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我永遠不會為自己怎樣努力過而道歉。”


前些年,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你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即使再努力也都是徒勞。”

我知道我腦子笨,不夠聰明,別人聽一遍就會的題,我有可能要聽上三遍、四遍才能完全掌握。

可那又怎樣?別人越是不看好,我越要努力,那不看好的人生,我要打它一個絕地反擊。

而這股不服輸的勁兒,則是我看過《爆裂鼓手》後,從男主角安德魯身上學到的。每個人都是具有潛力的,我們不該被所謂的天賦或是別人的看法而限制。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畢竟不是天賦決定人的命運,而應是自己,有沒有想要改變命運的決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爆裂鼓手》這部影片所講的故事很簡單。

美國一流音樂學院的學生安德魯立志要成為頂尖的爵士樂鼓手,他在魔鬼老師弗萊徹的侮辱、打罵、淘汰等壓力下,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人物的性格走向和最後的結局我們是可以猜到的,但足以讓我有感觸的,是電影中老師與學生相互折磨的過程,它讓人看到的不僅是音樂人的苦痛,更讓人看到了傳統勵志故事背後的殘酷真相。


接下來我想從以下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會基於影片中安德魯的人物經歷談談我的幾點現實思考。


一、高壓式教育——面對學生的天賦和才能,老師殘忍偏執的教育方式是他走向成功的首要階段

在這部影片中,導師弗萊徹的教育觀非常明確:


“我不是在那兒指揮樂隊的,隨便哪個人都能指揮。我是逼他們突破極限的,我認為那是絕對不可少的。”

他認為教育學生,棍棒底下出英才,只有不斷刺激和打罵,才能逼迫出一個人最大的潛力;而鼓勵制的教育只會讓學生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最後活成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

成長過程中,一個人能否成為人上人,我想離不開老師這兩種教育方式:


1、注重人格教育

在影片裡,老師弗萊徹一直罵他,十幾歲的安德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時常會懟過去。甚至最嚴重的,在一次比賽中,安德魯出車禍後依舊要參加比賽,因手部受傷,導致演出失敗。

安德魯本就對弗萊徹一肚子怨恨,外加這次比賽失誤,他無法控制自己,當著臺下師生的面,對弗萊徹大打出手。

看到這時,我想起兩年前網上瘋傳的名為”男子20年後攔路狂扇老師“的視頻,一個高大男子攔下騎電車的中年男性後對其拳腳相加。

“你知道你以前是怎麼當老師的嗎?”

“以前你怎麼打我,現在你記不記得了?”

老師都沒反應過來這是誰,就開始低聲下氣道歉:“對不起。對不起。”

當年老師希望他能進步、優秀,於是以打罵的行為刺激他,希望他能變得更好。如今學生不領情,居然用如此粗魯的方式報復老師,這則是人格教育的問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能一味只培養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要多多關注他的人格教育。

完整的人格,能夠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即便最後不優秀,但也足以受人尊重。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2、嚴師出高徒

影片裡,弗萊徹為了把安德魯練就成最偉大的樂手,在教學中,他用盡所有手段:辱罵、嘲笑、扇耳光、甚至拿凳子砸安德魯;過程很煎熬。

弗萊徹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質疑:打壓和刺激確實能讓一個人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可有時候對於一些心理素質不好的人而言,難免會接受不了。

他其實對這點很清楚,有一次,他在上課之前,曾說到自己親手培養過一個出色樂手肖恩,但後來因車禍去世了,其實肖恩並不是車禍去世,而是因為他的刺激而患上了抑鬱症,自殺身亡。

弗萊徹跟學生們講起他時,流下了眼淚。這眼淚是他對肖恩的愧疚。但是比起這種愧疚,他更希望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看到這兒我想起了我曾經的一位老師。

我上中學時,數學老師很嚴厲,全校出了名的魔鬼教師,魔鬼到什麼程度?好比每次做練習題,只要因為粗心而做錯,老師總會當著全班師生的面給那個人一耳光,同時還要說句很傷自尊的話。

最嚴重的時候,是每次考完試髮捲子,老師的規則是:離滿分差多少分,拿戒尺打多少下手,那時候我沒少吃打,但捱打的同時,成績也上去了,高考數學差8分滿分。

反正我的中學時代,老師給學生們施加的壓力遠比弗萊徹的手段豐富,學生也正是在這種嚴格管教之下,被逼迫著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練就屬於自己的學習機制。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今的教育讓孩子不斷讓步,給他們更多快樂,更多遊戲時間。可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孩子不如成年人明事理,必須受到管教和懲戒。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犯錯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全社會都在讓步,將來的孩子是很可怕的,將來的社會也是很可怕的。老師不管,孩子就學不好;老師太溫柔,孩子就不學好。

但凡有遠見的老師,為了孩子好,都會狠心逼他們一把。

古語道:“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人最大的潛能往往是需要藉助很大外力才能激發出來。

想必正是弗萊徹始終堅定這個信念,才有了影片結尾時安德魯那場巔峰表演。


二、要麼庸俗,要麼孤獨——放棄愛情,拒絕外界一切誘惑,甘願與孤獨相處,這是他能逆襲的第二階段

影片中,有一段安德魯與他女朋友分手的對話:

“我會一直追求我所追求的,所以練鼓時間越來越多,能陪你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而當我陪你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練鼓,爵士跟樂譜,所以你遲早也會討厭我。所以長痛不如短痛,我們分手吧,因為我想更優秀。”

“你還不優秀麼?”

