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弘光元年(1645年),满清铁蹄遮天蔽日,兵锋南指。退出北京的李自成被清军夹击,遁入襄阳。动荡之中,屯兵武昌的左良玉再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与以往不同的是,最终他的选择虽不尽属违心,但也有身不由己之处。

三月二十三日,体弱多病的左良玉以"奉太子传国密诏""清君侧",讨伐马士英为名,蔽江东下,气焰蒸腾,进军南京。

可仅在短短十余天之后的四月初四,泊舟九江的他就因手下将领阴奉阳违,擅自攻入九江城烧杀抢掠,忧悔攻心、愧恨交迸之下,大叫"我负袁公!"呕血数升而死。

一代悍将,草草了此残生,让人心生惋惜之时,也有终了的叹息与释然。

复盘他的一生,明朝的腐朽没落,帝王的残酷专制,烙印在他每一次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里。

《明亡述略》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良玉精勇善战,多智谋,岳忠武之流亚也。"也许他曾经有机会成为像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但却被历史的滚滚洪流裹挟着成为了一个被无数人诟病的乱世枭雄,这其中既有他的刻意为之,也自有他的无可奈何。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七尺昂藏,虎头燕颔如画,莽男儿走遍天涯。活骑人,飞食肉,风云叱咤。报国恩,一腔热血挥洒。 ——《桃花扇》

"良玉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出生于万历末年的左良玉,从小就成了孤儿,父亲早死,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孤零穷苦的左良玉,是社会最底层当中最微末的一粒尘埃,后来似乎连叔父这个仅存的依靠也难以为继,一无所有的他选择了投身军营。

毫无背景的他,从一个普通入伍的士卒做起,战场的残酷无情、性命的须臾交错,年少的他视而不见,唯有用一腔热血在战场中拼命博一个出路。身先士卒,血洒沙场,血泪中的曙光激励着他砥砺前行。

皇天不负有心人,仅凭一己之力的左良玉在二十多岁就当上了边军中层将官,一路艰难跋涉的他更懂得珍惜,所以升职后仍兢兢业业。明史记载: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

早期的左良玉如一颗璞玉,若经雕琢必定熠熠生辉。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崇祯元年(1628年),左良玉所在的宁远卫爆发了一场波及甚广的士兵哗变,职责所在的他跟着宁远巡抚毕自肃竭尽全力镇压哗变。在兵变过程中,清正廉明的毕自肃绝食身亡。明廷没有彻查就把所有罪责都安在了他头上,而对本来是跟着毕自肃平叛的官兵也不分青红皂白,全部罢免了官职,左良玉作为其中一员,只能闷声离开,另谋出路。

好在郎朗乾坤,一切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崇祯三年,毕自肃这件事被重新揭开,当初哗变的原因也大白于天下,一切皆因当时的总督克扣军饷、歧视军人。

虽然真相大白,但此事背后盘根错节,若深查原委,必定牵连众多,尤其是当时哗变的关宁军正是明廷为之倚仗的"关宁铁骑"。

明清易代之际,在这国将不国的动荡时期,政权没落,明廷不得不倚仗军队来护卫皇权,因此朝廷顾忌关宁军的力量,此事也就点到即止,被罢免的军官全部官复原职,但毕自肃依然是戴罪之人。

幼年尝尽不幸,成人后再遇不公,兜兜转转重新回到岗位的左良玉并没有感激这迟来的正义,而是在不知不觉间,将灰暗的人生底色刀刻斧凿般的嵌进了他的余生中。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朝化龙啸九天。

崇祯四年,辽东发生大凌河之围,急需增援。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侯恂慧眼如炬,不拘一格,将只是普通士兵的左良玉连夜提拔为军区副司令兼援军主将,奔赴战场。

本就有过人资禀的左良玉果然不负众望,于战事中"录捷功第一,遂为总兵官。"自此跻身大将行列。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崇祯五年(1632年),流寇四起,崭露头角的左良玉被调到了国内战场平息内乱。

是役,流贼由是大惧,部中皆呼其为左爷爷,望见左军白旗,即三五骑,亦不敢枝梧,辄奔溃披靡。 ——《豫变纪略》

他似乎天生属于乱世,在涉县西陂之战中,声名鹊起,此后频有捷报。渐渐的,他成为了明廷所仰仗之干城,崇祯"专倚良玉办贼。"

当我们以为他会按照精兵良将的成长轨道,成为庇护明廷的一棵参天大树时,他却无情打碎了所有人的幻想。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崇祯十三年春,左良玉在川陕交界的太平县玛瑙山与张献忠大战,取得大捷,张献忠几乎全军覆没,眼看命悬一线的张献忠在危急之下,谴部下携重宝去游说左良玉,望其放自己一马。

当献忠之败走也,追且及,谴其党马元利操重宝啖良玉曰:"献忠在,故公见重。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指杨嗣昌)猜且专。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良玉心动,纵之去。

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态度的张献忠,没想到计策竟然成功了,喜而逃跑的途中想必他也在大呼侥幸。

任谁也能看出这是张献忠的脱身之计,何况是身经百战的左良玉。但为何他竟然会放虎归山?

