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爆裂鼓手》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音樂劇情片,曾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並榮獲2015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及最佳音效獎。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以“爆裂”命名,拿獎無數,爆裂全場。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爆裂鼓手》塑造了一對關係異常的師徒:

  1. 一個是成長在單親家庭的19歲少年安德魯,初出茅廬的他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併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 一個是美國頂級音樂學院的爵士樂隊指揮弗萊徹,這位魔鬼導師對學員有著變態的水準要求。

在這部劇中,安德魯在強壓下承受著信心被撕裂的苦痛,又憑著骨子裡的倔強勉力支撐著。

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和非人性化訓練讓原本溫順的少年逐漸變得偏激暴躁,他與家人、女友之間的關係開始淡漠。

原本對音樂的一腔熱情也日益扭曲成師徒之間近乎瘋魔的對決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這部影片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從劇情走向和安德魯的技藝發展上來看,“玉不琢不成器”,一個資質平平的後備學徒能夠成長為一流的爵士樂鼓手,這是標準的勵志電影橋段。

然而它絕不是類似《死亡詩社》《心靈捕手》或《霍蘭德先生的樂章》這樣推崇師慈徒孝戲碼的“心靈雞湯”。由於許多影評人已經進行過論述了。這裡就不再過多探討人生哲理。不如換一個角度,看一看影片創作過程中的的故事!


多虧了《爆裂鼓手》電影中的“特寫鏡頭”的運用,在觀影的同時,能夠體驗一份揪心的情感撕裂

《爆裂鼓手》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要講述的是大一新生尼曼如何在魔鬼導師弗萊徹的指導下逼迫自己在打鼓上刻苦練習的故事。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但是整部電影的節奏非常快,人物的衝突也一再升級,支撐電影的不是情節而是人物的情緒。因此在《爆裂鼓手》中大量使用了特寫鏡頭,劇中人物的情緒因此得到放大,從而帶動銀幕之前觀眾的情緒。

例如,在電影中將內曼眉目之間緊繃的情緒和安德魯血汗之中的疼痛描寫得淋漓盡致,尤其在表現師生間靈魂上的對峙時,幾組快切的特寫鏡頭帶來一種令人窒息的節奏。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與此同時,在表達鼓與鼓手之間的對峙時,連續的局部特寫與緊密的鼓點結合起來,構成一種渾然一體的交流感,既是對抗也是融合。

  1. 除此之外,在電影《荒野大鏢客》裡,主人公剛進入那荒漠的沙丘裡,突然切入牛骷髏和一堆屍骨的特寫鏡頭,就凸顯出荒漠的無情和生存環境的惡劣。
  2. 再有就是紀錄片《生命》中,從小羚羊切換到在微風中搖晃的小草的特寫鏡頭,已經不是單純的表現風吹草動了,它體現出草原弱小生命的軟弱無助以及適者生存的大自然的強者定律,同時蘊含著弱小生命面對生命挑戰的頑強意志。
  3. 在電視劇《鐵梨花》中,當鐵梨花得知自己心愛的人柳天賜的死訊那段戲,鏡頭就像人眼一樣隨著劇情的發展,漸漸地逼近面臨突變而極度痛苦惶惑的鐵梨花的面部,將她那種“生不能同床,死同穴”的悲哀惆悵,誓與心愛的人共命運的生死悲情,體現的淋漓盡致。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特寫鏡頭”是一種非敘事的手法,在電影中無數次運用。由於它的存在讓觀眾感受到《爆裂鼓手》中一份揪心的情感撕裂。

一方面讓時間戛然而止,另一方面撕碎了固有空間。一方面產生無限裂縫,另一方面將畫面和情感根植於人的腦海和心靈空間,讓人終生難忘。


同樣是達米安·沙澤勒的作品,為什麼會輸在這些小小細膩之上?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達米安·沙澤勒的《黑天鵝》與《爆裂鼓手》在劇作類型上有相近之處,具有相當的可比性,相似的人物關係,相似的壓抑情緒,同樣追求“完美”而產生的抗爭。

