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這部由新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拍攝的關於音樂與夢想的電影,一經上映,就獲得了盛讚,並榮獲了多項大獎,其中包括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混音。

這部影片以鼓手作為主人公,講述了少年安德魯(邁爾斯•特勒 飾)在嚴師的督導教育下,以非常手段挑戰自己的極限、追逐爵士樂鼓手夢的熱血故事。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該片的音效所佔比重較大,而且主人公安德魯所演奏的鼓聲也有所不同,真正做到了與電影名稱相符合。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作為一部音樂片,《爆裂鼓手》得到了最佳混音的奧斯卡獎項,足見這部影片不只是演技或劇情的部分,在電影音樂方面,也深受肯定。

一、節奏快速的鼓點聲

該片強調不一樣的鼓聲,最大的困難便在於鼓點聲如何與擊打的畫面相匹配。尤其是表現演奏場面的時候,鏡頭不能停留在一個畫面,要有各種運動,從而實現聲音表現的精準。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而且本片中的打鼓很少出現點聲源,而是連成一串,並且越來越快速密集的擊打聲,給聲音剪輯帶來的挑戰非常大。尤其是弗萊徹老師性格桀驁強悍,經常在樂手演奏一兩個節拍就粗暴叫停,不斷重複,要讓鼓聲與畫面準確對位。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雖然鼓聲與畫面精準對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是絲毫沒有影響整部影片的音樂效果,相反,影片中的樂曲《爆裂鼓手》《房車》《進步》等,表現出鼓手的音樂天賦,用常人難以企及的快節奏展示架子鼓打擊者的高超技藝,從而滿足普通觀眾的欣賞習慣。

這些快節奏的音樂正好可以突出鼓手的才華,並不是說慢節奏的音樂就不能表現其才華,而是快節奏的爵士樂更加具有感染力,更能夠帶動觀眾的情緒,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在《爆裂鼓手》中,無論是表現聲音高低起伏的音高控制,還是鼓點變化的快慢銜接,都能讓觀眾感受到這種張弛有度、疾徐交織的藝術效果。

二、音樂表現人物的精神力量

《爆裂鼓手》中蘊含著人們所不常見的精神力量。影片本身的故事線索與內容都不難讀解,但該影片最難能可貴之處,便是對鼓手安德魯與導師弗萊徹兩人精神層面的深刻挖掘與極致表現。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當鼓手安德魯遭導師弗萊徹的強烈打擊之後,都會暗自投入到練習當中,以證明自己的才華與能力。

架子鼓具有很強的節奏表現力,快節奏的鼓聲在此處的意義並不只是向觀眾展示安德魯的鼓技,更多的是藉助習鼓來傳遞出一種精神力量。

比如:影片在放映到“正在練鼓的安德魯練得手已經爛掉,僅靠創可貼已無法止住源源不斷的血滲出……”此時鼓聲的節奏感已經被剪輯得十分緊張。這種緊張會讓觀眾產生出一種“煎熬”的心理反應,而這正是影片所要達到的聲音敘事效果。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與此同時, 高節奏、高強度的擊鼓過程, 也映射出鼓手安德魯的內心世界 “掙扎” 與 “拼搏” 精神;而此刻的鼓與鑔片的音色所表現的內容也與影片開篇練習時的鼓聲截然不同。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到了影片結尾,安德魯精彩的爵士鼓獨奏,此時的鼓聲已然失去了“鼓”本身的韻味,只是傳遞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即作為精神支撐的一種音色,去刻畫人性當中那種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

三、自由奔放的音樂態度

作為一部音樂題材的作品,劇中點題曲《鞭打》等爵士樂曲目與劇情推進嚴絲合縫,散而不亂的鼓點,和著鋼琴、提琴、管樂,演奏出嚴謹又充滿諧趣的樂句。當我們還沉浸在爵士名伶倚靠鋼琴,柔情百轉的淺吟低唱時,一個十數人的樂團大陣仗讓我們見識了學院派“爵士”的震撼。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在影片《爆裂鼓手》中,音樂所追求的並不是技術方面的成功,更多的是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達。爵士樂所需要的,是一種自由奔放的音樂態度,從內心深處去體會音樂的魅力,並自然而然地將這種情感表現在鼓聲之中。

《爆裂鼓手》:快節奏的鼓聲,不一樣的爵士樂,自由的音樂態度

對藝術的感悟力確實建立在完美的技術之上,然而淪為技術的奴隸,或能成為頂尖的樂手, 服務於世界一流樂團,卻永遠成不了大師和藝術家。

影片的結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正的音樂人:沉浸在音樂中,逐漸放鬆,找到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