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玉不琢不成器,不瘋魔不成活”

_______《爆裂鼓手》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作為2014年,奧斯卡戛納棕櫚獎的熱門作品,電影本身的極佳口碑,來自於它緊湊的剪輯,和入木三分的表演,以及非同尋常師徒關係的刻畫。

誠然,作品的剪輯,凌礫而精準,從開頭至結尾處,沒有一絲“鬆懈”,縱觀整部作品,它更像是一部懸疑片,節奏頻頻加快,衝突步步升級。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玉不琢不成器,不瘋魔不成活”這是本部作品,給我最為直觀的第一感受。從作品的敘述模式和人物的走向上來看,這似乎是在講述一個,後進學徒如何成為一名一流爵士樂鼓手的故事。晃眼一看,這就是一部標準的,勵志電影作品,

但是,本部作品如果真的只是一部,普通的嚴師出高徒的音樂勵志作品,那該片肯定就無趣多了,但本片顯然不是。

作品的前半部分,帶有非常顯而易見的,勵志成分在裡面,但在作品後半部分,它代表的卻是作品的“黑色”部分。

作品中的師徒兩人,並不是“精神正常”的藝術家,而是那種精神偏執“野心家”

、是為了達到目的,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藝術瘋子”

但正是這對師徒身上的“黑暗”與“入魔狀態”讓本部作品,在適當的藝術表現之下,做到了像電影中的爵士樂一樣,讓人沉迷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尤其是作品的

結尾之處,那段只有短短几分鐘,激情釋放似的忘情表演,就是本部作品的“爆點”,也是所有勵志電影的傳統收尾方式。

這麼一說,《爆裂鼓手》彷彿是要朝著“心靈雞湯”的路子奔去似的。

但本部作品就是那麼與眾不同,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跟勵志沒有一點關係,反而是處處都在反勵志,作品本身的骨子裡,似乎隨時隨刻都在冒著一股“負能量”的濃煙,這正是作品的揪心之處。

本部作品,究竟算不算是一部勵志電影?這恐怕得因人而異。

因為這是一部“非同尋常”的電影作品!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非同尋常的“激勵”方式

但這種“反勵志”的藝術表現手法,恰恰也正是《爆裂鼓手》所吸引人的地方。
在本部作品中,導演塑造了一對關係異於常人的師徒

一個是,初出茅廬的爵士樂鼓手安德魯,他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是那種常見的,典型追夢少年;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一個是,猶如魔鬼一般的導師弗萊徹,暴躁,喜怒無常,他如同是來自地獄中的惡魔一般。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相比起嚴厲的老師,這位“魔鬼”一般的導師不但會摧殘你的肉體,更會深入到你的內心深處,並摧毀

你柔軟的希望

魔鬼般的訓練、隨意的謾罵,爆棚的負能量、非常規的“激勵”手段,他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著安德魯的極限。在每當安德魯打算放棄的時候,導師弗萊徹,會立刻換上一副“慈祥”的面龐,激勵著安德魯努力,在安德魯重拾信心之後,便會隨即用另外一種方式,將安德魯剛建立起來的信心,再次撕碎,隨意踐踏。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本部作品就是在這樣,緊張而又激烈的導師單方面壓制,和充滿了節奏感的爵士樂訓練之下,循環往復了大半時間,最終在安德魯的“爆發”之下戛然而止。

一個追夢少年的夢想,就這樣破碎,但相比起,那位曾經被導師弗萊徹“逼得“抑鬱自殺的學長來說,安德魯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殘當中,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同時也為作品的結尾處,埋下了伏筆。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非同尋常的師生“關係”

反社會的品行也好,受虐狂也罷,兩人之間的關係,也許在我們正常人的眼裡是“扭曲”的,但在他們師徒眼裡,也許只是並沒有那麼“完美”罷了。

在導師,“點化”了安德魯之後,兩人對待藝術追求的,心理高度比肩而立,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寧願憑一己之見把他們當作是“對手”,想必這對鋒芒畢露的師徒,在導演的創作理念之中,應該存在著一種認同。

用“人以類聚”來形容這對師徒比“惺惺相惜”更為貼切。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他們師徒兩人身上,都有著一股極為相似的“完美藝術野心”,以及為達目的,願意”粉身碎骨“的偏執,所以在導師的”師德“指控之時,安德魯才會顯得那麼猶豫不決。

