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谈到崇祯这个皇帝,人们经常会发出叹息之声。他是一个爱护子民的好皇帝,临死前留下遗书,让清军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尸体,但是不要伤害百姓;但同时对于大臣们来讲,他却不是一个好伺候的君主。因为崇祯的多疑,君臣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了极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人掌握着可以左右局势的力量,他就是当时麾下有80万大军的左良玉。他对崇祯的态度,可以说是当时臣子的典型代表。他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是明末将领,也是一位相对复杂的将领,因为其剿匪有功,曾为明廷立下汗马功劳。却也经常违抗圣令、放任士兵劫掠百姓,于是善恶忠奸难以下定论。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在左良玉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叔叔抚养他长大,他身材修长、矫健勇猛,擅于骑射,是武将的好苗子。将在谋而不在勇,左良玉最厉害之处就善于带兵,这也是作为将领的重要素质,足智多谋的左良玉很会安抚士兵,令其甘愿以死效力。

左良玉虽然一开始对崇祯被围的消息无动于衷,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左良玉却开始了他的表演,多次泪流满面来表达对先帝的思念,从而赢得了一个忠臣的好名声。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之所以有此举措,完全是出于一份私心。左良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完全是出于私心。前文说过,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克星。面对李自成,左良玉是未战先怯,他害怕一旦面对对方,大败之下,连自己手里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家底都保不住,到时候等着他的,肯定不是什么好结局。

纵观历史,一旦臣子提出"清君侧"这个口号,其实就是给反叛盖上了一层"遮羞布"。左良玉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在到达九江后,邀请时任总督的袁继咸相见,想要对方支持自己,却被严词拒绝。他的部将因此暗暗潜入九江城放火,而左良玉在看到火光之后,大喊自己对不起袁公,随后吐血而死。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的死,当然与他的早已病重有关,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心中了然,仍然保有一份羞愧之意,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之处。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忠臣奸臣,不过是在一念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