“我想成為最偉大的。”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他想更快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和女朋友分手,這個舉動我很能理解。

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最孤獨的。只有能夠忍受普通人無法忍受的孤獨,才會收穫比別人更多的榮耀和掌聲。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神經學家,曾做過一個“體驗孤獨”的實驗。

結果指出:

“在孤獨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會更具創造力、領導力,並且有極大的概率能夠激發新的思維方式。”

獨處的時候,讓我們更能認清自己;只有懂得享受孤獨和堅持孤獨,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下面我想說下人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為什麼會孤獨?

第一,他們需要做很多事,從早忙到晚。

他們想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把大把時間用在自我提升上,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忍受孤獨。

第二,有想法的人,都喜歡獨處。在交友方面,他們遵循“寧可高質量單身,也不低質量社交”的原則,所以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朋友,沒有社交,這時候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就會產生。

第三,內心孤獨。不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什麼事情只裝在心裡,忍受了太多不堪和痛苦。

這些獨自承受一切的人,在沉默中爆發,終會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模樣。


三、不瘋狂不成魔——渴望成功的慾望下,逼迫著一個人拼命努力,這是他完成華麗蛻變的重要階段

安德魯最初只是一個替補鼓手的身份。

他不甘心於一直當替補,於是在弗萊徹的刺激下,他一心投入練習,為了達到老師要求,安德魯拼盡全力,手裡的鼓槌已沾滿鮮血,還是一刻都沒停下來,創可貼一張接著一張,貼在他那血流不止的傷口之上。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他自己知道,暫時的弱小並不說明什麼,一旦燃燒起來定會讓所有人看到自己的實力。

安德魯為了實現當核心鼓手的目標,與女朋友分手,把全部時間用在練習上;為了得到演奏機會,哪怕出車禍還是要跑向舞臺;被弗萊徹侮辱謾罵後,他並沒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勇,完成了精彩的演出。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他並沒有過人的天賦,他有的只是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和奮鬥。

眾所周知,幼年時期的曾國藩對於學習這種事沒任何天賦,考試經常是班裡最後幾名。

但他之所以能成為晚清時期“四大名臣”之首,是因為他後天的努力,有的時候,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厲害。

中國傳統思維中一向反對僅僅依靠天賦的成功學,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就是極有說服力的證據,少年天才仲永,因為缺乏後天的付出,而慢慢的變成了一個普通人。因此,即使一個人有著過人的天賦,如果後天不去努力,勢必會成為“廢材”。

最近看了由丹尼爾寫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在這本書中,丹尼爾拜訪了世界上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要成為最厲害的人,你需要至少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

很多我們看起來天賦異稟的天才,背後都是經歷過無數的摧殘,所有精彩紛呈的亮相背後,都源自長久的準備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爆裂鼓手》:從三個階段分析少年安德魯的人生蛻變

四、基於影片中安德魯的人物經歷,我想談談我的兩點現實思考。


1、和什麼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魔鬼老師弗萊徹正是看中了安德魯對音樂的極度熱愛,所以才讓他經歷一些常人無法忍受的行為,以此來逼迫他的藝術細胞,讓他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如果當初安德魯沒成為弗萊徹的學生,也或許今天他也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樂手。

你和什麼人在一起,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選老師、好友、還是伴侶,多和正能量且志同道合的人接觸,即使你剛開始很差,但在對方的影響下,你會越來越優秀。

韓寒曾說:“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

因此,不要排斥和比你厲害的人相處,你要想辦法讓自己成為厲害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你只管做好自己

安德魯弄丟了別人的樂譜,導致對方無法上臺演出。因為這個事情,很多同學都在背後議論他,甚至當面直言喊道:以後你別碰我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聽到一些來自身邊人的嘲諷和詆譭,有的人很在意他人的評價,於是委屈求全討好著每一個人,活成了一副自己不喜歡的模樣。

而有的人選擇不屑,你越說的厲害,我越是要活出個樣子給你們看。

我很支持第二種做法,存在感是自己找尋的,我們要為自己而活,總在意別人說什麼的人,一生都無法做回真正的自己。

該怎麼說呢,那些殺不死的,終將會使你更強大。


結語:

這部電影引起了很多人思考:從理想到現實、從天賦到努力、從平庸到不平凡……這都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

透過電影,我們必須知道,人是可以改變命運的,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中;那些你看起來相當厲害的人,背後勢必經歷了太多你想象不到的艱難和磨礪。

人生是一場真實而殘酷的博弈,沒有誰能一蹴而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這永遠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