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你留下許多讓你充滿哲思的話題。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非常有爭議的電影《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爆裂鼓手》:超越,始於偏執

《爆裂鼓手》的主人公安德烈是著名音樂學院的新生,他瘋狂的練習只為了能夠加入競爭激烈的校爵士樂隊,最終成為查理·帕克那樣的傳奇鼓手。他憑藉著超出常人的天賦與努力走進了樂隊,也似乎看到了一線接近夢想的曙光,然而魔鬼導師弗萊徹的地獄式訓練法讓他在對“偉大”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中逐漸失去了信心與方向。影片結尾在師生之間火花四濺的對抗中達到高潮,同時給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弗萊徹是否成功的培養出一個偉大的鼓手?安德烈對“偉大”的追求和為此付出的可怕代價是否值得?
由達米恩·查澤雷執導,邁爾斯·泰勒和J·K·西蒙斯主演的《爆裂鼓手》在聖丹斯電影節上一鳴驚人,一舉奪得電影節的最高獎“美國劇情片單元評審團大獎”以及“劇情片觀眾大獎”。獎項並不是最主要的,爭議才是這部電影讓人關注的焦點。影片中教師魔鬼式的訓練,血、汗交織的學習過程以及主角對待成功的狂熱追求,都成為熱議的話題。
在我看來,這些熱議的話題並不是這部電影的首創,也不會由這部電影終結。它依然會存在,並且沒有唯一的答案。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帶有未知性的旅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古老的觀念在如今提倡自我、個性、快樂、寬鬆為主流的社會和教育環境中,顯然會遭到排斥。
我們如今最不屑的是,你為什麼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很多人會因各種自我暗示而得過且過,並美化為享受人生,享受生活。這些暗示包括,天資不高,家境不好,遇不到伯樂,看不到上升通道……也許,現實的生活真的殘酷到讓我們自覺的排成隊。所以,我們只配享受普通人的快樂,即我們知道自己屬於“二八定律”( 也叫巴萊多定律,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現。他認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非決定性,因此又稱二八法則)裡那個大多數。
從這些表面的現象往後看,願意爬地而行的人們並非不知道奮鬥與拼搏的意義,當然也願意品嚐成功的喜悅。事實上,許多人都在做著自己很牛逼的夢。
究其原因,對難以忍受的付出的恐懼,對付出之後可能得不到回報的恐懼,對失敗帶來的打擊的恐懼,順便對安逸生活的滿足感,造成了一批又一批遠離“血、淚、汗”的奮鬥者。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電影中的安德烈瘋狂的練習,為了讓弗萊徹看自己一眼,當他意識到老師已經看到自己的時候,興奮地和父親分享這一喜訊;當弗萊徹讓他到校隊的時候,他陷入到如戀愛的陶醉中(事實上,他因為被發現而信心爆棚,真的向一位姑娘表白成功)。當然,這一切只是美好的開始。他為了佔領位置,展示自己的能力,宣告自己的存在感,在瘋狂的練習中不斷挑戰,陷入徹底的瘋癲,流著血的手捅進冰塊中為了繼續練習,為了一直達不到的速度嚎啕大哭,最微不足道的恐怕就是通身的汗水了

導演為了呈現出一個在追求成為偉大鼓手而付出“血淚汗”的年輕人時,隨著鼓點做成的背景音樂中,安德烈無一刻不在練習,無一刻不在折磨自己。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影片看到中間部分,我是如此的陷入而不能自拔。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選擇什麼樣的成長途徑。
選擇了成為“偉大”,就要忍受超越常人的孤獨與付出。

