別是在三九天氣裡,氣溫很低,家裡有老人和小孩的是非常難熬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是什麼意思?“一線”到底是指啥?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這一天,在過去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是非常重視的,在民以食為天的傳統社會,人們常常會用各式各樣的美食來慶祝這一天的到來。比如,在我們北方,冬至這天會包餃子、麵條吃,而南方地區會吃餛飩之類的美食。

一般從冬至這天開始,每天的白天時間變長,而夜晚天黑的時間變晚。在過去農耕年代,並沒有科學記錄時間的儀器設備,人們通過對太陽在天上的高度及太陽光的照射情況加以推測。總得來說,其實這句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說的是過了冬至後,每天天黑的時間和天亮的時間都要比前一天更早一些。那麼俗語中的一線指的是什麼呢?

過去農村,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人工縫製的。每年冬天,農閒的季節,農村婦女都會在這段時間,在家裡為家裡的男女老少,做衣服或者縫製鞋子,縫製過程中,一根線的長度大約是1米左右,縫製這麼一根線需要大約5至10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過了冬至,人們每天白天可以縫製衣服的時間會比之前多出一根線的時間。

農村流傳下來的俗語老話,大多都是老輩人對日常生活實踐中經驗智慧的總結。而這句農村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不僅是說過了冬至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會變長,而且是過去農耕社會里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他們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爭分奪秒,惜時奮進。那麼對於我們當代這麼好條件下生活的年輕人來說,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奮鬥呢?


阿豪視界


“一天長一線”就是說一天比前一天多2分鐘,天黑晚2分鐘。

這裡的“長一線”,則是農村家庭婦女們的專用計時方式了。納鞋底,紡棉花,縫被子、做針線,雖然沒有準確測量,但感覺不會錯,紡棉花的會覺得冬至後每一天能多紡一線了。一線的時長,個人速度有快有慢,大約2分鐘。

從冬至這天起,白天短到了最極致的一天,必須開始“反彈”了。這也是“冬至一陽生”的來歷。冬至後,白天一天天變長,夜晚一天天變短,進入了另一個大循環,直到夏至這天,達到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萊蕪老邱


我們老家冬至不叫冬至,稱為過冬,每年過冬我們都是包餃子吃,但村裡的老人也會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一線有多長呢,就是過去納鞋底的農村婦女扯出來的線長,大概得有兩尺多,太短了要一直穿針引線,費時間,太長了線容易打結,因此必須是農村女人們認為合適的長短。

線和冬至有毛線關係?肯定有人會這樣質疑,有關係,既然被放在了一起來說,那麼它們之間必定有關係,首先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俗語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也就是說還沒有鐘錶的時候,人們靠著足夠的經驗,靠看太陽來判斷時間的年代,才產生了這樣的俗語。

那時候農民們只知道冬至以後一天比一天黑天晚,但究竟晚多長時間,農民們沒有數,於是納鞋底的女人們就用線來表示冬至一後黑天的時間差別。

一天長一線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冬至以後,太陽下山越來越晚,比如冬至那天五點半太陽落山的話,那麼冬至第二天五點半時,太陽距離落山還有一根線的長度。

第二個意思是,只要過了冬至,農村女人們一天能比一天多縫一根線,因為天黑的晚一些了,晚的那塊時間剛好能夠縫上一根線。因此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

農村還有這樣的俗語:,長不過夏,短不過冬。意思是說,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日子當數冬至,夏天最長的日子是夏至。每年過了冬至以後,白天時間會越來越長,一直到來年的夏至。


看農村說農事


現在也是正值冬季,很多地區已經開始下起了鵝毛大雪,這句俗語其實也和冬天有關。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說,只要過了冬至以後,每天的時間就會多“一線”,其實也就是一些冬天的氣節變化。

那麼這裡的“一線”有什麼學問呢?這其實和古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以前古人沒有鐘錶,也沒有手機,那麼每天的時間怎麼看呢?這就依靠了古人的自己的發明,日晷。