要知道此时的左良玉已是国之柱石,并刚刚才加了"平贼将军"的封号。在明朝,将军之上加以名号,属于难得的"荣典",可以看出左良玉当时在明廷的分量、地位,一时无二。

但若细究左良玉每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又似乎都能在历史中觅得蛛丝马迹。

让我们回到崇祯二年,当时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直逼京城,危在旦夕。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远在边疆的袁崇焕闻讯急忙率兵千里迢迢护卫京师。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取得过多次抗清战役的大捷,努尔哈赤这样说他: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果不其然,经过一番鏖战,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但后金军撤退后,忠肝义胆的袁崇焕却遭人诬陷,被治罪下狱,最终凌迟而死。

明帝昏聩,朝野污浊,有功之臣被诬陷无处辩驳,虽有赫赫军功,却可怜无清明之人。

试想若后金一直威胁着京城,明廷岌岌可危,袁崇焕的归途或许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政论家唐甄在《潜书》里痛惜到:"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上无明君,下无良相,政治腐败,朝纲沦丧。这个帝国,本来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倚重救时英雄博回一线生机,但老迈昏聋的它却偏偏选择了阋墙与内,最终自毁长城。

我想当左良玉冷眼看着无数英雄走向末路,天空乌云蔽日不见曙光,再加上自己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不公后,渐渐有了自己的信条:哪怕不择手段,也要保全自己。如果张献忠被杀,自己最大的筹码没有了,难免不会沦为弃子,所以,不如放走张献忠,给自己保底。

他按照自己的规矩,活成了一位忠奸难辨,亦庄亦谐的乱世枭雄。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乌飞兔走,左良玉渐渐成长为了朝廷也要另眼相看的人物,不再受人任意调遣,舍生忘死的事情他不再去做,想打的能胜的仗才去打,不想打的必败的仗任谁说也不去。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大军围攻开封,形势危急,为了使左良玉配合作战,戮力破敌,崇祯帝特赏银十五万两,又释放和启用对其有知遇之恩的侯恂为督师。

斟酌之后,左良玉提兵来到开封以南的朱仙镇,准备与李自成一决雌雄。

但在明军和李自成军对峙的时候,被赋予众望的左良玉却未曾交手,即已生畏,眼看李自成人多势重,知道自己肯定打不过,思量之后,竟然不打招呼,在一个晚上突然拔营逃跑。其余明军见状皆溃散。

明军此次战役大败,弃马骡万匹,器械无数,左良玉一路狼狈的逃回了襄阳。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放眼历史,一员大将如此行径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可笑又悲凉。

开封城破后,崇祯帝大怒,将侯恂再次下狱,直到吊死煤山,也没有赦其罪。但对于罪魁祸首左良玉,却罕见的没有惩罚。"帝怒询,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其实,崇祯帝对他网开一面已不是第一次。

崇祯十三年,襄阳战役中,左良玉和因为作战勇猛不要命而被农民军称为"贺疯子"的贺人龙,不服从督师杨嗣昌的调遣,导致张献忠突围出川,攻入襄阳城,杀死了明朝宗室襄王朱翊铭,杨嗣昌自度罪责难逃,绝食而死。

事后,崇祯帝大怒,密令孙传庭找机会将贺人龙斩杀,但对待同样犯错的左良玉态度却截然相反,奉行的是"节制以恩"。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贺人龙

原来明廷是考虑到左良玉麾下人多势众,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左良玉招叛纳降收罗来的农民军叛变部队,如果处置不当,左良玉手下的叛军很可能会一哄而散,重新变成流寇,对明廷造成威胁。