有研究表明,一位高水平的業餘提琴手至少要有超過3000小時的練習,而一個專業提琴手至少要經過一萬小時的練習。曾經有記者採訪科比,是什麼成就了現在的他。科比反問記者:“你知道凌晨四點鐘洛杉磯的樣子嗎?”科比說:“我知道每天洛杉磯凌晨四點鐘的樣子。”每個時代都需要英雄,他們的成就與奮鬥讓平淡枯燥的歷史泛起激動的漣漪。拋開爭議的話題,你真應該看看安德烈瘋狂練習的樣子,他讓我熱血沸騰。
我不認為這些是勵志的故事。恰恰相反,我認為這是極其正常的一種現象。多數憑努力而擁有成就的人,都有一段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跟自己較勁的心路歷程。《爆裂鼓手》中導師弗萊徹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有一個詞毀了許多人,那就是“還可以”。
電影讓我熱血沸騰的不止安德烈的瘋狂練習,還有弗萊徹這個瘋狂的老師。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弗萊徹是一個魔鬼。他引誘出學生的不安和小喜悅,然後像擊打玻璃一樣分分鐘把他們擊得粉碎;他激起學生心中的倔強與高傲,然後像打鐵匠一樣瞬間錘擊的火花四濺;他還善於激起學生心中的佔有慾與求勝欲,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弗萊徹的教育手段殘忍、粗暴而又“迷人”。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可以發現有天賦的人,他有絕對的權威可以讓學生瞬間位置更迭,他有足夠多的手段讓學生戰戰兢兢。我相信,也只有魔鬼才會一次又一次的讓人釋放心中最原始的黑暗、慾望,帶著颶風般的破壞力。
弗萊徹只有一個宗旨:適者生存,勝者為王。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在弗萊徹的調教下,安德烈從最初的唯唯諾諾,目光躲閃,當個替補都驕傲的人,成為敢頂撞,敢爆粗,敢於為了保留位置而不擇手段,甚至毫不顧及自己身體的傷痛。我看到了一個完全失控的孩子,就像《魔戒》中為了一直持有魔戒而不擇手段,徘徊在善惡之間的咕嚕姆。安德烈主動放棄了一段純真的感情,只是害怕會佔用時間;他在家庭聚會中反擊所有人,為了捍衛自己的真理;他讓父親感到惶恐不安,不再認識這個孩子;他甚至在演奏中和弗萊徹扭打在一起,嚇壞了所有人。他破壞了所有的規則、關係,只為了能夠成就自己。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以前,他活在弗萊徹巨大的陰影裡。如今,他成為了另外一個弗萊徹。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這部電影的精彩在於,當你以為我羅哩羅嗦敘述的就是全部,可我想說的是,那只是一部分而已。談及這部電影的靈感,導演提到了片中安德烈的偶像查理·帕克。“查理在18歲時,曾消失了一年,沒有人真正瞭解他到底幹嘛去了,有人說他可能去了歐沙克秘密修煉,”達米恩說,“當他再次回到堪薩斯時,他像是變了個人,人人都在談論這位新薩克司手,並稱之為世界上最好的薩克司風手。但在一年前,他還被認為是毫無天賦,極度平庸的。”在導演看來,

“超人”或“天才”的誕生,勢必會經歷一條充滿血腥以及悲傷的道路。
而飾演魔鬼導師弗萊徹的西蒙斯透露,這部電影最初就有一個想法,想要人們去思考、去辯論,“應該是為安德烈付出巨大代價的成功感到高興,還是應該惋惜他所失去的那些東西”。

這讓我想到了安德烈父親最後看他的眼神。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也讓我想到了寧澤濤,一個偶像級的國家游泳運動員。
2015年,風頭正勁的寧澤濤接受央視採訪,主持人張斌問他:“你成長路上最不堪回首的一件事是什麼?”寧回答,2011年因興奮劑檢測陽性而停賽,最難受的是“其實沒有人……”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同情你。”

《爆裂鼓手》:人生,就是一場博弈

寧澤濤回憶說,在那段黑暗無光的日子裡,“我看清了更多的事物,也理解了當下的社會……更加的孤獨無助,就像掉進了深井一樣。”而陪

他度過那段時光的除了父母和身邊的四五個人,只有一件事,就是更加刻苦的訓練,只有一個信念,就是重新回來,並且站的更高。
寧澤濤做到了。他爬出了深井,但也許有些東西,永遠落在了那裡。
人生是一場真實而且殘酷的博弈,從來沒有絕對的勝利者。你認為它殘酷無情,變化莫測也罷,但是當你選擇面對,而非轉身,選擇戰勝,而非妥協,你勢必會付出常人難以忍受的代價。這根本不是價值觀中善惡對錯非黑即白的事情,而是人性中最脆弱又最堅強的黑暗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