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1900為什麼不下船?”

“海上鋼琴師1900為什麼不下船?”

故事

/ listen to the music /

時隔二十一年,《海上鋼琴師》重映,作為文青聖經,文藝青年應該不止看了一遍,有人喜歡,被1900的恐懼、懦弱和孤獨感染。有人討厭,覺得電影做作,煽情,認為導演做作油滑。

尤其是有些經歷了一些事情,上了一些年紀的人,似乎已經無法被1900感動了。

身上具備“中年感”的人,喜歡內斂、鈍感的情感,對於激烈的、直白的、煽情的情緒,開始免疫。

這無可厚非,但仔細想來,不相信,不容易被感動,也挺讓人傷感,長了年紀,就失了純真,懷疑大於相信。

“中年感”是對應“少年感”的,少年和中年似乎總是無法調和,他們的趣味很難一致,中年笑少年沒見過什麼世面,所以容易輕信,好糊弄。少年笑中年,心上蒙塵,油膩起來,看人間,看世事都帶著一層油光做濾鏡。

說穿了,少年和中年無非是時間兩頭的我們自己罷了。

倒是也很想知道,當年被《海上鋼琴師》感動的少年,現在都怎麼樣了。

聊起1900為什麼不下船,是不是有了別的看法。

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還是在大學圖書館裡,看到Virginian號最終炸燬的瞬間,唏噓不已。

這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完,忍不住要腦補如果1900下了船之後會怎麼樣?

他應該會找到那個女孩,和女孩開始一段感情。然後憑藉他的音樂,拿到新的身份,或許會有一個新名字,他在紐約住下來,因為社交恐懼,或許他會復刻一棟和Virginian號一樣的房子,用來安放他的鋼琴,盛放他的音樂。陸上行舟,街道起伏,人群就是海浪,他會聽聞更多人更多的故事,乏善可陳的,庸俗骯髒的,他在富人區,他在貧民區,用有限的琴鍵,寫出無限的音樂。

想通了這一點,或許,俗世也是天堂。

他也可能會變成那個“發明爵士樂”的同類人,他會變得像他一樣傲慢,睥睨天下,唬住媒體,讓人崇敬畏懼的同時,又惹人討厭。

他可能會背叛那個女孩,背叛他下船的理由,他身體開始發福,身邊掌聲和美女環繞,他靠著自己在海上的故事,在海上寫下的音樂,開巡迴演唱會,他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傳奇,只是再也沒有寫出新的作品。

直到暮年,他忽有所感,人類新造的郵輪可以航行至更遠的地方,他拎著一個箱子上船,和他下船的時候一模一樣。

人們再次在船上的鋼琴前見過他,聽過他的音樂。

此後,他不知所終,留給世人一個又愛又恨的傳奇。

他也可能和好朋友組成一支樂隊。

鋼琴,小號,音樂,他們憤怒,狂歡,嗑藥,迎合著人們的音樂品味,他們緋聞和作品一樣多,TD檸檬因為1900的名字而大賣,他用過的鋼琴被博物館收藏。

1900最終死於一場疾病,或一次意外,留下來的只有半個傳奇。

時隔多年,人們還是會訪問小號手,由他講述1900的故事,因為他的死,故事得到廣泛傳播,他因為音樂和死亡被人們永遠記住。

他也可能下船之後,就沒有再彈琴的理由,他漂泊半生,只想著安定下來,和女孩一起,經營一家魚檔,賣新鮮的海鮮,偶爾有曾經在船上見過他的客人認出了他,要求跟他合影,他禮貌地答應,擺出熟練的微笑,不忘帶上魚檔的招牌。也許會有一家報紙的編輯想要寫寫他,唏噓一番,痛惜一個天才被世俗生活凋零,魚檔會有一時的熱鬧,人們競相來看他,來悼念一個天才,卻沒有多少人真正是為了聽他的音樂。

只有在收攤以後,妻子和孩子睡熟了,他才會再一次擦亮鋼琴,彈起熟悉又陌生的旋律。

要是你問他後悔嗎?

他會說不,他的音樂留在了Virginian號上,留在了永恆的褶皺裡,現在他想要的,無非是俗世的幸福。

誰願意一輩子都做個孤獨的天才呢?

Fuck genius。

以上下船之後的結局,1900會喜歡哪一個呢?

也許每一個,也許一個都不喜歡。

宿命感是個圓形,有人總想逃出去,有人甘願囚禁其中。

如果換成了我們,也許我們也會在踏上陸地的前一刻收回腳步,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留戀自己熟悉的一切,留戀海上浮城的詩意,不肯輕易揮霍命運饋贈的音樂天賦,討厭城市的噪音,永遠不想弄明白每一條街道,去哪裡都需要導航。不如就永遠置身孤獨之中,在海上出生,在海上死去。

又或者,突然想通了,Virginian號是海上的一艘船,整個陸地不也一樣是海上的一艘船嗎?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下船嗎?你又會選擇哪一種人生呢?

• End •

“海上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下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