也許老套的作品,會選擇以師徒兩人冰釋前嫌而結尾,然後用那種普世的溫情,來降解作品的“毒性”,最終燉成一鍋廉價的

雞湯。

但本部作品的結尾,選擇了一種與眾不同,更為劇烈的互虐方式,讓作品本身在持續發酵的“毒性”當中,醞釀出了更為精妙絕倫的藝術昇華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非同尋常的藝術“追求”

安德魯在導師弗萊徹非同尋常的“激勵”方式下,進入了“入魔”的狀態,也逼出了自己無限的潛能,而在這樣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安德魯也像導師一樣,朝著“瘋魔”的方向越走越近。

安德魯在家中飯桌上的表現,引申出了他那種“自命不凡”的心態,直到後來為了練習,與女友分手後,他也徹底的“入魔”

但正是在這種極端的要求之下,男主的藝術潛能,才能得以徹底的激發。他身上與導師相似的藝術野心和為達目的不惜一切的“癲狂”最終在導師的“點化”之下,徹底的爆發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安德魯為了藝術,向“惡魔”獻祭了自己的“靈魂”,讓架子鼓“沾滿了”自己的鮮血,從而換取了一張通往極致藝術道路的“門票”。

從電影之始,安德魯與導師的關係,始於師生不對等的層面,而後逐漸“入魔”的安德魯慢慢演變為,對藝術追求的狂熱程度,絲毫

不輸導師弗萊徹時,師徒兩人的“拉鋸戰”,也愈發濃厚,最後竟莫名的引發了共鳴,從而迸發出了音樂藝術獨特的魅力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非同尋常的“教育”方式

導師弗萊徹是嚴師,也是“惡魔”,他一心為了“玉琢成器”,對待藝術偏執極端的教育方式,將他“亦正亦邪”的人設,展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中的導師弗萊徹,宛如《全金屬外殼》中的變態教官一般,在追求極致藝術的道路上,墮入了無盡的“深淵”,他們的施教方式,也都建立在“摧殘”被教育人的心理和生理之上。

在作品的前半段,可供觀影者們討論的問題或許只有,導師弗萊徹教育的穩妥問題,所以在作品的後半部分,當師徒兩人因“矛盾”不歡而散,再次見面促膝長談之時,觀眾們慣性的放下了“心中的戒備”,準備真情流露,迎接一個主流認可的勵志型,良師益友

的正面作品時,導師弗萊徹的臨陣反戈一擊,讓作品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這個飽受爭論,即將“正面化”的角色,再次被“黑色”包裹起來,導演在向我們展示一個嚴師形象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陰暗的入魔者”。

他是一位偏執的天才藝術家,無關善惡,只為藝術。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非同尋常的“結尾”方式

本部電影的結尾部分,堪稱整部作品的神來之筆,當師生兩人再次相遇時,早已是“物是人非”。導師弗萊徹邀請安德魯,站上世界爵士樂之巔的舞臺,而安德魯不出意外的再次掉入了老師的“溫柔陷阱”之中。

當安德魯終於登上了紐約音樂廳的舞臺後,他才驚恐的發現,原來這是導師弗萊徹的陰謀,他一直等待著將自己打入“萬丈深淵”。

在這頂級的舞臺上,導師弗萊徹讓安德魯洋相百出,但這一次,安德魯並沒有爆發,而是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回擊,證明了自己

看了很多影評,大多數人都在糾結,結尾演出的“意外”是導師弗萊徹在

公報私仇?還是他激勵安德魯的另外一種方式?

其實這都不重要了,不管導師出於何種目的,在電影的結尾特寫上,就是對整部作品最好的“詮釋”當導師的皺紋舒展,當安德魯演奏結束,露出微笑,當導師最後指揮收尾時,並不是像以前那樣抱以拳頭,而是一個手心向上的“推薦”手勢時,電影選擇在這一刻結束。

兩人在經歷了一個多小時,“飽受爭議”的師徒關係之後,也許這一刻才是一個老師對學生最理想態度。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琢玉成器、入魔飛昇”

古人云: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生而未教,是父母的過錯;教而未嚴,就是老師懶惰。

