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初看《爆裂鼓手》,會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勵志故事。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的內曼在嚴師弗萊徹的督教下,經過各種艱難與挑戰,終於證明了自己。

但整部電影不只內曼一個追夢人,它的內核也不僅僅是勵志,而是兩個靈魂從對抗到合拍的過程。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揮鞭人的追夢故事

電影的英文片名《whiplash》是一首爵士樂曲,在片中反覆出現。而whiplash本義是鞭打,也是爵士樂中的一種技法——將鼓棒像一條鞭子一樣甩出去,並用鼓棒一半左右的長度抽在軍鼓的鼓邊和鼓面上,以此產生爆烈效果。

《whiplash》這個片名再合適不過,因為它不僅有多重含義,同時也暗示了我們,雖然承受鞭打的是內曼,但揮鞭子的人(弗萊徹)也同樣重要。

在內曼追夢的同時,弗萊徹也有一個偉大的夢:培養下一個查理·帕克。

要培養一個偉大的樂手,首先得找到他。影片的開始,弗萊徹就對內曼說:我在找新的樂手。而當內曼加入他的樂團,弗萊徹第一次說起了查理·帕克的故事。這個故事簡單卻充滿象徵意義:查理·帕克是爵士史上最偉大的中音薩克斯風手,而他的成功是因為經受住了嚴師喬·瓊斯對他的各種打擊與奚落,包括在他演砸的時候朝他頭上砸缽。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我相信這個故事弗萊徹說了無數次,每發現一個有潛力的樂手,他就要說上一遍。這個故事是他的人生信條,所以他不厭其煩地告訴那些小鳥們(影片中他稱內曼這樣的新人為小鳥),以期他們變成像查理·帕克一樣的的大鳥(Bird,查理·帕克的綽號)。

和以往一樣,當看到內曼身上的潛力,弗萊徹開始用他的方式來培養內曼——他舉起了手上的鞭子。這種鞭打,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第一次練習,弗萊徹就往內曼的頭上扔了一把椅子,用打耳光的方式“教”內曼分辨節奏的快慢。為了讓內曼打出完美的400拍(一分鐘打400個4分音符,平均0.15秒一個),他讓樂團陪練一整個通宵,直到鼓架上滿是鮮血。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而弗萊徹對內曼心理上的鞭打更勝於肉體。前一秒鐘還在誇內曼是巴迪·瑞奇(世界上最偉大的鼓手之一)的化身,後一秒就用各種汙言碎語將他罵哭;除了貶低與羞辱,他還讓內曼無時無刻處在被替代的恐懼中,只要沒有達到他的要求,內曼馬上就變成那個幫別人翻樂譜的替補。

他毫不猶豫地揮動手上的鞭子,只因為他相信這是成功的唯一方式,只有把樂手逼到極限才能激發潛能,而下一個查理·帕克永遠不會氣餒。

即使因為這樣極端的教育方式被學校開除,弗萊徹還是這樣相信著。當內曼與弗萊徹再次相遇,弗萊徹再一次談起查理·帕克的故事,並說出了本片最引人深思的臺詞:

英語裡再沒有哪兩個字,比“做的不錯”(good job)更害人了。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秉持著這樣的觀念,弗萊徹不允許一絲的差錯與懶惰,所以他要開除那個連音準都不確定的樂手,而之前的核心鼓手坦納只因為丟了一次樂譜就丟掉了核心的位置。在弗萊徹看來,如果不這樣做,下一個偉大的樂手就會在這種毫無意義的讚美中浪費掉,這是他不能允許的。

接著他悵然若失地說:我嘗試了這麼多次,可我從來沒有過自己的查理·帕克。這一刻,他不是一個嚴厲的導師,只是一個失意的追夢人。

靈魂的對抗與合拍

曾經,弗萊徹離夢想很近,他一手培養的樂手肖恩·凱西幾近成名,卻因為心理問題上吊自殺(弗萊徹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對外說他是車禍死亡)。沒有千里馬是伯樂的悲哀,弗萊徹在找樂手,也是在找一個理解和認同他的人。最初他以為內曼可能是那個人,但內曼已經和他反目成仇,他們之間只有靈魂的對抗,永遠不會合拍。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這種對抗不僅體現在兩人的地位上,也體現在言行中。在內曼面前,弗萊徹樹立了一種絕對的權威,“not quiet my tempo” (不在我的節奏中;這句臺詞在初期反覆出現,代表的是兩人的不合拍與對抗)“wait for my cue”(等我的提示)是他對內曼說的最多的話。在影片的前半段,內曼一直生活在弗萊徹的陰影下,不僅是樂曲,內曼的喜怒哀樂也在弗萊徹的掌控中。這種生活讓他壓抑、窒息,而那場失敗的比賽後內曼的舉動則代表一次集中地反抗:他像野獸一樣將弗萊徹撲倒在地,將心中的憤怒、委屈與恨意傾瀉而出。

但影片中的許多細節都說明,這種對抗終是暫時的,弗萊徹和內曼是同一種人。

“我寧願34歲就身無分文酗酒而死,但能成為別人在飯桌上的談資,也不要健康富有地活到90歲,卻沒人能記住我”

——《爆裂鼓手》

內曼渴望成為偉大的樂手並被人記住。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捨棄了娛樂,捨棄了愛情,甚至捨棄了自尊;他無休無止地練習;在約會時也想著樂譜;被車撞到鮮血淋漓也要跑回去打鼓;他付出這些努力,因為他的目標和弗萊徹一致,而偉大是要付出代價的。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即使他與弗萊徹決裂後,回到輕鬆、正常的生活,再也不碰他的鼓,卻依然在遇到弗萊徹時被他的一席話重新點燃。他不能忍受平庸地生活,在被弗萊徹鞭打時,他是痛苦的,但這痛苦的背後,他也感受到了極致的快樂。

影片的最後,弗萊徹再一次把內曼推入絕境,當內曼演砸的時候,他輕描淡寫地對內曼說:看來你沒有這個天分。這句無關痛癢的話,是他無意中砸向內曼的缽。

這一次,內曼沒有退縮。他從心底裡接受了查理·帕克的故事。他敲起了曾經讓他受盡羞辱的《大篷車》和《whiplash》;面對弗萊徹的疑問,內曼說“I will cue you in ”(等我的提示)。鏡頭在內曼和弗萊徹之間快速切換,隨著內曼敲出完美的節奏,弗萊徹的臉從震驚、驚喜、欣慰再到欣賞。兩人相視一笑,一個眼神就能懂的默契。此刻不需要言語,密集的鼓聲是他們交流的語言,兩個對抗的靈魂終於在這一刻達成了共識。

換個角度看《爆裂鼓手》:不是毒雞湯,只是兩個靈魂達成了共識

影片最後的相視一笑

弗萊徹終於等到了自己的查理·帕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