日晷和我們的手機鐘錶不同,不能提供準確的時間點數,只是在一個標有時辰的石盤上,中間插著一根細長的“石針”,然後根據太陽日照下,這根石針的影子移動的影子來判斷時間。

在《周髀算經》中就有關於冬至日晷的記載,裡面說到:“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意思就是說到了冬天,白天的時間依然開始比夜晚要長一點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夏天天亮的很早。

那麼這句俗語的“一線”到底有多久呢?根據《周髀算經》前面的一句話“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這裡我們按照日晷石針推算,那麼開始,白天每天太陽出來的時間就是早晨七點過四,到傍晚五點四十七,而之後每天日出的時間就是早晨七點過六,到下午五點五十結束。根據這個前後差距來計算的話,所謂的“一線”之長,差不多就是一分鐘左右。當然這是古人的說法,如今科學計算都十分精準,可能會比這個數據更精確,但是不得不說,古人在科技並不發達時就能有這樣的見解,已經很不錯了。


阿明一家的幸福生活


農村老話“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其實這就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關於一天中白晝和夜晚時長相關的一句老話。古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也是愛好天文的人得出的所得經驗。那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一線,指的是古代婦女們,到了冬季坐在閣樓或是門外做針線活,繡花或納鞋底,所用一段線,大約一庹長也就是1.5米左右,到冬至後日落時,和冬至前剛好少納一根線,天就黑下來了。其實天氣短是從農曆七月半就開始了,也有“過了七月半,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過了冬至長一線,是說得過去計時的播幹見影,也就是倒杖法,長一線是現在的1分鐘伴。也是古人指太陽落山時照射在窗戶上的影子而言,形容晝短夜長的結束,從冬至這天開始,白天會一天比一天長,夜晚會一天比一天短,直到“夏至”結束。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來到了一年中晝最短,夜最長的一天。跨過冬至,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白晝逐漸拉長,每天長一線,便是白晝每天延長大概一分半鐘的意思。一天長一線是俗語,只是表示天長夜短了。所以古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也是愛好天文的人得出的所得經驗。




愛生活的遙


農村一直流傳至今的俗語“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冬天過了冬至以後,每天的時間就會多了,白天的時間就長了,而“一線”,就是指冬天節氣的變化。

而這裡“一線”具體指的時間有多長?這個要從我國古代對時間的記錄來說,我們都知道原始社會我們祖先每天看時間都依靠他們發明的日晷。

日晷就相當於今天我們用的鐘表一樣,但是相比時間的準確性方面我們現在的要準的多。而日晷就是在石盤上插一根石針,石盤周圍刻著數字及文字,通過太陽光線折射到石針上,再以石針的影子來判斷時間。

在我國地理圖繪書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這也充分證明過了冬至,日晷的影子會長。

那到底“一線”時間有多長?根據《周髀算經》記載“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的說法。

綜上所述“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過了冬至,天氣時間就變的長了,而“一線”就是具體是指時間的長短。





果農甲富哥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這是我老家的一句諺語,意思是說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起來。喻意長壽及盼望冬至後每天白日長度逐漸加長而大地儘早回春。大凡諺語都是很久以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長期觀察得岀的結論,現代自然科學證明,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相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之後太陽才開始逐漸北移,白天漸漸變長。現代科學已佐證了前人傳下來的諺語千真萬確。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了“數九寒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每九天為一個“九”。民間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常“九九”之中“三九”最為寒冷,家鄉就有“三九中心臘,河裡凍死鴨。”的說法。

當塗冬至節至少有兩件習俗至今還保留著。

一是,冬至上墳祭祖。在冬至日或前後一天,家人要上祖墳祭拜,燒紙錢、放鞭炮,修墓遷墳也在這一天舉行。

二是,冬至進九喝老母雞湯進補。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過了冬至白天漸長,日照多而白晝長是為陽,因此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乃陽氣開始逐漸旺盛之始,是進補的最佳時機。當塗人的習俗是冬至進九這一天喝老母雞湯作為進補,這一天菜市上的老母雞的價錢肯定會比平常貴許多,如今,尤其是所謂的“本老母雞”價格會更高。雖然如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這一習俗仍在流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