但以結局來看,達米安·沙澤勒傳達出的“完美”源自從毀滅中掙脫而來,而達倫·阿倫諾夫斯基所描繪的“完美”便是毀滅本身。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黑天鵝》同樣作為一部優秀的作品,在其聲畫表現上相較於《爆裂鼓手》更富有戲劇張力,影片中多次運用閃回的黑白畫面的方式表現,以及主角人物的多次的黑白變化,Nina母親油畫在前後的反差對比,各種鏡頭畫面都給予了觀眾大量的內容暗示——無辜與邪惡的對抗,善良的消逝和黑暗的湧動。

在影片中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循循漸進,將情緒慢慢刺入觀者的內心,而達米安·沙澤勒以他的視聽語言,通過他獨特的剪輯方式,將對抗的情緒一直緊繃與觀者左右。

例如,在電影開始時,可以在畫面出現之前聽到敲擊軍鼓的聲音,隨之節拍逐漸加速直到擊鼓聲停止那刻,展現出了影片的第一個鏡頭:

主角安德魯在自己的世界中練習擊鼓,鏡頭緩慢地推進,直到下一個鏡頭,弗萊徹的出現打破了這漫長的鏡頭,同時也打斷了安德魯的情緒狀態。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這第一處畫面的剪接象徵著安德魯的人生在弗萊徹出現之時改變了,突出的顯示了弗萊徹控制了安德魯的一切。

還有在片中對手Lily和Nina的異常的面部變化,以及多次出現在場景裡出現的鏡子中的異變。各種細節異常伴隨著絲絲入扣的音樂旋律,如此豐富的視聽語言都在激發著觀者,使之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內心幻覺和現實世界的關係。

所以整體來看,《黑天鵝》在視聽情感表達的細膩程度上要高於《爆裂鼓手》,別看這些事小小的細膩之道,卻更耐人尋味。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爆裂鼓手》再拓展:從音樂導師弗萊徹的教育中,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教育良方?

雖然《爆裂鼓手》中的教育理念有其新穎獨到之處,可這並不意味著它就能夠成為當下教育改革中的良方,但是其中仍有不少問題存在。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弗萊徹雖能夠鞭策出一個音樂奇才,但是安德魯卻在一次比一次激烈的較量中,不斷失去自我。

用影片導演的話說:

“安德魯最後的成功雖然讓許多人認為這部電影以喜劇收尾,但其實安德魯內心最純真的東西已經死掉,這其實是一個人的悲劇。”

電影中的弗萊徹一直有著“天才如果放棄了就不是天才”的理念,和“寧可折磨死99%的學生也不放過一個天才”的暴力,這種教育方法正是我想要吐槽的對象。

或許目前的教育能夠培養出人才和精英,但他們同樣有可能像《爆裂鼓手》導演口中的安德魯那樣,內心某一塊最純粹的東西已經喪失了。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換句話說,他們或許深諳這個社會“適者生存”的規則,並且還能夠遊刃有餘地利用一切,使自己站在這個社會金字塔的上層,但是卻失去了人性的快樂和喜悅。

在擁有普遍自由的大學中,催生出的只是一種混亂不堪的格局。那是一種極端的、盲目的自由,甚至學生可以在課堂上為所欲為。

此時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的個人理智逐漸走向健全的理智,而這需要自制和德行的根基。

倘若人性本身沒有得到完善,人的理智和德行的健全進度遠遠滯後於社會進步的話,這將會在未來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性。


爆裂鼓手:特寫之下的“教育良方”;卻輸給《黑天鵝》的細膩之中

作為一部奧斯卡熱門影片,《爆裂鼓手》一方面非常符合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它所表達的對個人主義的推崇、與對立面的抗爭以及對自我發展的需求,都迎合了大多數中產階級的審美趣味。

另一方面,它對普世的鼓勵式教育方式進行顛覆,展現了對人物個性的扼殺以及對心靈的摧殘,這些無疑都帶有暗黑主義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