十余年间,熊文灿被朝廷杀了,孙传庭战死了,洪承畴被抓了,唯有饱受争议的左良玉却一直巍巍屹立。

世人对左良玉连夜逃跑保存实力的做法嗤之以鼻,更对左良玉扩张军队拥兵自重的军阀作风不齿愤懑,殊不知,这才是他能存活下来的真正原因。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大将星,落如斗,旗杆摧舵楼。杀场百战精神抖,凛凛堂堂,一身甲胄。平白的牖下亡,全身首。魂归故宫煤山头,同说艰辛,君啼臣吼。 ——《桃花扇》

天下大势,瞬息万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于煤山自缢身亡。紧接着,留守南京的明朝官僚于五月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此时拥兵八十万,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刚被加封为宁南伯,他的儿子左梦庚也被授予了平贼将军的封号。崇祯帝所给他们父子的恩封,在明代武臣中实属罕见,因此自感深受崇祯帝恩宠的他,闻讯后失声痛哭。

他的部下们蠢蠢欲动,纷纷劝说其引兵东下,趁乱自立,"良玉恸哭,誓不许"。

为了阻止部下谋反,他不惜"尽出所藏金银彩物凡二三万,散之诸将",还软硬兼施的"以巨舰置炮断江"。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体弱多病的他殚精竭虑,只为保全最后的南明政权。

但在弘光元年三月南京发生的北来太子事件,却让他忧心忡忡,虽然弘光帝、马士英等竭力否认太子的身份,但疑点重重,一时间甚嚣尘上,难辨真伪。

而且由于弘光政权政治腐败,民心向背,民间有关太子是真的舆论愈传愈广, 甚至连很多文臣武将也认为太子是真的。

对崇祯帝有着忠君报恩思想的左良玉不忍坐视不理,于是上疏请保全太子。但私下里其子左梦庚与众部将已达成共识,极力主张东下,左良玉本人又体衰多病,难以约束部将;而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清朝阿济格军队的追击之下再次进入襄阳,对左军形成了沉重的军事压力。

迫于当前形势,左良玉决计举兵东下。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左良玉伪称奉先帝太子密谕前往南京救护之名,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全军乘船顺江东下。

在到达九江后,他邀与自己交好的督军袁继咸共同起兵,不料遭袁继咸严词拒绝,并质问他:"你称有太子手谕,可否告诉我是谁送给你的?况且,先帝旧恩不能忘,今上新恩也不能负!"弘光帝继位后,晋升左良玉为宁南侯,不久又加封太子太傅,也算有恩。

兵谏之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作为臣子毕竟不正,被戳中心事的左良玉此时已有悔悟之心。

1645年四月初四,重病缠身的左良玉忧虑造反事实已成,又面对部下焚掠场面难以制止,悔恨交错,病情加重,命在旦夕。《明亡述略》记载病危的左良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召诸将曰:吾不能报效朝廷,诸君又不用吾法制,故至于此。自念二十年来,辛苦戮力,成就此军。吾死之后,出死力以悍疆土,上也;守一地以自效,次也;若散而各走,不惟负国,且羞吾军,良玉死不瞑目矣!”

透过死神笼罩下斑驳的光影,我们得以瞥见这个老人内心深植的信念,以死力悍疆土,这句话犹如一束光,穿过历史的茫茫雾霭,照在我们心上。剥落最后的伪装,裸露出来的也终是一副爱国心肠。

但可悲的是,其子左梦庚虽然继承了他的位置,却没有继承他的遗志。五月十三日,他在尚有总兵十员,兵卒数万的情况下,主动向清阿济格部投降。

而且因为左良玉的引兵东下,马士英等尽撤两淮明军,从而使清军有机可乘,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灭亡。

弘光的灭亡和左梦庚的投降直接把左良玉推入了世人口诛笔伐的万丈深渊。

有时不禁想,若左良玉早知道是这个结局还会起兵东下吗?历史的结局已成定论,但其中的各种缘由却纠葛难辨。

左良玉:明末的乱世枭雄,时代的卑微草芥,非典型武将的矛盾人生

左良玉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摸爬滚打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但也留下了无数诟病。我想人们大都怀揣着个可以上天入地、战无不胜的英雄梦,所以对历史上的英雄心怀敬仰,不吝赞美之词,但像左良玉这样的人,人们却往往不愿细究其身后的成因,只是一个"逆贼"就把他牢牢的钉在了耻辱架上,连一声叹息也懒得施舍。不禁忆起梁启超书中的一席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成王与败寇,名垂千史与遗臭万年,有时仅仅只有一线之隔。在晚明那个动荡不堪的时代,是选择做如袁崇焕一样万人敬仰的悲剧英雄还是如左良玉一样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如果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又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诡谲沧桑的历史长河中,左良玉又是否真的有选择的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