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下船?”

“海上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下船?”

故事

/ listen to the music /

时隔二十一年,《海上钢琴师》重映,作为文青圣经,文艺青年应该不止看了一遍,有人喜欢,被1900的恐惧、懦弱和孤独感染。有人讨厌,觉得电影做作,煽情,认为导演做作油滑。

尤其是有些经历了一些事情,上了一些年纪的人,似乎已经无法被1900感动了。

身上具备“中年感”的人,喜欢内敛、钝感的情感,对于激烈的、直白的、煽情的情绪,开始免疫。

这无可厚非,但仔细想来,不相信,不容易被感动,也挺让人伤感,长了年纪,就失了纯真,怀疑大于相信。

“中年感”是对应“少年感”的,少年和中年似乎总是无法调和,他们的趣味很难一致,中年笑少年没见过什么世面,所以容易轻信,好糊弄。少年笑中年,心上蒙尘,油腻起来,看人间,看世事都带着一层油光做滤镜。

说穿了,少年和中年无非是时间两头的我们自己罢了。

倒是也很想知道,当年被《海上钢琴师》感动的少年,现在都怎么样了。

聊起1900为什么不下船,是不是有了别的看法。

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还是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到Virginian号最终炸毁的瞬间,唏嘘不已。

这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完,忍不住要脑补如果1900下了船之后会怎么样?

他应该会找到那个女孩,和女孩开始一段感情。然后凭借他的音乐,拿到新的身份,或许会有一个新名字,他在纽约住下来,因为社交恐惧,或许他会复刻一栋和Virginian号一样的房子,用来安放他的钢琴,盛放他的音乐。陆上行舟,街道起伏,人群就是海浪,他会听闻更多人更多的故事,乏善可陈的,庸俗肮脏的,他在富人区,他在贫民区,用有限的琴键,写出无限的音乐。

想通了这一点,或许,俗世也是天堂。

他也可能会变成那个“发明爵士乐”的同类人,他会变得像他一样傲慢,睥睨天下,唬住媒体,让人崇敬畏惧的同时,又惹人讨厌。

他可能会背叛那个女孩,背叛他下船的理由,他身体开始发福,身边掌声和美女环绕,他靠着自己在海上的故事,在海上写下的音乐,开巡回演唱会,他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传奇,只是再也没有写出新的作品。

直到暮年,他忽有所感,人类新造的邮轮可以航行至更远的地方,他拎着一个箱子上船,和他下船的时候一模一样。

人们再次在船上的钢琴前见过他,听过他的音乐。

此后,他不知所终,留给世人一个又爱又恨的传奇。

他也可能和好朋友组成一支乐队。

钢琴,小号,音乐,他们愤怒,狂欢,嗑药,迎合着人们的音乐品味,他们绯闻和作品一样多,TD柠檬因为1900的名字而大卖,他用过的钢琴被博物馆收藏。

1900最终死于一场疾病,或一次意外,留下来的只有半个传奇。

时隔多年,人们还是会访问小号手,由他讲述1900的故事,因为他的死,故事得到广泛传播,他因为音乐和死亡被人们永远记住。

他也可能下船之后,就没有再弹琴的理由,他漂泊半生,只想着安定下来,和女孩一起,经营一家鱼档,卖新鲜的海鲜,偶尔有曾经在船上见过他的客人认出了他,要求跟他合影,他礼貌地答应,摆出熟练的微笑,不忘带上鱼档的招牌。也许会有一家报纸的编辑想要写写他,唏嘘一番,痛惜一个天才被世俗生活凋零,鱼档会有一时的热闹,人们竞相来看他,来悼念一个天才,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听他的音乐。

只有在收摊以后,妻子和孩子睡熟了,他才会再一次擦亮钢琴,弹起熟悉又陌生的旋律。

要是你问他后悔吗?

他会说不,他的音乐留在了Virginian号上,留在了永恒的褶皱里,现在他想要的,无非是俗世的幸福。

谁愿意一辈子都做个孤独的天才呢?

Fuck genius。

以上下船之后的结局,1900会喜欢哪一个呢?

也许每一个,也许一个都不喜欢。

宿命感是个圆形,有人总想逃出去,有人甘愿囚禁其中。

如果换成了我们,也许我们也会在踏上陆地的前一刻收回脚步,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留恋自己熟悉的一切,留恋海上浮城的诗意,不肯轻易挥霍命运馈赠的音乐天赋,讨厌城市的噪音,永远不想弄明白每一条街道,去哪里都需要导航。不如就永远置身孤独之中,在海上出生,在海上死去。

又或者,突然想通了,Virginian号是海上的一艘船,整个陆地不也一样是海上的一艘船吗?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下船吗?你又会选择哪一种人生呢?

• End •

“海上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下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