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教育是目前家庭乃至全社會的關注熱點,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家長們深陷“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為了讓孩子“成龍”“成鳳”,父母有時不計成本地對子女進行“超前教育”,有一父母,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除正常上學外,週末則安排有寫字、舞蹈、英語、鋼琴培訓,一週最多隻有半天休息娛樂時間。

目前孩子才小學二年級就已經需要佩戴眼鏡了,天氣稍有變化就時常生病,而父母的觀點是:現在字寫不好的話,將來考試閱卷時定會吃虧;孩子沒有一技之長,將來進入社會就沒有優勢;孩子沒有文藝特長,就只能看別的孩子表演;去參加培訓還能減少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等等。

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微信圈曾瘋傳這樣的段子:襁褓中的小朋友枕邊戳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距離高考還有6414天”。這個紙尿褲裡的寶寶,還沒來得及睜眼看世界,就無辜地被加入奔跑的行列,這代父母確實很焦慮,從好工作順序倒推到好小學,以至誕生的那一刻。逼著孩子去上英語、奧數、書法各種培訓班,琴棋書畫各種才藝一個不落,在“雞娃”的路上一往無前。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起跑線既不是小升初,也不在幼兒園,而是在父母的成長中,每個孩子的成長背後,是家長的成長,要培養出類拔萃的孩子,家長要先把自己變得更好。

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成功之路不限於進名校,起跑線當然也不是成績單。前不久,9歲成都女孩黎子琳的全英文演講視頻上了熱搜,在馬德里召開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她以熊貓保護為切入點,介紹了中國青少年在氣候變化中所做的努力,號召大家“珍愛熊貓,珍愛地球”。小姑娘流利的英語表達、自信大方的舉止,讓家長們感嘆“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是英語老師,從黎子琳出生開始,家裡就通過英語兒歌和動畫片等打造語言環境,是不折不扣“別人家的父母”。

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職位高低,薪酬幾多,身為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子女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父母的習慣、喜好、脾性像一面鏡子,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照耀著他們的未來。如果你手不釋卷,孩子牙牙學語就會把翻書當遊戲,整日沉迷麻將無法自拔的父母,別指望孩子能平心靜氣埋頭苦讀。央視曾播出一則公益廣告:年幼的兒子看見媽媽為老人洗腳,也憨態可掬地給媽媽端來一盆熱水。廣告很短,寓意很深——父母的樣子,就是孩子將來的樣子。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誰又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那麼怎樣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又是一個大難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由於每個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包括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方法等,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首先父母的性格、觀念決定了家庭的氛圍;父母的三觀決定了孩子的品格和修養,正所謂“人莫不愛其子孫,愛而不知教之,猶弗愛也”,只要父母三觀正,夫妻關係和睦,對孩子不苛求、不放任、不溺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就能健康成長。

其次孩子的成長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必要一定要拔苗助長,要求每個孩子都成為精英。在智力發展上,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一味地逼迫,而是通過引導讓他們慢慢去接受,去適應,作為家長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從自身的完美成熟,到敦促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成長進步。 

孩子成長的背後是家長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好比小樹的成長,它需要陽光,空氣,水分和營養。當小樹不夠枝繁葉茂時,需要我們家長審視我們是否給予它足夠的養分。當我們看清了起跑線的所在,也就能領會這個道理,孩子的成長背後,是家長的成長,要培養出類拔萃的孩子,家長要先把自己變得更好。只有家長以身作則,才能為孩子營造潛移默化的學習氛圍;只有家長視野開闊,才能為孩子謀劃更遠大的未來;只有掌握兒童成長規律,才能遵循科學的教子方法;只有懂得保護兒童權利和尊嚴,孩子們才能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就像魯迅先生所言: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

生育孩子是父母的選擇,養育孩子是父母應盡的職責,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同時要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做人才是一個人安身立命在這個社會上的根本,教育的本質是人點亮人,每個人都是別人的一盞燈,願所有“覺醒的父母”擺脫起跑線焦慮,用真誠善良勇氣照亮孩子的星辰大海。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更需要成長的是父母。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