從古至今“嚴師出高徒”這條古訓,是亙古不變的哲理。但對老師來說嚴格的標準是什麼?這是非常模糊不清的。而作為導師的弗萊徹或許已經超越了“嚴格”二字,他是一位讓所有學生害怕但卻抱有期待的老師。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編導在塑造弗萊徹這個人物時,也許參考了《全金屬外殼》中的“變態”教官,兩者都是以

摧殘折磨“學生”的肉體和心靈來完成自己的“教育”。甚至於兩位老師出口成“髒”的方式都極為相似。

但不同之處在於,《全金屬外殼》中的學生因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的教育方式“變態”教官最終被學生槍殺,而本片中的導師弗萊,徹除了令自己的一位學生自殺外,也收穫了一名藝術天才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曾經看過關於鋼琴演奏家郎朗的一個採訪,郎朗的父親對待他練習鋼琴的態度,就如同弗萊徹這種幾乎“泯滅人性”的逼迫,郎朗幾度離家出走,甚至試圖用自殘,來迫使父親放棄逼迫他練習鋼琴。

郎朗被問起,對那段過去歲月的感受時,他表示:

“這是一段殘酷的歲月,但說實話,如果沒有父親的那種逼迫,就無法成就今天的自己。”

其實我非常的好奇,如果可以重新來過 ,他還會選擇這條殘酷的鋼琴之路嗎?
無論是郎朗也好,還是本部作品中的安德魯,他們既是這種殘酷教育方式下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受害者。”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郎朗的故事與本部作品的內核十分相似,但本片卻更近一步,達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不瘋魔不成活”的地步。

追求藝術的道路,成為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斑斑的血跡,就是這歷練最好的證明!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其道之艱難,其犧牲之駭人

在這個世界上,追求極致藝術道路的人有很多,但只有那些忍受“極端環境”淬鍊的人,才能走上殿堂級的舞臺。

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中,向藝術“祭獻”出了自己的“靈魂”這段歷程不是用“勵志”二字就能詮釋的。

這是苦行僧一般的宿命,這樣“入魔式”的突破之路,常人難以忍受,也無法消化,導師弗萊徹的小部分想法,其實我是認同的,畢竟溫吞的教育方式,造就了太多的平凡人,而作為平凡人的你我,就只能成為旁觀的看客,感嘆於其道之艱難,其犧牲之駭人

當然它終究只是一部電影作品,

一個琢玉成器、入魔飛昇的故事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寫在結尾

一:

本部作品之所以“爆裂”和“燃燒”,其實是故事內容和節奏把控

,共同發力的結果,爵士樂本身節奏複雜多變,音色上也極具故事性,而作品的剪輯在伴隨著這種,複雜而多變的節奏下,起伏加速,和音樂融為一體,這種視覺與聽覺所產生的共鳴,讓電影本身更具觀賞性

而在本片的整體節奏上,沒有絲毫的陳詞濫調,編導憑藉著他鬼斧神工的剪輯、拍攝方式,和由淺至深的代入感,讓本片的節奏輸瀉跳蹙,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有著極佳的觀影體驗。

作品在向我們展示導師弗萊徹,訓練鼓手的片段上,不經意間讓我感受到了,動作電影的緊迫與硝煙,競技電影的激情與殘酷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這就是編導在用講故事的方式,將一個簡單而又明瞭的故事,滲透到極盡描摹,將即興的爵士樂拍出了狂熱的觀感。

此外作品大量的將人物的情緒放大化,使得觀眾欣賞到了兩位主角奧斯卡級別的精湛演技,其中幾段精彩的“師徒鬥法”讓人喘不過氣來。

就劇情本身而言,作品刨去了大量“花裡胡哨”的內容,“直眉瞪眼”地奔著音樂而去,單對於這種音樂劇情作品而言,已基本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二:

這是一部非同尋常的作品,以勵志為模式,實則,每時每刻都在反“心靈雞湯”

以現場表演為基調,卻在很多地方的刻意模糊掉了觀眾們的存在,也很少給予表演者“雷鳴”般的掌聲。

片中幾乎看不到,受大眾認可的點位,這點顯得獨具匠心,也許對於兩位“瘋魔”的境界而言,他們的藝術之路本就不是為了迎合主流。

對編導而言,也許這些世俗的認可,會讓人誤解作品本身的基調。

或許,這本不該是成功者,該有的故事。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豆瓣評分8.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這是部與眾不同的“勵志”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